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原理、架构与应用解析(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智能系统中,单一传感器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环境的感知需求 —— 激光雷达虽能精准测距但成本高昂,摄像头擅长图像识别却受光照影响,毫米波雷达穿透性强但分辨率有限。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协同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势,实现 “1+1>2” 的感知效果,已成为智能系统可靠运行的核心支撑。其本质是通过对多源数据的协同处理,降低不确定性、弥补信息缺口,最终提升环境认知的准确性与鲁棒性。本文将从融合层次、技术原理、应用实践三个维度,系统解析多传感器融合的工作机制。
融合层次:从数据到决策的递进式处理
多传感器融合按信息处理阶段可分为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处理粒度与应用场景,共同构成完整的融合体系。
数据层融合(像素级融合) 是最低层级的融合,直接对传感器原始数据进行关联与整合。其核心在于将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转换至同一时空坐标系,实现 “数据对齐”。例如,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与摄像头的图像数据需通过外参校准(旋转矩阵与平移向量)实现空间对齐,再通过时间戳同步(误差≤1ms)确保时序一致性。融合后的数据保留了最完整的原始信息,可通过点云着色(将摄像头的像素颜色赋予对应激光点)实现更丰富的场景描述。但该层次对传感器校准精度要求极高(空间偏差需≤3cm),且数据量庞大(如 16 线激光雷达每秒产生 200 万点,配合摄像头每秒 30 帧图像,总数据量可达 100MB/s),对计算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因此仅适用于高精度要求场景(如工业检测)。
特征层融合 基于数据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是平衡性能与效率的折中方案。系统首先从各传感器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如激光雷达的障碍物轮廓、摄像头的边缘与纹理、毫米波雷达的速度信息),再通过特征匹配与关联算法实现跨传感器信息融合。例如,在目标检测中,激光雷达提供的三维坐标(x,y,z)可与摄像头检测的目标类别(行人、车辆)绑定,毫米波雷达的径向速度可修正目标运动状态估计。特征层融合减少了原始数据的冗余(特征数据量仅为原始数据的 10%-30%),同时保留了决策所需的关键信息,成为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实时系统的主流选择。其核心技术在于特征的一致性描述 —— 需定义跨传感器通用的特征量(如目标的尺寸、运动向量、置信度),确保不同传感器的特征可被统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