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电容触摸技术的基本原理解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容式触摸感应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触摸屏设备中的技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触摸板等。其原理基于电容的变化来检测和感应触摸操作。以下是对电容式触摸感应技术原理的详细阐述,旨在以清晰、结构化的方式呈现相关信息。
电容式触摸屏技术通过人体的电流感应实现工作。它由四层复合玻璃屏组成,内表面和夹层均覆盖一层ITO,外层则由薄层矽土玻璃保护。夹层ITO涂层作为工作面,并引出四个电极于四个角落,同时内层ITO作为屏蔽层,确保良好的工作环境。当手指触摸金属层时,因人体电场与触摸屏表面形成耦合电容,高频电流通过该电容被手指吸走,形成微小电流。这些电流从触摸屏四角电极流出,比例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通过精确计算这些电流比例,从而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此外,电容屏实现多点触控的原理在于增加互电容电极。简单来说,就是将屏幕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组独立工作的互电容模块。这样,电容屏能独立检测各区域的触控情况,并经处理后实现多点触控功能。
一、电容的基本概念
电容是指电荷存储和分布的能力,是电场中电荷存储量的度量。当两个导体之间存在电场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电容。电容的大小取决于导体之间的距离、面积以及介质的介电常数。在电容式触摸感应技术中,这种电容的变化被用来检测和定位触摸操作。
二、电容式触摸感应技术的原理
1. 传感电极阵列
在电容式触摸感应中,触摸屏或触摸面板上布置了一个或多个传感电极。这些传感电极通常被安装在触摸面板的下方或周围,并与电容感应电路连接。这些电极形成了一个电场,当触摸发生时,电场会发生变化。
2. 触摸操作与电容变化
当用户触摸触摸面板上的某个位置时,人体或物体会作为一个导体进入传感电极的感应范围。由于人体或物体具有导电性,它们会改变触摸位置周围的电场分布,从而导致该位置的电容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摸屏时,会形成一个新的电容耦合路径,这个路径与原有的电容系统并联,使得总电容增加。
3. 电容变化检测
电容感应电路会不断地测量和监测传感电极与接地之间的电容变化。当有触摸操作发生时,触摸位置的电容变化会导致电容感应电路中的电压或电荷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被电容感应电路捕捉并转化为电信号。
4. 信号处理和定位
电容感应电路将测量到的电容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后,通过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会分析电容变化的模式和特征,以确定触摸的位置和相关的触摸参数。这个过程通常包括滤波、放大、模数转换(ADC)以及算法处理等步骤。通过复杂的算法处理,系统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触摸点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触摸的力度等信息。
三、电容式触摸感应技术的类型
电容式触摸感应技术根据感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自电容感应和互电容感应。
1. 自电容感应
自电容感应技术使用一个引脚并测量该引脚和电源地之间的电容。当手指放在传感器上时,系统的电容会增加,因此其电压也会增加。通过实测电压的变化即可检测是否有手指进行触摸。这种技术一般用于单点触摸或滑条等简单应用。
2. 互电容感应
互电容感应技术使用两个电容:一个为发送电极(TX),一个为接收电极(RX)。TX引脚提供数字电压并测量RX引脚上所接收到的电荷。在RX电极上接收到的电荷与两个电极间的互电容成正比。当手指放在TX和RX电极之间时,互电容会降低,因此RX电极上接收到的电荷也会降低。通过检测RX电极上的电荷变化可以判断触摸/无触摸状态以及触摸点的位置。这种技术支持多点触控和更复杂的触摸操作。
1.电容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及类型概览
电容触摸屏,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设备中的输入技术,其工作原理基于人体的电容特性。当人体部分接触到屏幕时,会改变屏幕下的电容分布,进而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对屏幕的触控操作。这种技术不仅响应速度快,而且支持多点触控,为用户带来了便捷且直观的操作体验。同时,电容触摸屏还具有多种类型,如投射式电容触摸屏、表面声波触摸屏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势。
2. 电容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电容触摸屏的核心原理在于人体电流感应与电荷转移。当手指触摸屏幕时,它与触摸屏表面之间会形成一个耦合电容。由于电容的容抗与信号频率成反比,即频率越高,阻抗越小,因此高频电流会流过这个电容。此时,手指触摸的动作会从触摸点吸走微小的电流,而屏幕上的控制器会检测到这种微小的电流变化,从而识别出触摸动作并确定触摸的坐标。此外,电容触摸屏还具有多种类型,如投射式、表面声波式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和优势。

电容触摸屏可依据其结构和原理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表面式和投射式两大类。其中,投射式电容屏又包含自电容式和互电容式两种类型,二者在构造和工作原理上有所差异,如图所示。

3. 表面电容式触摸屏
表面电容式触摸屏的典型结构是在玻璃基板上覆盖一层高阻PVD透明导电膜。该膜上,通过丝网印刷银浆工艺制成的线性图形(常称为总线)与透明导电薄膜相连通,而另一端则与弯曲的尾部相连。最终,这些尾部再与屏幕的控制器相接,从而构成完整的触摸屏系统。

