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PI的工作模式与多设备通信
1. 四种工作模式
如前所述,SPI的四种模式由CPOL和CPHA决定,具体差异如下:
模式0(CPOL=0,CPHA=0):空闲时SCLK为低电平,数据在SCLK上升沿被采样,下降沿切换数据。
模式1(CPOL=0,CPHA=1):空闲时SCLK为低电平,数据在SCLK下降沿被采样,上升沿切换数据。
模式2(CPOL=1,CPHA=0):空闲时SCLK为高电平,数据在SCLK下降沿被采样,上升沿切换数据。
模式3(CPOL=1,CPHA=1):空闲时SCLK为高电平,数据在SCLK上升沿被采样,下降沿切换数据。
主从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模式,否则会出现数据采样错误。例如,若主设备用模式0发送数据,而从设备用模式3接收,采样时刻的错位会导致数据解析错误。
2. 多设备通信架构
SPI支持“一主多从”架构,多个从设备共享SCLK、MOSI和MISO线,每个从设备拥有独立的SS线(如图1所示)。主设备通过控制SS线的电平选择通信对象:
当主设备需要与某一从设备通信时,拉低该设备的SS线,其他从设备的SS线保持高电平(不激活)。
通信期间,被选中的从设备通过MISO线返回数据,未被选中的从设备的MISO线处于高阻态(不影响总线)。
这种架构的优势是布线简单,仅需增加SS线即可扩展从设备数量,但缺点是主设备需单独管理每个SS线,且总线上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从设备工作,无法实现多设备同时通信。
二、SPI的优势与局限性
1. 核心优势
高速传输:SPI没有复杂的协议 overhead(如起始位、停止位、校验位等),传输速率通常可达几十Mbps,远高于I2C(通常几百kbps)和UART(通常几Mbps)。
全双工通信:MOSI和MISO线独立,主从设备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适合需要双向高速数据交换的场景(如SD卡读写、显示屏控制)。
结构简单:硬件实现难度低,无需复杂的地址解析或仲裁机制,主设备通过SS线直接选择从设备,适合资源有限的嵌入式系统。
灵活性高:数据帧格式、传输速率可灵活配置,支持不同类型的外设。
2. 局限性
不支持多主设备:SPI协议没有仲裁机制,总线上只能有一个主设备,无法实现多主设备竞争总线。
布线成本较高:多从设备场景下需单独的SS线,当从设备数量较多时,布线复杂度增加。
无纠错机制:协议本身不包含校验位或重传机制,若传输过程中出现噪声干扰,可能导致数据错误,需上层协议补充校验(如CRC)。
传输距离有限:由于是高速同步通信,信号易受干扰,通常适用于板内或短距离(几米内)设备间通信。
三、SPI的典型应用场景
SPI的特性使其在嵌入式领域应用广泛,典型场景包括:
存储设备:如SPI Flash(用于存储程序或数据)、SD卡(通过SPI模式与微控制器通信)。
传感器:如加速度传感器(ADXL345)、陀螺仪(MPU6050)等,通过SPI向主设备传输测量数据。
显示设备:如OLED屏、LCD屏,主设备通过SPI高速传输图像数据。
通信模块:如蓝牙模块、Wi-Fi模块,部分型号支持SPI接口与主控制器通信。
工业控制: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外设的短距离数据交换。
四、总结
SPI协议以其高速、全双工、结构简单的特点,成为嵌入式系统中连接主设备与外设的重要通信方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主设备提供的同步时钟,在MOSI和MISO线上实现数据的双向并行传输,并通过SS线管理多从设备的通信选择。尽管存在不支持多主设备、无纠错机制等局限性,但在短距离、高速率、低复杂度的应用场景中,SPI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理解SPI的工作原理(如时序模式、硬件结构、多设备通信机制),对于嵌入式工程师设计硬件接口、调试通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外设的特性(如支持的模式、速率)配置主设备参数,并通过上层协议补充校验机制,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