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EDA > 电子设计自动化
[导读]摘要:任何带电体周围都存在着电场,周期变化的电场就会产生周期变化的磁场,就存在电磁波,产生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电磁污染。一些发射设备、微波设备、家用电器、现代办公设备、高压输配电系统等,都有可

摘要:任何带电体周围都存在着电场,周期变化的电场就会产生周期变化的磁场,就存在电磁波,产生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造成电磁污染。一些发射设备、微波设备、家用电器、现代办公设备、高压输配电系统等,都有可能造成电磁污染。一般而言,长波对人体的影响较弱,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对人体影响越大,微波的影响最为突出。彩电、家用电脑所发出的电磁波属于超短波,微波炉、通讯类手机等在使用时所发射的电磁波属于微波范畴。微机的大量使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它同时也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一般用户对这个问题知道得不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分析了电器如何产生电磁辐射及其对人类的危害,并对它的防护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电器;电磁辐射;人类;危害;防护

0 引言
    数字社会,你无法抗拒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数字社会,你面对琳琅满目的科技产品,却始终挥散不去对电磁辐射的心理阴影。生活中你仔细一看,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对着电脑害怕“射”伤身体,就穿上了售价高昂的防辐射服;拿着手机担心“煮”熟大脑,不厌其
烦地戴着耳麦说话;看完电视脸上生怕残留“辐射物”,便匆匆忙忙跑去洗脸做面膜……也许你并不清楚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但似乎只有这样,才有个心理安慰。
    有些调查报告指出:经常接触电磁辐射的人,若再受到高温作用,则他们体内发生乳腺癌变的危险就更大;长期担任电气工程师的人,若再经常接触汽油、农药或杀虫剂,则他们患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就增大。
    不少调查报告还指出,从事“电气职业”者,儿童以及不适当使用家庭电器者(常玩视频游戏的儿童,常使用电热毯和其他电加热器的妇女与儿童等)受低频磁场损害的危险较大。一些国家对怀孕的妇女还有这样的规定:婴儿未出生前3~6个月内不能使用电脑。
    低频磁场辐射的强度和累积量都会影响致病的概率。并且,有些人是在潜伏期长达10~15年以后才发病的。国际卫生标准中规定,可以容许的磁感应强度上限为100μT。电磁辐射就像太阳和紫外线的关系一样,你要享受阳光就不可避免接受紫外线的辐射。电磁辐射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知,因此其危害就显得尤为隐秘。
    从电子闹钟、吹风机、微波炉、电熨斗,到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机,大家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电磁的“抚慰”。走出门外,电力线、各种电机设备又使我们十分容易地处于电磁场中。21世纪电磁环境恶化已成定局。
    所谓的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即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它的传播速度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强。
    从电话、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信息、网络、计算机、微波、医疗技术,到国家安全、军事上广泛采用的监督、控制、报警干扰系统和导弹、宇航系统,再到市内超高压输送电网,它们无一不为人类的物质文明、科技进步和社会安全保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电磁污染日益严重。
    电磁辐射会造成所谓的“电磁波污染”,即电磁辐射的强度超过人体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所产生的危害现象。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踪、无任何感觉,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无处不在,被科学家称之为“电子垃圾”或“电子辐射污染”。有专家称这是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第四污染。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实在不可小觑。各种电子设备,包括家用电器和照明灯具等,在正常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波长和频率电磁波,超量的电磁波辐射能引起人体的大脑、神经、生殖、心血管、血液和免疫等系统和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

