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融合智能防护:开启安全防御新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规则和特征库,面对日益复杂多变、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威胁,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做到及时且精准的识别。AI 技术的融入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对海量的网络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自动挖掘其中潜藏的威胁模式和异常行为。以中国电信安全公司推出的威胁情报查询平台为例,该平台依托强大的大网数据底座与 AI 技术,深度融合 DeepSeek,能够实时捕捉全球威胁动态。通过对多维度 IP 特征数据与 PDNS 数据的分析,构建起亿级高活跃情报库,并借助智能分析引擎实现情报的智能化、多维度分析,极大地提升了威胁识别的精准度与效率,即便是非专业的 “技术小白”,也能借助该平台获取专业级的安全辅助决策 。
智能实时响应与处置
一旦检测到网络威胁,快速且有效的响应处置至关重要。AI 驱动的智能防护系统能够依据威胁的类型、严重程度等因素,自动生成并执行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在面对恶意软件入侵、网络攻击等紧急情况时,系统可迅速阻断连接、隔离受感染区域,防止威胁的进一步扩散。一些先进的安全产品还能利用 AI 技术进行自动修复,如自动打补丁、恢复受损数据等。在漏洞响应方面,AI 智能体更是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它能够在数秒内侦察到新的常见漏洞或暴露的风险,通过搜索外部资源、评估环境并对结果进行总结排序,为人类分析师提供清晰的行动建议,从而大大缩短应对软件安全漏洞所需的时间 。
自适应安全策略调整
网络环境处于持续的动态变化之中,新的业务需求、网络架构调整以及层出不穷的攻击手段,都要求安全防护策略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AI 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网络状态、用户行为以及威胁态势的变化,自动对安全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天融信将自主研发的天问大模型深度融入云原生安全服务平台,打造出 “基于天问大模型的云原生安全运营闭环”。该系统以业务流为核心,通过天问大模型对流量进行深度分析,智能化建立动态网络行为基线,并依据实时情况自动生成精准的微隔离策略,有效解决了云环境下策略配置复杂易出错、安全研判能力不足的难题 。
生态协作:凝聚安全防护合力
企业与安全厂商的紧密合作
企业自身往往在网络安全技术研发与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安全厂商则拥有先进的安全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双方的紧密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众多企业与华为、天融信、启明星辰等知名安全厂商携手,引入其先进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的星河 AI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体系,具备智能分析、动态检测、全局防御、内生可信四个关键特征,为企业客户提供了准、快、稳的安全防御;天融信通过 “AI + 云原生安全” 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应对云原生环境下的动态安全挑战;启明星辰围绕大模型应用安全,推出了系列核心产品和服务,为企业的 AI 应用保驾护航 。
行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防御
不同行业虽然业务特性各异,但在网络安全威胁面前却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通过建立行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各行业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安全威胁情报、攻击手段以及应对经验,从而实现协同防御。金融行业、医疗行业、制造业等纷纷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在面对大规模的网络攻击事件时,各行业可以迅速共享相关信息,联合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单个行业独自应对时的孤立无援,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
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 AI 技术、网络安全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而企业和应用单位则对实际的安全需求有着最为直接和深刻的体会。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电信积极参与或举办数据安全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量子领域,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联合生态合作伙伴构筑 “量子 +” 产业生态;在云网安全领域,与头部安全厂商、行业客户、科研院校等共同协作,牵头建设云网基础设施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国家级 5G 安全接入标准体系 。
挑战与展望
AI 融合智能防护与生态协作在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水平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方面,AI 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存在隐患,如模型可能遭受攻击、数据可能被恶意利用等;另一方面,生态协作过程中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数据共享安全等问题。然而,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AI 将在网络和数据安全领域发挥更为强大的作用,生态协作也将更加紧密和高效。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生态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将愈发坚实可靠,为数字化社会的蓬勃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