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超声波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解析(二)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路系统:高度集成的信号处理单元
一体式传感器的电路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 PCB 板与压电元件连接,核心模块包括:
驱动模块:由 MOS 管构成的 H 桥电路,接收 MCU 控制信号后输出高频交变电压(40kHz 方波,峰峰值 12-24V),驱动发射压电片振动。为增强发射功率,驱动电路通常设计有储能电容(10-100μF),可在短时间(10-20μs)内释放高能脉冲。
接收模块:包含前置放大器(增益可调,60-100dB)、带通滤波器(中心频率 40kHz±1kHz)和比较器。前置放大器将压电片产生的 mV 级微弱信号放大至 V 级,滤波器抑制环境噪声(如 20-20kHz 的人声、低频机械振动),比较器则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脉冲(当信号幅度超过阈值时触发)。
控制模块:采用 8 位 MCU(如 STC89C52)实现时序控制,核心功能包括:触发发射脉冲(通常为 10-20 个周期的方波)、启动时间计数(精度 1μs)、检测接收脉冲、计算距离并通过数字接口(如 GPIO、UART)输出数据。部分型号(如 US-100)集成温度传感器(DS18B20),支持实时声速校正。
电路系统的小型化是一体式设计的关键,通过 SMT 贴片工艺将元件尺寸控制在 0402 封装级别,使整个电路模块面积不超过 2cm²,可嵌入直径 20mm 的壳体内部。
工作原理:发射与接收的协同机制
一体式传感器的工作流程遵循 “发射 - 传播 - 反射 - 接收” 的闭环,但由于发射器与接收器共处同一空间,需通过精准的时序控制与信号处理解决串扰问题,其核心机制包括时间分割、信号滤波与阈值动态调整。
发射阶段:高能脉冲的定向输出
当传感器接收到外部触发信号(如 MCU 发送的 10μs 高电平)后,控制模块立即启动发射流程:
驱动电路激活:MCU 控制 H 桥电路导通,储能电容释放能量,在发射压电片两端施加 40kHz 交变电压,持续 10-20 个周期(约 250-500μs)。
机械振动与声波产生:压电片在电场作用下发生逆压电效应,产生同频率机械振动,通过锥形辐射器将振动能量耦合到空气中,形成定向超声波束(声压级约 110dB,相当于小型喇叭的音量)。
发射抑制:发射结束后,驱动电路立即关断,同时通过泄放电阻释放压电片残留电荷,避免持续振动产生干扰信号。
发射阶段的关键参数是脉冲宽度与功率:脉冲过短会导致声能不足(探测距离缩短),过长则会增加功耗并延长测量周期。实际应用中,40kHz 传感器通常采用 16 个周期的脉冲(400μs),在 10mW 平均功耗下可实现 4 米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