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机器人导航是实现自主移动的核心技术,其本质是解决 “我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如何到达” 三个核心问题。从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室内避障到工业 AGV(自动导引车)的精准转运,从无人机的自主巡检到室外移动机器人的复杂环境穿梭,导航技术通过融合感知、决策与控制,使机器能够在动态环境中实现目标驱动的自主运动。本文将系统解析机器人导航的底层原理,涵盖定位与建图、路径规划、避障控制等关键环节,揭示不同场景下的技术适配逻辑。
定位与建图:机器人的 “空间认知” 基础
定位与建图是机器人导航的前提,其核心任务是让机器人感知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并构建周围空间的数字化表征。这一过程主要通过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实现,根据环境特性和传感器配置,形成了多种技术路径。
激光 SLAM凭借高精度成为室内外通用方案。基于激光雷达的 SLAM 系统(如 GMapping、LOAM 算法)通过持续发射激光束扫描环境,获取障碍物的距离与角度信息,生成点云数据。系统将每一帧点云与历史点云进行配准(如 ICP 迭代最近点算法),计算机器人的位姿变化(位置 x,y,z 与姿态角 roll,pitch,yaw),同时增量式构建环境地图。在结构化环境(如仓库、车间)中,激光 SLAM 可实现定位精度≤5cm,地图分辨率达 1cm,足以满足 AGV 的厘米级导航需求。其优势在于对光照不敏感,但在无纹理区域(如白墙)可能因特征不足导致定位漂移,需通过里程计数据融合补偿。
视觉 SLAM适用于低成本、高灵活性场景。单目视觉 SLAM(如 ORB-SLAM)利用摄像头采集的二维图像,通过特征点提取(如 ORB 特征)与匹配,估算相机运动轨迹并恢复三维结构;双目视觉 SLAM 则通过视差计算直接获取深度信息,避免单目 SLAM 的尺度不确定性问题。视觉 SLAM 的优势是硬件成本低(仅需摄像头),但受光照、动态物体影响显著,在强光、逆光或快速运动场景中易失效。为提升鲁棒性,现代视觉 SLAM 常融合 IMU(惯性测量单元)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补偿短时间内的特征丢失,使定位误差控制在 1% 路径长度以内(如 100 米路径误差≤1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