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清空 CMOS 中电荷的底层原理(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数字影像的诞生过程中,CMOS 传感器上的电荷如同流动的颜料,曝光时被光影 “绘制” 在像素之上,而清空操作则是将这幅 “电子画作” 彻底擦除,为下一次创作留出干净的画布。深入探究电荷清空的底层原理,会发现这是一场微观世界的精密操作 —— 从单个像素的电荷释放,到全局电路的噪声校准,每一步都依赖于半导体物理与电子工程的深度协同,其精度甚至能达到单个电子的控制级别。
要理解电荷清空的本质,首先需要追溯电荷在 CMOS 像素中的产生与存储机制。每个 CMOS 像素的核心是一个光电二极管,当光子穿过镜头抵达其表面时,光子的能量会将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从束缚态激发为自由态,形成与光强成正比的电荷积累。这些电荷被暂时存储在像素内的电容中,就像水被储存在密闭的容器里,电容两端的电压会随着电荷的增加而升高 —— 这一过程是光影转化为电信号的关键一步,但也意味着:若不及时清除残留电荷,上一次曝光的 “余味” 就会混入新的画面,导致图像出现拖影或残影。
清空电荷的核心操作是 “电荷复位”,其物理过程依赖于像素电路中的 “复位晶体管”(Reset Transistor)。这一晶体管如同一个微型电子阀门,其源极连接电荷存储电容,漏极则连接到固定的高压端(通常为传感器的工作电压 Vdd),而栅极则受相机的时序控制器控制。当需要清空电荷时,控制器向栅极发送一个高电平信号,使晶体管导通,此时电容中的电子会在电压差的驱动下流向高压端,就像打开容器底部的排水阀,让水顺着管道流向更低的位置。这一放电过程的速度极快,通常在 1-10 纳秒内即可完成,能将电容中的电荷释放至初始状态的 0.1% 以下 —— 这种效率得益于半导体材料的高导电性,以及晶体管导通时接近零电阻的特性。
但电荷清空并非简单的 “一键放电”,而是需要应对 “复位噪声” 这一关键挑战。当复位晶体管从截止状态突然转为导通时,电荷的快速流动会在电容两端产生瞬时的电压波动,就像快速打开阀门时水流冲击管道产生的涟漪。这种波动会在电容上留下微小的残余电压,形成所谓的 “复位噪声”,若不处理,会导致图像的暗部出现不规则的噪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们开发了 “相关双采样”(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CDS)技术:在复位操作完成后,立即对电容的基准电压进行第一次采样,记录下包含复位噪声的初始值;曝光结束后,再对包含图像信号的电压进行第二次采样;最后通过两次采样的差值运算,自动抵消复位噪声的影响。这种 “减法逻辑” 能将噪声降低 90% 以上,是保证图像纯净度的核心技术之一。
从空间维度看,电荷清空的操作模式与 CMOS 传感器的结构密切相关,呈现出 “逐行清零” 与 “全局清零” 两种典型方式。在采用卷帘快门的 CMOS 传感器中,像素以行列矩阵排列,且每行像素的复位电路由独立的控制线驱动。清空时,时序控制器从传感器的第一行开始,依次向每行的复位晶体管发送导通信号,完成一行的电荷释放后,再移动到下一行,直到所有像素都被清零。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电路设计简单,功耗较低,但由于不同行的清空时间存在微小差异(通常为纳秒级),在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时可能产生 “果冻效应”。而采用全局快门的传感器则通过 “同时复位” 机制,让所有像素的复位晶体管在同一时刻导通,实现全画面的同步清零 —— 这需要更复杂的布线设计和更高的瞬时功耗,但能确保画面中所有像素的基准状态完全一致,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高速摄影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