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原理、架构与应用解析(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决策层融合是最高层级的融合,基于各传感器的独立决策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每个传感器先对环境状态做出独立推断(如摄像头判断 “前方 5m 有行人”,激光雷达判断 “前方 5.2m 有障碍物”),再通过融合算法(如投票法、贝叶斯推理)输出最终决策。这种方式对传感器的独立性要求低,允许不同传感器采用异构算法,且通信开销小(仅传输决策结果),适合分布式系统(如多机器人协同)。例如,在园区自动驾驶中,当摄像头因逆光误判 “无行人”,而激光雷达检测到 “前方 3m 有障碍物” 时,决策层融合会基于 “安全优先” 原则,采信激光雷达的结果并触发减速。决策层融合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权重分配机制 —— 根据传感器在当前场景的可靠性(如雨天时提升毫米波雷达权重)动态调整决策贡献。
核心技术:时空校准与融合算法
多传感器融合的实现依赖时空同步、数据关联、融合推理三大技术支柱,其性能直接决定融合系统的精度与鲁棒性。
时空同步技术是融合的前提,解决 “何时、何地” 的数据对齐问题。时间同步方面,通过 GPS 授时或硬件同步脉冲(如 PTP 协议)确保各传感器的时间戳误差≤1ms,避免因数据延迟导致的运动畸变(如高速行驶中激光点云与图像的错位)。空间校准则通过标定算法确定传感器间的外参(相对位置与姿态),例如利用棋盘格标定板同时被摄像头与激光雷达观测,通过非线性优化求解最优转换矩阵,使不同传感器的坐标偏差控制在 2cm 以内。在动态场景中,还需引入在线校准机制 —— 当检测到传感器数据一致性偏差(如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目标距离差持续超过 5cm)时,自动触发外参修正,适应温度、振动导致的传感器偏移。
数据关联算法 解决 “哪些数据属于同一目标” 的匹配问题,是融合的核心环节。在特征层融合中,常用最近邻算法(NN)或联合概率数据关联(JPDA)实现目标匹配:对于摄像头检测的 “行人” 与激光雷达检测的 “障碍物”,通过计算位置、尺寸的欧式距离,当相似度超过阈值(如 IOU≥0.7)时判定为同一目标。在复杂场景(如多目标交叉)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关联方法表现更优 —— 通过训练跨模态特征嵌入模型,将摄像头的图像特征与激光雷达的点云特征映射至同一高维空间,利用余弦相似度实现鲁棒匹配,匹配准确率可达 95% 以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