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诊断设备的设计挑战与未来机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数字化医疗浪潮中,可穿戴式诊断设备异军突起,成为重塑医疗监测格局的重要力量。从检测空气污染的项链,到监测睡眠、心率等指标的戒指,这些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功能早已超越简单计步。新一代产品更是剑指复杂健康监测,如血压监测、癌症检测等,前景看似一片光明。然而,这一领域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设计挑战,不过这些挑战背后,也潜藏着无限的未来机遇。
复杂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与分歧
可穿戴式诊断设备涉及的生态系统极为复杂,涵盖患者、消费者、医生、医疗专业人员以及保险提供商等众多相关方。从积极方面看,工程师们发现许多相关人士都是这类设备的倡导者。患者和消费者因设备的舒适与便捷,成为推动需求的重要力量;约 61% 的受访工程师持此观点。医生、技术人员和家庭护理人员等一线人员,也有超 40% 被视为新可穿戴产品的关键支持者。
但分歧同样明显。尽管受访者对设备未来乐观,但部分相关人士被认为是阻碍因素。其中,31% 的受访工程师觉得保险提供商在拖后腿,27% 认为医生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也起到了阻碍作用。这种分歧主要源于对医疗设备在非临床环境使用和报销问题的担忧。保险提供商出于降低风险考虑,对新方法和改变现状持怀疑态度;而医生等专业人员可能因习惯传统医疗模式,对新设备存在疑虑。
几乎所有受访者(98%)都意识到,可穿戴式诊断设备快速发展需突破重重障碍。监管部门对医疗用途的审批流程冗长,49% 的人认为这推迟了新设备发布。不过,与医疗设备原型设计专家合作有望简化该流程。数据完整性(46%)和医疗机构本身(39%)也是不容忽视的障碍。数据不准确或不可靠,会严重影响诊断结果;而医疗机构若不积极接纳,设备推广也将困难重重。
尽管挑战诸多,但工程师们也预测了推动技术发展的因素。技术创新首当其冲(54%),新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算法等不断涌现,为设备发展注入活力。远程医疗和远程患者监控的普及(47%),以及患者、护理人员和消费者对自我诊断设备的需求(40%),也成为重要驱动力。这些积极因素,为可穿戴式诊断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设计过程中的重重挑战
尺寸与功耗的平衡难题
在开发新一代可穿戴式诊断设备时,工程师们聚焦于设计更小、更节能的设备。缩小设备外形尺寸,意味着要将各种组件微型化。但这并非易事,可靠且紧凑的传感器、连接器及其他硬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需求。例如,在设计可穿戴式心脏监护仪时,需将心脏监测传感器做得足够小,同时保证其能准确捕捉心脏电信号。
同时,功耗问题也十分棘手。电源管理和电池续航能力,在技术设计挑战中名列前茅。设备功耗决定了诸多设计决策,从尺寸、形状,到连接性和天线设计都与之相关。以智能手表式的健康监测设备为例,若要实现长时间续航,不仅要采用低功耗的传感器和处理器,还需优化无线通信协议,减少数据传输时的能耗。
成本、耐用性与特殊环境挑战
成本控制是产品开发绕不开的话题,38% 的受访者将其视为制约因素。在保证设备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需要从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入手。例如,在选择传感器时,既要考虑性能,又要对比不同供应商的价格,寻找性价比最优方案。
耐用性同样重要(37%)。可穿戴设备在日常使用中,可能会受到碰撞、摩擦、汗水侵蚀等。比如运动手环,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使其与外界物体碰撞,这就要求设备外壳坚固且耐磨,内部组件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在设计供非医疗环境使用的设备时,面临更多特殊挑战。用户对易用性期望极高,需要直观的用户界面和完整的文件资料。家庭护理环境复杂多变,设备要能适应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以及用户的各种日常活动。例如,为老年人设计的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操作界面应简洁明了,按键要大且触感明显,方便老人使用。
数据采集与连接的困境
数据采集和连接方面也困难重重。近三分之一(30%)的受访者将连接性视为难题。可穿戴设备需要与智能手机、云端等进行数据传输,但目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在稳定性、传输速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在信号较弱的环境中,设备可能无法及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云端。
超过三分之二(82%)的受访者表示,缺乏有效采集、使用数据以及基于数据开展医疗工作的说明。收集数据只是第一步,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用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所有受访者(94%)都强调设计中明确数据安全和隐私责任的重要性。可穿戴设备收集的健康数据极为敏感,一旦泄露,将对用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需要采用加密技术、严格的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安全。
未来机遇曙光初现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消费市场为可穿戴式诊断设备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自我诊断、健康追踪等家庭医疗硬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例如,市面上出现的家用血糖监测可穿戴设备,让糖尿病患者能随时监测血糖,无需频繁前往医院。工程师们认为,肥胖控制、呼吸疾病检测、睡眠监测、姿势检测和生殖健康等领域,作为纯消费产品潜力巨大。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些设备未来在某些情况下仍需医疗监督。
许多消费级解决方案依托现有平台,如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它们利用这些平台强大的计算和通信能力,降低设备成本,提高用户接受度。但从医疗角度看,消费级设备存在数据不可靠和隐私问题,限制了其在正式医疗场景中的应用。未来,若能解决这些问题,消费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多方合作推动创新
在可穿戴式诊断设备领域,谁将成为未来领导者备受关注。约一半受访者看好科技公司和医疗设备初创企业。但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强调,跨团队合作对创新至关重要。例如,初创企业 Sotech Health 与 Phillips - Medisize(Molex 旗下公司)合作,借助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可检测新冠的呼吸分析仪。这一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科技公司的创新活力、医疗设备制造专家的专业经验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为攻克关键医疗领域难题提供了范例。未来,这种跨领域合作有望催生更多创新产品,推动可穿戴式诊断设备行业迈向新高度。
可穿戴式诊断设备虽面临诸多设计挑战,如生态系统复杂、设计难题繁多等,但消费市场潜力和多方合作创新带来的机遇同样诱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合作不断深化,这些设备有望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