当前位置:首页 > 物联网 > 智能应用
[导读]随着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以“边界防护”为核心的网络安全模型已难以应对混合云架构、物联网设备接入及远程运维带来的复杂威胁。电力监控系统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防护需从“默认信任”转向“持续验证”。零信任架构通过“永不信任,始终验证”原则,结合基于身份的动态访问控制,为电力监控系统构建起细粒度、自适应的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以“边界防护”为核心的网络安全模型已难以应对混合云架构、物联网设备接入及远程运维带来的复杂威胁。电力监控系统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防护需从“默认信任”转向“持续验证”。零信任架构通过“永不信任,始终验证”原则,结合基于身份的动态访问控制,为电力监控系统构建起细粒度、自适应的安全防护体系。

传统安全模型的局限性

电力监控系统传统安全架构依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构建内外网边界,默认内部网络可信。然而,以下挑战导致该模式失效:

网络边界模糊化: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设备通过5G/LoRa等接入,与调度中心、云平台形成混合网络,传统边界防护难以覆盖。

内部威胁风险:运维人员误操作或恶意行为可能引发连锁故障,而传统模型缺乏对内部主体的持续验证。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者通过供应链渗透或社会工程获取权限后,可横向移动至核心监控系统,传统模型难以实时阻断。

某省级电网曾因第三方运维人员账户泄露,导致调度系统被非法访问,暴露出静态权限分配与单点认证的脆弱性。零信任架构通过动态身份验证与最小权限原则,可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零信任架构的核心要素

零信任架构在电力监控系统中的实施需聚焦以下关键技术:

持续身份验证:采用多因素认证(MFA)与生物特征识别,结合动态令牌(如FIDO2)确保身份真实性。例如,某电力集团通过部署硬件令牌+指纹识别,将远程运维人员身份验证成功率提升至99.97%。

动态访问控制:基于上下文感知(如设备状态、地理位置、时间)实时评估风险。例如,当运维人员从非常用IP发起访问时,系统可要求二次验证或限制其操作权限。

微隔离技术: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将监控系统划分为多个安全域,限制攻击面扩散。例如,将调度主站、子站、配电终端划分为独立安全单元,即使某一单元被攻破,攻击者也无法横向移动。

实时监控与响应:利用用户行为分析(UEBA)与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检测异常访问模式。例如,当某运维账户在非工作时间频繁访问关键数据时,系统可自动触发告警并冻结权限。

基于身份的动态访问控制实践

某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以下步骤构建零信任体系:

统一身份管理:

建立身份信息标准数据库,存储运维人员、设备、应用的属性信息(如角色、权限、证书状态)。

集成LDAP与AD域控,实现单点登录(SSO),用户一次认证即可访问授权资源。

动态权限分配:

基于角色(RBAC)与属性(ABAC)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型,根据任务类型、设备状态、环境风险动态调整权限。例如,检修任务仅授予对特定设备的读/写权限,且有效期限制为任务周期内。

引入信任评估模块,通过设备健康度(如补丁版本、防病毒状态)、用户行为(如历史操作记录)计算信任值,低于阈值时自动降权或阻断访问。

零信任网关部署:

在调度中心与子站间部署零信任网关,所有流量需经代理验证。例如,采用CrowdStrike Falcon Zero Trust方案,通过加密隧道传输数据,并实时检测异常流量。

对第三方服务(如气象数据接口)实施API级访问控制,结合OAuth 2.0与JWT令牌确保调用合法性。

持续审计与优化:

通过日志审计系统记录所有访问行为,支持溯源与合规审查。例如,某省电力公司利用Splunk SIEM分析海量日志,将安全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模拟APT攻击以验证零信任体系有效性。

实践成效与挑战

该电网公司实施零信任架构后,取得以下成效:

风险降低:内部违规操作事件减少72%,外部攻击拦截率提升至99.6%。

效率提升:运维人员平均操作耗时降低40%,因权限问题导致的工单减少65%。

合规满足:通过等保2.0三级认证,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要求。

然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挑战:

技术整合难度:需协调多厂商设备(如南瑞、四方继保的监控终端)与零信任平台对接。

运维成本增加:动态权限管理需投入更多人力进行策略配置与优化。

用户体验平衡:严格验证机制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操作延迟,需通过智能预加载等技术优化体验。

未来展望

随着AI与零信任的深度融合,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AI驱动的威胁预测: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数据,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调整访问策略。

量子安全通信:部署抗量子加密算法,抵御未来量子计算对现有密钥体系的威胁。

自主化安全运营:通过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SOAR)平台实现策略动态调整,减少人工干预。

零信任架构为电力监控系统提供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范式转变。通过基于身份的动态访问控制,结合微隔离、实时监控等技术,可有效应对新型网络威胁,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未来,随着技术演进与标准完善,零信任将成为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安全底座。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