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硬件助手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UWB技术。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是一种基于IEEE802.15.4a和802.15.4z标准的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它能够非常准确地测量无线电信号的飞行时间,从而实现厘米精度的距离/位置测量。不同于蓝牙、WiFi等...

本文主要介绍UWB技术。



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是一种基于IEEE802.15.4a和802.15.4z标准的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 输数据,它能够非常准确地测量无线电信号的飞行时间,从而实现厘米精度的距离/位置测量。不同于蓝牙、WiFi等其他定位技术,UWB射频信号与生俱来的物理特性使得UWB技术从一开始就被明确定义:实现实时、超精确、超可靠的定位和通信。UWB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波波夫和马可尼发明越洋无线电报的时代。1964~1987年,Harmuth的著作奠定了UWB收发信机的设计基础,1974年Ross和Robbins发表的专利是UWB通信方面最早的里程碑式的专利,到了198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首先采用超宽带这一术语,并规定:若信号在-20dB处的绝对带宽大于1.5GHz或相对带宽大于25%,则该信号为超宽带信号,为了促进并规范UWB技术的发展,2002年4月FCC重新对UWB做了定义:系统-10dB带宽与系统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0%或系统带宽至少为500MHz。此后,超宽带这个术语才被沿用下来。直到2002年,FCC批准UWB无线电在严格限制条件下可在公众通信频段3.1GHz~10.6GHz上运行,才有力推进了UWB的发展。UWB的技术规格也比较多,围绕UWB的标准之争一开始就非常激烈,曾经有二十几个标准参与竞争,传统的UWB(IR-UWB)是采用脉冲无线电(Impulse Radio),直接通过天线传输,不需要对正弦波调制,这种系统实时简单,成本低、功耗低、抗多径强、良好的穿透性等,后来被 802.15.4a 标准所采用。发展到现在,只剩下两个主要的阵营,即Intel、TI主导的以MB-OFDM为基础的MBOA,以及Freescale、Motorola主导的基于DS-CDMA的DS-UWB。技术上来讲,MBOA和DS-CDMA是无法彼此妥协的,DS-UWB曾提出一个通用信令模式,希望与MBOA兼容。但这种模式显然在技术上无法实现,所以被MBOA、IEEE和无线USB协会拒绝。2007年3月,ISO正式通过了WiMedia联盟提交了MB-OFDM标准,正式成为了UWB技术的第一个国际标准。除了最底层,UWB架构中还有其他上层标准,比如:PAL协议适应层(Protocol Adaption Layer),Wireless USB、Wireless 1394、Application Profiles(DLNA compliant,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等应用层协议。目前已经有几十家厂商推出了UWB芯片、设备、应用平台等



UWB为了完成定位,定义了两种角色:基站Anchor和标签Tag,类似GPS中的卫星和地面设备。无线定位系统为了实现定位,一般都要先获得和位置相关的变量,建立定位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这些参数和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计算目标的位置坐标。按照测量参数的不同,UWB定位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基于接收信号的强度(RS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基于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基于到达时间(TOA,Time of Arrival)。


其中,AOA通过获取被测点到两个接收机的信号到达角度进行定位,需要配置复杂的天线系统,且角度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远比测距误差大。RSS根据信号的传播模型,利用接收信号的强度与信号传播距离的关系,对目标进行定位。这种方法的定位覆盖距离较近,且对信道传输模型的依赖性非常大,多径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使其精度严重恶化,特别是距离估计的精度与信号的带宽无关,不能发挥 UWB 带宽大的优势。所以,RSS和AOA方法一般不单独用于UWB定位,只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初级粗定位。常用的定位算法还是基于TOA的,也叫TOF,具体衍生出来的常用算法包括OWR(One Way Ranging)、TWR(Two Way Ranging,也叫TW-TOF(Two Way-Time of Flight))、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同时还有混合使用上述的两种或三种定位技术的混合定位技术,比如TOA-TDOA、 TOA-AOA、TDOA-AOA等,通过检测并提取相关的定位参数,用于定位解算。混合定位技术可以运用多种定位参数实现定位,综合不同定位技术的特点,在各种定位技术的特性中取长补短,让最终的定位性能得到优化。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驱动电源

在工业自动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工业电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其驱动电源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反电动势抑制与过流保护是驱动电源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集成化方案的设计成为提升电机驱动性能的关键。

关键字: 工业电机 驱动电源

LED 驱动电源作为 LED 照明系统的 “心脏”,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个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ED 驱动电源易损坏的问题却十分常见,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影响了用户体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设计、生...

关键字: 驱动电源 照明系统 散热

根据LED驱动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关键字: LED 设计 驱动电源

电动汽车(EV)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代表,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电机驱动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

关键字: 电动汽车 新能源 驱动电源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街道及停车场照明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高亮度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光源,成为大功率区域...

关键字: 发光二极管 驱动电源 LED

LED通用照明设计工程师会遇到许多挑战,如功率密度、功率因数校正(PFC)、空间受限和可靠性等。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功率因数校正

在LED照明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LED驱动电源的电磁干扰(EMI)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会影响LED灯具的正常工作,还可能对周围电子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故障。因此,采取有效的硬件措施来解决L...

关键字: LED照明技术 电磁干扰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具有效率高的特性,而且开关电源的变压器体积比串联稳压型电源的要小得多,电源电路比较整洁,整机重量也有所下降,所以,现在的LED驱动电源

关键字: LED 驱动电源 开关电源

LED驱动电源是把电源供应转换为特定的电压电流以驱动LED发光的电压转换器,通常情况下:LED驱动电源的输入包括高压工频交流(即市电)、低压直流、高压直流、低压高频交流(如电子变压器的输出)等。

关键字: LED 隧道灯 驱动电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