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导航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混合定位策略应对复杂场景切换。在已知环境中,机器人可采用地图匹配定位:将实时感知数据与预构建的高精度地图(如室内 CAD 图、室外点云地图)进行特征比对,通过粒子滤波或扫描匹配算法实现定位。例如,仓储机器人通过识别地面二维码或反光板,结合轮式里程计,可实现 ±2mm 的定位精度,满足精密装配需求。在动态环境中,定位系统需具备自适应能力 —— 当检测到地图与实时感知的差异(如新增障碍物)时,自动标记动态区域并调整定位权重,避免错误累积。
路径规划:从起点到终点的 “最优解” 计算
路径规划是导航系统的 “决策中枢”,其任务是在已知环境地图中,根据目标点和约束条件(如障碍物、路径长度、能耗),生成一条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可行路径。根据规划范围和时效性要求,路径规划可分为全局规划与局部规划两个层级。
全局路径规划解决宏观路线选择问题。在已知地图中,全局规划算法需快速搜索出理论最优路径,常用方法包括:
A * 算法:通过启发式函数(如曼哈顿距离、欧氏距离)引导搜索方向,在保证路径最优的同时减少计算量,适用于静态环境的短距离规划(如室内房间间导航);
Dijkstra 算法:通过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所有可能路径,能找到绝对最优解,但计算复杂度高,适合小范围地图(如仓库货架间路径);
RRT(快速探索随机树):通过随机采样生成路径树,在高维空间(如包含运动学约束的机器人)中表现优异,尤其适合非完整约束机器人(如差速驱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全局路径的评价指标包括路径长度、平滑度(曲率变化)、安全性(与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例如,服务机器人在室内规划时需优先保证路径平滑(避免频繁转向)和安全性(与家具距离≥30cm),而工业 AGV 则更注重路径效率(最短距离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