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原理、架构与应用解析(三)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融合推理算法 是数据转化为决策的关键,根据场景需求可分为概率型、规则型、学习型三类。概率型算法(如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不确定性,适合动态目标跟踪:例如,利用激光雷达的距离测量与毫米波雷达的速度测量,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融合得到更精准的目标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使跟踪误差降低 40% 以上。规则型算法基于专家经验设计融合逻辑,在结构化场景(如厂区)中可靠性高:如 “当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 5m 内有物体时,无论其他传感器状态如何,优先触发避障”。学习型算法(如深度学习)通过数据驱动自动学习融合规则,在复杂场景表现突出 —— 基于 Transformer 的融合模型可同时处理图像、点云、雷达信号的异构数据,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捕捉跨模态关联,在目标检测任务中 mAP(平均精度)较单一传感器提升 15%-20%。
低速自动驾驶中的融合实践
在低速自动驾驶场景(如园区、港口)中,多传感器融合呈现出近距离高精度、动态适应性强、成本敏感的独特技术要求,其融合策略与高速场景有显著差异。
传感器选型的协同设计 体现场景适配性。激光雷达选用 16 线或 32 线配置,聚焦 20m 内的近距离点云密度(≥100 点 /㎡),重点识别行人、锥桶等低矮目标;摄像头采用广角镜头(视场角≥120°),配合畸变校正算法解决近距离成像失真,专注地面引导线与交通标志识别;超声波传感器部署于车身四周,在 5m 范围内提供厘米级测距,弥补激光雷达在狭窄通道(如车库)的探测盲区;毫米波雷达则作为冗余,在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下保障基础测距能力。这种组合在成本(约为高速自动驾驶方案的 1/5)与性能间取得平衡,满足低速场景的安全需求。
分层融合架构 实现高效感知。数据层融合阶段,将激光点云与摄像头图像进行像素级对齐,生成带语义信息的彩色点云,用于可行驶区域分割 —— 通过摄像头的语义分割结果(如 “路面”“草地”)指导激光点云的地面提取,使可行驶区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8%。特征层融合阶段,采用 “目标级融合” 策略:将摄像头检测的目标类别(如 “行人”“快递车”)与激光雷达的三维尺寸、毫米波雷达的运动速度关联,构建完整的目标属性表,为决策规划提供多维度信息。决策层融合则基于有限状态机设计安全规则:当任意传感器检测到 3m 内有动态目标时,触发 “谨慎行驶” 状态;当至少两个传感器同时检测到 1m 内有障碍物时,立即激活紧急制动,通过 “多源确认” 降低误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