1 对人体的危害
    近年来,电磁波对人体危害的例子多有发现,只不过其影响程度与所受到的辐射强度及积累的时间长短有关,目前尚未较大范围地反映出来,所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关研究表明,电磁波的致病效应随着磁场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频率超过100 kHz以上,可对人体造成潜在威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久,电磁波的干扰,使人体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发生变化,给组成脑细胞的各种生物分子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等有害代谢物,甚至使脑细胞的DHA密码排列错乱,制造出一些非生理性的神经递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一些受到较强或较久电磁波辐射的人,已有了病态表现,主要反映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心悸,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等。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激动,失眠等。
    (3)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使眼球晶体混浊,严重时造成白内障,是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影响视力;
    (4)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5)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激素分泌、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诱发癌症,以及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症,对儿童还可能诱发白血病的产生。
    (6)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2 其他危害
    (1)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破坏建筑物和电气设备;
    (2)在长期存在电磁辐射的区域,如微波发射站所面向的山坡,会造成植物的大面积死亡。
    (3)电磁辐射有可能泄露电脑上机密,电磁波向外泄漏的途径有:电脑本身、电源线、连接到电脑的电缆(包括网络电缆)、电脑的外围设备。它们所起的作用就跟发射天线一样。电源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泄漏渠道,因为它连接到公共的电网上,因此就会跟有线电缆有一样把电脑里头的信号交连传送出去。
    电磁辐存在危害的一些依据如下:
2.1 事实依据
    (1)意大利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主要原因是距离高压电线太近,受到严重电磁污染所致。
    (2)美国一癌症医疗基金会对一些遭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24倍。
    (3)电磁辐射对孕妇的危害更大,据最新调查显示,在中国每年出生的约35万残缺儿童中,有25万为智力残缺。
    (4)中国内陆某省对某专业系统16名女性电脑操作员追踪调查发现,接触组月经紊乱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8人10次怀孕中就有4人6次出现异常妊娠。
    (5)有关研究报告指出,孕妇每周使用计算机超过20 h,其流产率增加80%,同时畸形儿出生率也有所上升。
    (6)几年前,在风景名胜峨眉山发生过一起微波污染事件,在面向微波发射站的坡面上,由于长期遭受辐射,松树等自然植被全部枯萎而死,而山的另一面,植被却郁郁葱葱。
    (7)1995年4月,日本冈山红十字医院一位患者的自动点滴器突然停止,经多方调查,最后发现事故的真正“凶手”是同病房病友打手机时产生的电磁波。
    (8)1997年8月13日在深圳机场发生的我国第一起因无线电干扰航空通信导致机场关闭两个小时的严重事件,系深圳机场附近的山头上无线寻呼台的发射功率过高所致。
2.2 实验依据(白鼠试验)
    900 MHz微波辐射对小白鼠脂质过氧化作用及神经递质含量影响射频微波辐射,特别是高强度的辐射,能引起机体致热效应,造成健康危害。但也有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人体在反复接触低强度微波照射后,体温虽无上升,但也能造成机体的健康危害。
    为探讨移动电话手机电磁辐射对使用者健康影响,对900 MHz微波电磁辐射对小白鼠脑神经递质含量及全血中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对人的心血管有所影响)、丙二醛(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含量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表1、表2各组动物全血GSH-Px、MDA及GSH-Px/MDA比值(xs,n=12)与对照组比较(t检验,P<0.01的几何均值)。


    得出的结论:
    (1)GSH-Px活性:由表1可见,辐射强度为1 mw/cm2实验组全血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2)MDA含量:由表1可见,辐射强度为1 mW/cm2实验组全血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3)全血GSH-Px和MDA比值:由表1可见,辐射强度为1 mW/cm2实验组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4)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由表2可见,辐射强度为1实验组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N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项指标(5-HT,5-HIAA,DA)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有研究发现,采用915 MHz照射小白鼠,使其腹腔温度升高36.4℃,结果表明,小白鼠在功率密度为1 mW/cm2的900 MHz的电磁辐射暴露下,全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但暴露的功率密度增加(2 mW/cm2,5 mW/cm2)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
    在强度为0.05~0.5 mW/cm2时,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而1 mW/cm2时未见改变,作者认为这是机体的代偿反应所致。并经过一系列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免疫实验证实,短期微波辐射,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刺激作用,长期微波作用,其免疫效应可以转向抑制,呈现代偿一适应一代偿不全的动力学过程。

