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上)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低速自动驾驶技术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应用于封闭或半封闭场景(如园区、港口、厂区、机场等),其核心特征是行驶速度低(通常≤30km/h)、环境复杂度可控、安全冗余要求高。与高速自动驾驶相比,低速场景虽减少了高速避障、长距离规划等难题,但在环境感知精度、近距离动态障碍物处理、人机交互安全性等方面有其独特技术要求。本文将从系统架构出发,详细解析低速自动驾驶的核心原理与关键技术。
环境感知:近距离高精度感知体系
低速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系统需实现对 0-50 米范围内障碍物、车道线、交通标识及地面纹理的精准识别,其技术选型与高速场景有显著差异: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是低速感知的核心。激光雷达(LiDAR)通常采用 16 线或 32 线配置,虽较高速场景的 128 线激光雷达成本更低,但通过高频扫描(10Hz 以上)确保对近距离(≤20m)障碍物的点云密度(≥100 点 /㎡),可精准识别行人、小型车辆、锥桶等低矮目标。摄像头则以广角镜头(视场角≥120°)为主,配合畸变校正算法,解决近距离物体成像畸变问题,重点用于识别交通标志(如限速、让行)和地面引导线。超声波传感器作为补充,在 0-5m 范围内提供厘米级测距精度,特别适用于车库、狭窄通道等激光雷达易受遮挡的场景。
感知算法的适配性优化体现了低速场景的特点。针对园区内频繁出现的行人与车辆混行情况,目标检测算法(如 YOLO、Faster R-CNN)需强化对部分遮挡目标的识别能力,通过上下文信息(如行人姿态、车辆轮廓完整性)提升检测置信度。语义分割算法则专注于地面区域划分,将场景分为可行驶区(道路、空地)、障碍区(绿化带、墙体)和动态区(行人、移动车辆),为路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传感器校准机制尤为关键。低速场景中传感器安装位置较低(如车辆底盘、机器人腰部),易受振动、温度变化影响,需通过在线校准算法实时修正外参偏差。例如,利用地面特征点(如井盖、斑马线)作为校准基准,当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检测结果出现超过 3cm 的偏差时,自动触发参数修正,确保多传感器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下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