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 接收队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整体流程概览
当一台计算机通过以太网接收一个UDP数据包时,会经历以下步骤:
1.物理层:处理电信号或光信号,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装成帧(Frame),进行CRC校验,检查MAC地址。
3.网络层:解析IP数据包,检查目的IP地址是否为本机IP,如果是则传递给传输层。
4.传输层:解析UDP头部,获取目的端口,根据端口找到对应的Socket,并将数据放入该Socket的接收队列。
5.应用层:应用程序通过Socket API(如`recvfrom`)从接收队列中读取数据。
2. 接收队列的原理
接收队列的位置:接收队列位于操作系统内核中,每个Socket都有一个独立的接收队列(对于UDP Socket)。
接收队列的作用:当数据包到达的速度快于应用程序处理的速度时,接收队列可以暂时存储数据包,避免丢包;内核网络协议栈处理数据包与应用程序读取数据包是异步的,接收队列作为两者之间的缓冲区。
接收队列的工作流程:网卡通过DMA(直接内存访问)将数据包写入内核预先分配好的内存区域(称为环形缓冲区,ring buffer);网卡触发硬中断,CPU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将数据包从网卡缓冲区转移到内核协议栈的输入队列(input queue);为了避免频繁中断导致CPU过载,现代网卡使用NAPI(New API)机制,在高速网络环境下,采用轮询(poll)方式处理多个数据包;在软中断(如NET_RX_SOFTIRQ)中,内核从输入队列中取出数据包,进行网络层(IP)和传输层(UDP)的处理;检查UDP数据包的目的端口,找到对应的Socket。 将数据包(包括UDP头部和负载数据)放入该Socket的接收队列。如果接收队列已满,则丢弃新到的数据包(UDP本身不保证可靠传输);如果应用程序因为等待数据而阻塞(例如调用了阻塞的`recvfrom`),则内核会将其唤醒。如果应用程序使用I/O多路复用(如epoll)或非阻塞I/O,则通过相应机制通知应用程序。
接收队列的管理
数据结构:通常是一个先进先出(FIFO)的队列,由内核维护。在Linux中,每个Socket的接收队列是一个sk_buff链表(即socket buffer)。
队列大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设置(例如,在Linux中使用`setsockopt`设置`SO_RCVBUF`选项)。但实际大小会略大于设置的值,因为内核会进行一定的调整(包括考虑sk_buff的开销)。
满队列的处理:当接收队列满时,新到的数据包会被丢弃,不会通知发送方(UDP特性)。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增加接收缓冲区大小或加快读取速度来减少丢包。
3. 应用程序读取数据
当应用程序调用`recvfrom`(或类似函数)时,内核从Socket的接收队列中取出一个数据包(如果队列为空,则阻塞或返回错误,取决于Socket是否阻塞)。取出的数据包包含源IP地址和源端口等信息,应用程序可以据此知道数据包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