3 移动电话手机影响调查
    随着无线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移动电话手机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健康影响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某导弹基地的一次演习中,就因为导弹指令系统的频率和试验场区附近加油站自动门的控制信号辐射的电磁波频率完全一致,以致形成误触发,使导弹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自动”弹出发射架,飞向天空。20年后的1993年3月,美国有人状告电力公司,高压线的电磁波导致在附近生活的人长了肿瘤。而瑞典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承认强度在0.2μT以上的低频电磁场对人体有害的国家。
    最早状告NEC公司的移动电话用户也是一个美国公民,诉其夫人因长期使用移动电话而致癌,并要求赔偿。以后类似的报导日渐增多,争论也日趋激烈。
    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电磁波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辐射污染已成为继噪音、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要素之后的又一新的污染物。人类也从此背负上移动电话这一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喜与忧。
    (2)飞机拒绝“大哥大”恐怕已是尽人皆知。1997年初,中国民航总局针对民航旅客在飞机上使用电子设备日益增多的情况发出通知:在飞行中,严禁旅客在机舱内使用“大哥大”等电子设备。坐过中国民航班机的乘客也都有这样的经验:飞机未起飞时、飞行中、降落前广播都会告诫乘客别使用移动电话。这个通知太重要了,它不仅关系到飞机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机上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专家们认为,移动电话是高频无线通信,其发射频率多在800 MHz以上,而飞机上的导航系统又最怕高频干扰,飞行中若有人用移动电话,就极有可能导致飞机的电子控制系统出现误动,使飞机失控,发生重大事故。边样的惨痛教训已屡见不鲜。
    1991年英国劳达航空公司的那次触目惊心的空难至今令人难忘,有223人死于这次空难。据有关部门分析,这次空难极有可能是机上有人使用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它释放的频率信号启动了飞机的反向推动器,致使机毁人亡。
    1996年10月巴西TAM航空公司的一架“霍克-100”飞机也莫名其妙地坠毁了,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甚至地面上的市民也有数名惨遭不幸,这是巴西历史上第二大空难事件。专家们调查事故原因后认为,机上有乘客使用移动电话极有可能是造成飞机坠毁的元凶。也就是源于这次空难,巴西空军部民航局(DAC)研拟了一项关于严格限制旅客在飞机飞行时使用移动电话的法案。
    1998年初,台湾华航一班机坠毁,参与调查的法国专家怀疑有人在飞机坠毁前打移动电话,导致通信受到干扰,致使飞机与控制塔失去联络,最后坠毁。
    我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某年某月,由上海飞往广州的CZ3504航班的南航2566号飞机准备降落时,由于有四五名旅客在使用移动电话致使飞机一度偏离正常航迹;也是在这一年,一架南航2564号飞机执行CZ3502航班从杭州飞回广州时,在着陆前4分钟,发现飞机偏离正常航道6°,据查当时也是有人在使用移动电话。这两起事例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让人想起来就后怕,如果偏离的不是6°而是更大,其后果不堪设想。
    从对以上几次比较典型的空难事故的分析来看,事故原因都极有可能与使用移动电话等便携电子设备有关。于是,世界各国都相继制定了限制在飞机上使用移动电话的规定。
    移动电话所产生的电磁波除对飞机上的仪器有影响之外,对汽车上的电动装置也有一定影响,甚至会使行驶中的汽车电动装置“自动跳闸”。英国有关专家告诫人们尽量少在汽车内使用移动电话,英国政府也因此决定要求汽车生产厂家提高汽车内部电子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4 医疗设备远离“大哥大”
    医院里由于使用移动电话而干扰医疗设备工作、导致患者出现人身安全事故的报导也经常见诸报端。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美国、荷兰、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家早就开始了,并已有报导。
    从第2、第3节的叙述不难看出,使用移动电话对人体本身造成的间接危害已被认可,并理所当然地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电磁辐射有着巨大的危害表现如下:
    移动电话尚处于发展阶段,移动电话手机使用者随使用时间的增长可能造成进一步的健康危害,所以应加强移动电话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必要的手段,降低移动电话手机电磁辐射强度。
    (1)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原理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人体是一个导电体,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弱电磁场。
    热效应:高频电磁波对生物肌体细胞的“加热”作用。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使肌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能很多,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则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症状,如心悸、头胀、失眠、心动过缓、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视力下降等。
    非热效应:低频电磁波产生的影响,即人体被电磁辐射后,体温并为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可能导致婴儿畸形或孕妇自然流产;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役、生殖和代谢功能等。
    累积效应:是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也会诱发想不到的病变,应引起警惕。
    (2)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眼睛的原理
    电磁辐射对人和动物眼睛的伤害是微波热作用的一个明显例证。眼睛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构造,主要由晶状体和玻璃体等构成,眼睛内存在大量水分和少量血液脉管,其介电常数和导电率很高。也就是进入眼球的微波会被迅速衰减,表明眼球对微波有很好的吸收特性。电磁辐射作为一种能量传递方式,会直接将能量传递给原子和分子,使其运动加速,进而在体内形成热效应。当微波作用于人的眼睛,眼睛晶状体水分较多,易吸收较多的能量,从而损伤眼睛的房水细胞,晶状体内无血管成分,代谢率低,很难将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吸收掉,日积月累在晶状体内形成晶核,导致视力下降,白内障产生,甚至失明。