从导电涂层的四个角落引出四个电极,并与控制器相连结,其工作原理可参考下图所示的原理图。

在未被触摸时,屏幕表面维持着一个均匀的电场。一旦人体手指或任何其他导电物体与屏表面接触,屏上的电荷便会通过人体流入大地。为了补偿这一电荷损失,位于屏幕四个角落的电极会开始向触摸点发送电荷。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大小与触摸点到四个角落的距离成反比。控制器通过监测这些电流值,便能精准地判断出触摸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表面式电容屏主要适用于单点触摸的识别。
4. 投射式电容触摸屏
3.1 自电容检测式
自电容扫描方式是利用单个电极自身的电容,其中一端与激励信号相连,另一端则接地。在ITO导电涂层上,纵横交叉的电极结构呈垂直排列。当手指触碰屏幕时,会形成一个新的手指对地的电容Cf,而这个电容与原有的电极对地电容Cp是并联关系,因此总电容会增加。在扫描过程中,系统会先逐个扫描横向电极,再逐个扫描纵向电极,即完成(X+Y)次扫描,且扫描速度相当迅速。
对于单点触摸,系统首先扫描X轴以找到电容变化的位置,从而确定触摸点的横坐标。接着扫描Y轴以确定纵坐标,进而得到精确的触摸位置。而在两点触摸且这两点不在同一X轴或同一Y轴上时,控制器虽然能分别获取两个点的横纵坐标,但组合起来会产生四个可能的坐标点,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哪个是真实的触摸点,即出现“鬼点”现象。如上图所示,其中两黑色点为真实的触摸点,而红色叉点则为误判的“鬼点”。

自电容检测式电容屏的结构原理相对简单,扫描速度也相当迅速。然而,它所测量的是单个电极的电容,而非电极交叉点的电容。这一局限性使得它无法准确侦测多点触摸的情况。
3.2 互电容检测式
互电容检测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行列电极交叉所形成的耦合电容。在扫描过程中,横向电极被设定为耦合电容的上极板,而纵向电极则作为下极板。通过这种方式,触摸屏在激活某一行驱动电极后,会依次扫描每一列的感应电极,从而检测出与该行驱动电极所形成的耦合电容。这样的扫描方式意味着在整个屏幕上完成一次扫描需要(X*Y)次操作。值得一提的是,互电容检测式不仅能够识别多点触摸,还能有效避免鬼点现象。

手指触摸屏幕后,会使得触摸位置电极间的部分电荷被大地吸收,进而导致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的电容减小。控制器会检测到这一电容的减小,这与自电容检测式的情况正好相反。控制器会进一步处理这种互电容的减小量,从而计算出触碰点的坐标。只有当变化量超过特定阈值时,才会被视为有效触摸。
互电容检测方式的电容触摸屏,能够真正实现无鬼点的多点触控识别,但其结构相对复杂,功耗较高,扫描时间较长,并且在抗噪能力方面不及自电容。
5. 微小电容检测技术
触摸屏Sensor的互电容变化量因触摸而引发,这种变化量微小至pF级别,但其检测精度对触摸屏的触摸灵敏度和准确度产生深远影响。为此,触摸屏控制系统需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电容通常被转换为电压V、电流I、周期时间T或频率f等易于测量的物理量进行测量。当前,三种主流的电容变化量检测技术包括充电传输测量法、张弛振荡器法以及电荷转移法。
4.1 充电传输测量法
充电传输测量法基于电荷保持原理,其基本原理示意图如下。该方法通过开关K1将感应电极Cp与VDD相连,对其施加电压进行充电。之后,断开K1并利用开关K2将Cp中存储的电荷转移至电容值较大的采样电容Cs中。经过多次测量,可以确定感应电极上的实际电容值。当手指触摸屏幕时,Cp的电容值会有所增大,通过监测输出电压Vout达到Vref所需的时间,即可精确测量触摸屏电容的变化量。
4.2 弛张振荡器法
弛张振荡器,主要由比较器和外部电阻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容的持续充放电来产生振荡。当手指触摸屏幕时,原本由VDD通过电阻R为电容Cp充电的过程会受到影响,因为触摸使得Cp的电容值增大,进而导致充电时间延长。测量电路通过监测输出信号的频率和周期的变化,可以识别出是否发生了有效的触摸操作。

在未受到触摸的情况下,电容Cp由VDD通过电阻R进行充电,直至其电压达到比较器输入参考电压Vref,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为t1。然而,当手指触摸屏幕时,由于触摸使得电容Cp的电容值增大,进而导致充电时间延长,从t2开始到t3结束。这种周期性的充电和放电行为,就构成了弛张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4.3 电荷转移法
电荷转移法是一种通过开关控制,将触摸屏感应电容上的电荷转移到外部电容上的技术。由于外部电路的电容易于测量,因此通过观察外部电路上电容两端电压值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有手指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