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超声波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解析(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串扰抑制技术
串扰信号主要通过三条路径传播:空气直接传导(发射声波未达目标先被接收器捕获)、壳体振动传导(发射压电片振动通过壳体传递给接收压电片)、电路耦合(驱动电路的强电信号窜入接收电路)。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
硬件隔离:发射与接收电路采用独立接地,通过磁珠、隔离电容阻断电路耦合;壳体内部填充吸音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吸收直达声波;压电片与壳体之间加装阻尼垫(如丁腈橡胶),衰减振动传导。
时间分割:严格控制发射与接收的时序,发射阶段关闭接收放大器电源,仅在延迟后开启,从时域上避免串扰信号进入处理流程。
信号滤波:接收电路采用二阶带通滤波器(Q 值 5-10),仅允许 40kHz±500Hz 的信号通过,大幅衰减发射电路产生的宽频干扰。
软件消抖:MCU 对接收信号进行多周期验证,连续检测到 3 个以上周期的 40kHz 信号才判定为有效回声,避免单次串扰脉冲的误触发。
通过上述措施,主流一体式传感器的串扰抑制能力可达 60dB 以上,确保在 0.1 米近距离内仍能准确测量(串扰信号幅度低于检测阈值)。
性能参数的平衡设计
紧凑结构导致发射能量与接收灵敏度受限,需在参数间权衡:
测距范围:常规型号为 0.1-4 米,通过牺牲精度可扩展至 5 米(如增加发射功率至 50mW),但远距离测量误差会从 ±3mm 增至 ±10mm。
波束角:15° 波束角的传感器方向性强(适合检测特定目标),但横向覆盖范围小;30° 波束角覆盖范围大,却易受旁瓣反射干扰(如墙壁回声)。实际设计中多采用 20°±5° 的折中方案。
响应速度:测量周期(从发射到输出结果的时间)通常为 50-100ms,包含发射(0.5ms)、接收窗口(最长 40ms,对应 5 米测距)和数据处理时间。高频应用(如机器人避障)可通过缩短最大测距(如限制为 2 米)将周期压缩至 30ms。
功耗控制:待机功耗约 10-50μA,测量时峰值功耗 50-200mA(持续 0.5ms),平均功耗可控制在 1mA 以下,适合电池供电设备(如便携式测距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