    (3)电脑电视等产生辐射的原理
    视频终端显示器(电脑)和家用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电子扫描。电子计算机的终端设备-阴极射线管视屏终端显示器(VDT)的电子枪需要在30 kV的高压下将电子流射向并撞击荧光屏,由此产生电磁辐射,电子在高压作用下迅速射击、碰撞荧光屏,从而产生电磁辐射,其主要成为X射线与光辐射。
    (4)电磁辐射伤害的敏感人群和症候
    各类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正日益严重,电磁波辐射对机体的主要作用是引起神经衰弱症侯群,比如普遍感到头痛、头晕、周身不适、麻木、胸闷、心悸等症状;体检发现,少部分人员血压下降或升高、皮肤感觉低下、心动过缓或过速、心电图窦性不律不齐等,且发现少数人还有脱发现象。
    ①电磁波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电流和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磁场发生异变。这会干扰人体的生态钟,导致生态平衡出现混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脑部神经系统,使脑下松果体生产褪黑色素的速度放慢,影响了正常睡眠。
    ②长时间的电磁辐射污染可能诱发诸多疾病:电磁辐射可能破坏老年人免疫系统,诱发白血病、癌症、脑肿瘤,加速机体衰老。电磁辐射可以伤害细胞膜,干扰激素,对少年儿童可造成发育不良、性早熟、记忆力衰退、视力受损,甚至引发儿童白血病。电磁辐射会使面部皮肤变厚、干涩,出现斑,痤疮、色斑,甚至有演变成皮肤癌的危险,脸上的化妆品在电脑在电脑辐射的作用下,会生成带有放射性的、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进一步对皮肤造成长时间的,永久性的损害。这些损害一旦形成,是不可逆转的。电磁辐射会对男女性功能产生影响。经常使用电脑的女性,有排卵异常、月经紊乱、阴道干涩、性冷淡的现象发生。男性的睾丸也是对辐射非常敏感的器官,过量的电脑辐射会造成精子畸形、精子减少、性欲低下、阳痿等男性疾病。电磁辐射还能破坏人的染色体,造成卵子和精子异常,产生畸形儿和弱智儿。有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2 000多万新生儿当中,有25万智力缺陷者,导致缺陷的原因,在已知的30%因素里有20%是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
    电磁辐射有如此巨大的危害,那它的来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电视塔、广播站、雷达、卫星通信、微波等带有电磁辐射的设备和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产生的电磁波也是一个环境污染要素。社会发展愈是进步,电磁污染环境状况也越严重。所以,电磁波既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和能量流载体,又是有害于人类生活的污染要素,其危害已受到国际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因此,既要把电磁能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地利用;又要加强管理,将电磁辐射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专家介绍,从专业角度说,电磁辐射一般是指频率在100 kHz以上的电磁波。电磁场的来源有自然和人工两类。首先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磁场,太阳光本身也是电磁波的一个频段,还有雷电和其他星球产生的电磁波,都是自然产生的,而人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进化过来的,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存关系,所以,自然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然而,自从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发明了很多利用电磁能工作的设施,这些设施大量的向环境中发射电磁辐射或产生电磁场,使环境中的电磁辐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产生了电磁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电磁辐射的设施大致可分为5类: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如电视发射塔、广播转播台站;无线通信发射系统,如手机基站;高压送变电系统,如高压线、变电站;电气化铁道,如磁悬浮列车;工业、科学、医疗用电磁能设施,如高频冶炼炉。
    以下是如何防止电磁辐射所产生的危害:
4.1 防止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屏蔽室:由金属(片、网)所构成,多用于对大型机械组或控制室的主动场屏蔽;
    (2)屏蔽衣屏蔽头盔和屏蔽眼镜:这些均是个人防护具,可以有效地降低磁辐射强度,以保护从事接触电磁辐射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3)屏蔽罩:这是对小型仪器的主动场屏蔽的主要方法,屏蔽所用的材料一般要求是电阻率小的导电性材料,如铜、铝等;
    (4)对于手机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可以戴耳机来减小电磁辐射,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泰尔实验室的实验证明使用耳机通话时头部受到的辐射量处在直接用手机通话辐射量的1/100到1/200之间。
4.2 防止电磁辐射泄露你的电脑机密的方法
    (1)被动模式:进行电磁屏蔽,防止电磁波向外泄漏。单一使用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如果屏蔽不能彻底,高灵敏度的电磁接收设备还是可以获取信息。
    (2)主动模式:发射电磁波,使得用于窃密的电磁接收设备接收到被干扰了的信号。单一使用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如果使用设计得非常好的软件对接收到的被干扰了的信号进行分析,还是有可能和还原出有用的信息。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同时混合使用这两种模式。
    因此,采取被动模式防止电磁波向外泄漏,就要从这些方面人手。单一对显示器进行屏蔽,还不足够。当要在保密情况下使用电脑的时候,应当把所有不必要的电缆和外围设备除去。
    使用电池供电的手提电脑就能够免除这种连接。但如果非得要使用公共电源的话。被动模式的滤波设备或者再加上主动模式的干扰信号注入电源线就成,是可考虑采用的措施。
    当然,人们不要一听电磁辐射就恐慌。人类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电磁场里,电磁辐射无所不在,所以电磁辐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电磁辐射只有超过一定的数值时,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电场强度如果低于每米40 V应该就是安全的。即使超过这个数值也不一定产生危害,这根据个人的抵抗力和接触的时间、距离等情况而定。另外,专家还指出,电磁波无所不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便利,应该正确对待,合理利用,完全没有必要过份担忧,只要进行适当的屏蔽防护,就可以大大降低辐射影响。
