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中)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定位与建图:厘米级定位保障
低速场景通常缺乏高精度地图覆盖,因此实时建图与定位(SLAM)技术成为核心。基于激光雷达的 SLAM(如 GMapping、LOAM 算法)通过增量式构建环境点云地图,结合里程计数据实现定位误差≤5cm 的自主导航。在重复场景(如厂区固定路线)中,可通过地图匹配进一步优化:将实时点云与预构建地图的关键特征(如墙体边缘、柱子位置)进行 ICP(迭代最近点)匹配,使定位精度提升至 2cm 以内。
混合定位策略应对复杂场景。在开阔区域依赖 GPS+IMU 组合导航,通过卡尔曼滤波融合卫星信号与惯性测量数据,解决短时间信号丢失问题;在室内或遮挡区域(如仓库、隧道),则切换至视觉 SLAM 模式,利用摄像头采集的特征点(如天花板灯具、墙面纹理)进行定位,配合轮速里程计实现无累积误差漂移(≤0.1m/100m)。
动态更新机制确保地图时效性。园区环境可能因临时施工、设备搬运发生变化,系统需通过差异检测算法识别地图与实时感知的不一致区域(如新增的锥桶、临时围栏),标记为动态障碍区并触发局部路径重规划,同时将变化信息上传至云端,实现多车地图协同更新。
决策规划:规则与学习结合的策略体系
低速自动驾驶的决策系统需平衡安全性与效率,其核心是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规则引擎与局部优化算法的结合:
有限状态机定义了基本行驶规则。系统预设多种运行状态(如正常行驶、避障、让行、停靠、紧急制动),通过感知数据触发状态转换。例如,当检测到前方 5m 内有行人时,状态从 “正常行驶” 切换至 “避障”,同时激活减速指令(减速度≤2m/s²,确保乘坐舒适性);当与交叉路口来车相遇时,根据 “右行优先” 规则进入 “让行” 状态,待确认安全后再继续行驶。
路径规划算法聚焦于局部优化。全局路径采用 A * 或 Dijkstra 算法,基于可行驶区生成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线;局部路径则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PC)或贝塞尔曲线优化,在避开动态障碍物的同时保证路径平滑性(曲率变化率≤0.5rad/m)。针对狭窄通道(如宽度仅比车身宽 0.5m 的场景),算法需计算车身包络线与障碍物的最小安全距离(≥0.3m),通过轮式运动学模型生成阿克曼转向路径,避免剐蹭。
人机交互决策是低速场景的特色。在园区接驳、厂区物料运输等场景中,系统需响应人工指令(如招手停车、语音调度),通过视觉手势识别(如 OpenPose 算法)或语音语义理解(如科大讯飞 SDK)解析用户意图,并在决策层实现 “自主规划” 与 “人工指令” 的优先级判断 —— 例如,紧急停车指令的优先级高于任何自主行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