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技术原理与系统解析(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技术分类:从机械到固态的演进
激光雷达按扫描方式可分为机械式、半固态、纯固态三大类,技术路线的差异直接影响其性能与适用场景。
机械式激光雷达是最成熟的方案,通过电机驱动旋转镜组实现 360° 扫描。其核心结构包括多组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如 16 线、32 线、128 线),不同线束按垂直角度分布(如 0.5°-2° 间隔),形成垂直视场角(如 - 15° 至 + 15°)。例如,128 线激光雷达每旋转一周(通常 10Hz)可生成 128×3600 个点(水平角 0.1° 分辨率),点云密度足以识别 50 米外的行人轮廓。但机械结构存在体积大(直径常≥15cm)、可靠性低(旋转部件寿命约 1 万小时)、成本高(量产成本≥1 万美元)等问题,主要用于自动驾驶测试车。
半固态激光雷达以 MEMS(微机电系统)振镜为核心,通过微型镜面的摆动实现激光束偏转,替代部分机械结构。MEMS 振镜尺寸仅几毫米,摆动频率可达 kHz 级,配合固定的激光发射阵列,可实现 120°×90° 视场覆盖。其优势在于体积缩小(如直径≤8cm)、可靠性提升(无高速旋转部件),成本降至机械式的 1/3-1/5,已应用于量产车型(如蔚来 ET7)。但 MEMS 振镜的偏转角度有限(通常 ±15°),需通过多组拼接扩大视场,可能导致边缘区域点云密度下降。
纯固态激光雷达彻底取消机械运动部件,分为 OPA(光学相控阵)和 Flash(闪光式)两种技术。OPA 通过控制多个发光单元的相位差,使激光束发生干涉偏转,实现电子扫描,具有毫秒级响应速度和无限寿命,但目前受限于工艺,视场角较小(≤60°)且功耗较高。Flash 激光雷达则通过面光源一次性照亮目标区域,利用广角镜头和阵列接收器同时记录全视场的距离信息,类似 “激光相机”,适合短距离(≤50 米)、高动态场景(如城市交叉路口),但点云密度较低(通常≤10 万点 / 秒)。
核心技术模块:从光学到信号处理
激光雷达的性能取决于激光发射、接收、扫描、信号处理四大模块的协同设计。
激光发射器的核心参数是波长与功率。波长选择需平衡穿透性与安全性:905nm 激光(近红外)成本低、发射器(VCSEL)成熟,但对人眼有潜在伤害(功率限制≤50mW),穿透雨雾能力较弱;1550nm 激光(中红外)对人眼安全(功率可达 1W 以上),雨雾衰减比 905nm 低 30%,但发射器(光纤激光器)成本高,常用于高端车型。脉冲宽度(1-100 纳秒)决定距离分辨率,例如 10 纳秒脉冲对应的距离分辨率为 1.5 米(c×Δt/2),通过脉冲压缩技术可提升至厘米级。
接收器负责将微弱的反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关键器件是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和 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APD 通过反向偏压实现光电流放大,适合中等光强场景(如 50-200 米目标);SPAD 则能检测单个光子,在低光强环境(如远距离目标、夜间)灵敏度更高,但易受背景光(如阳光)干扰。为抑制噪声,接收器通常配备窄带滤光片(带宽≤10nm),仅允许激光波长的光线通过,可将背景光干扰降低 99%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