    那么,电磁辐射究竟有多可怕呢?
    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电磁辐射有害的报道一直未断:意大利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专家认为病因是受到严重的电磁污染;美国一癌症医疗基金会对一些遭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快24倍;我国每年出生的2 000万儿童中,有35万为缺陷儿,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是影响因素之一。
    电磁辐射的危害真这么耸人听闻吗?
    如前所述,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磁环境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
    早在168年以前,英国人法拉第就发现了一种奇妙现象:电流通过媒体时可产生电场和磁场,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电磁感应的现象。19世纪80年代,人们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从此,人类大步迈进了电磁辐射的应用时代。
    从1901年首次开始的全球通信,到如今移动通信的大面积使用,以及家家必备的彩电、冰箱,电磁辐射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充分享受电磁辐射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人们也日渐感受到它的负面效应。如电磁兼容中的电磁辐射曾造成导航系统、医疗信息系统、工业过程控制和信息传输系统的失控,干扰了人们对广播、电视的收听……
    听说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电器装置,只要处于操作使用状态,它的周围就会存在电磁辐射。又听说电磁辐射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有人因此将产品电磁辐射产生的污染比喻为“隐形杀手”。那么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呢,有为此采访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教授赵玉峰。
    赵教授说:“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是两个概念,电磁辐射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电磁污染只有在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后,才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头疼、失眠、记忆衰退、血压升高或下降、心脏出现界限性异常等症状。如在电磁辐射超强度
的环境下长期作业,严重的可能引起部分人员流产、白内障,甚至诱发致癌…&hellip;”
    赵玉峰坦言,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虽普遍存在,却并不可怕。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使在超标环境下,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得病,因此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草木皆兵”。当然,对老人、儿童、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患措施。
    针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电器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危及健康,中国消费者协会8月6日发出警示:生活中须防电磁辐射。
    “其实,电磁辐射到底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并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李天麟告诉记者,“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电磁辐射的研究及评论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研究的目的、方法、条件(接触电磁辐射源的距离、时间、生物模型等不同)等因素不一致,目前全球有关专家学者们对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和观点也不尽一致。因此,电磁辐射对人体究竟有哪些影响及危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不过,李天麟认为,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电磁辐射安全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便生产企业能遵循这一标准研制、开发超低电磁辐射的电器、设备,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同时将电磁辐射的管理纳入正常的社会环境保护范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就制定电磁辐射标准问题采访了几个有关部门,了解到,过去卫生部、电子工业部(现合并到信息产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军队等部门,都分别制定过本行业电磁辐射安全的标准,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电磁辐射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据悉,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制定电
磁辐射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今年年底前有望出台。
    据国家环保总局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的电磁辐射环境是比较好的,相当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我国面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情况,有苗头出现,远未到严重的地步。但从现在就要从严管理,未雨绸缪。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电磁辐射的应用。若电磁污染到了环境无法忍受的地步,再想进一步发展经济就举步维艰了。
    也就是说电磁辐射并不是对人类只有负面作用,它仍然有其特殊的功用,如:
    (1)工农业:如测厚、探伤等;
    (2)医学:X射线,CAT扫描。

5 结语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的是一种潜在的积累型危害。如不重视,不仅对这一代人,而且对后代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除了宣传、普及电磁辐射及防护知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外,从劳防用品这一方面人手,以“防微杜渐”,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尽快制定有关法规和制度并加以实施,这确实已是不容等待。但是人们对电磁辐射不应该过度的恐慌,要在对电磁辐射有完整、清醒的前提下避开一些不必要的电磁辐射对自己的伤害。要正确对待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摘要:群星闪耀,亚洲科技FF盛宴 澳门2024年6月12日 /美通社/ -- 5月25日,第四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BEYOND Expo 2024)以"Embracing the Uncertaintie...

关键字: 创始人 AN STAGE BSP

其中囊括迈阿密站和摩纳哥赛车史上首次双赛 英国伦敦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FE 今天宣布了ABB 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第11赛季的暂定赛历,这将是其历史上首次完成17场比赛,跨越几个大洲在11个...

关键字: 电动 BSP ABB GEN

北京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6月6日-8日,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举行。论坛以"在变革的时代 塑造行业的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行业精英,重点关注新能源、智能...

关键字: 中国汽车 数字化 BSP AN

柏林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据德国汽车行业协会(VDA)的最新消息,去年德国生产了127万量电动汽车(BEV和PHEV),其中95.5万辆是纯电动汽车。这使得德国成为欧洲生产电动汽车最多的国家。预计今年德...

关键字: 电动汽车 BSP 纯电动汽车 AI

作者 Mohamad Ali| IBM咨询首席运营官 北京2024年5月24日 /美通社/ -- 生成式AI的兴起几乎在所有面向上给业务带来改变。根据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最新的年度 CEO 研究,近60%...

关键字: IBM AI BSP 模型

台北2024年5月21日 /美通社/ -- 提供针对AMD WRX90和TRX50主板优化的DDR5 OC R-DIMM 提供容量128GB(16GBx8)到768GB(96GBx8),速度5600MHz到8...

关键字: AMD 内存 BSP GB

上海2024年5月20日 /美通社/ -- 2024年5月16日,世界知名的生命科学公司 Eppendorf 集团于第二十三届生物制品年会上成功举办了"疫路超越 推流出新"的产品发布会,正式推出大规模...

关键字: RF PEN BSP IMAC

北京2024年5月20日 /美通社/ -- 过去五年里,支付和收款方式日新月异,其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五十年都要迅猛。从嵌入式数字商务的出现,到"一拍即付"的...

关键字: VI BSP PAY COM

华钦科技集团(纳斯达克代码: CLPS ,以下简称"华钦科技"或"集团")近日宣布致敬 IBM 大型机 60 载辉煌历程,并将继续实施集团大型机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字: IBM BSP 研发中心 PS

助力科研与检测新突破 上海2024年5月15日 /美通社/ -- 全球知名的科学仪器和服务提供商珀金埃尔默公司今日在上海举办了主题为"创新不止,探索无界"的新品发布会,集中展示了其在分析仪器领域的最...

关键字: 质谱仪 BSP DSC 气相色谱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