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自顾不暇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燃财经出品作者 | 赵晨希
编辑 | 饶霞飞
受芯片荒的影响,号称拥有全球供应链的苹果也没能独善其身。 11月2日消息,据多家外媒报道,过去两个月苹果iPad产量急剧减少了50%。据报道称,这是因为iPhone和iPad核心芯片、外围芯片重叠较多,很多可以通用,为了优先保证iPhone 13的生产,苹果削减了iPad的产量,甚至将一些旧款iPhone组件也转移给了iPhone 13。此前,iPhone 13还被爆出减产1000万台的新闻。 不久前,苹果CEO蒂姆·库克承认,因供应链紧张,苹果已经损失了超60亿美元的营收。 “目前,全北京市所有的苹果直营店,iPhone 13 Pro/Pro Max任何颜色、任何容量都没有货。今年特殊情况,库存严重缺货,特别是iPhone 13 Pro/Pro Max,不仅仅是北京,全国直营店都属于非常缺货的情况,请您理解。”家在北京朝阳区的王女士,10月中旬在苹果官网上订了一台远峰蓝iPhone 13 Pro,但官网显示到货时间要在一个多月之后,12月中上旬。 王女士拨打苹果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告诉王女士,苹果根据客户下单时间排单,目前物流排单已经排到12月份。并且全北京市所有苹果直营店均不支持iPhone 13 Pro新品线下排队购买。因没有库存,也不支持iPhone 13 Pro到店取货。 “虽然确实不着急用,但等一个多月时间,也的确太久了。”王女士告诉燃财经。 10月26日,苹果新品MacBook Pro、AirPods 3以及屏幕抛光布正式在其官网上开售,燃财经随即登录苹果官网查看,MacBook Pro14英寸显示无货,16英寸高配置版本无货,仅有一款入门级配置版本显示支持到店取货。 10月初,iPhone 13正式发售时,#iPhone 13创下苹果最长等待期#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供应链紧张和需求强劲两个因素,导致苹果iPhone 13成为近些年用户等待时间最长的产品系列。该话题下,网友投票显示,超过半数用户只接受现货,仅有不到5%的用户能接受一月以上的等待期。 一位南京的网友10月初订货,等待了整整一个多月依然没有收到产品。“需要等一个多月,甚至两个月,有点无语。再等下去,iPhone 13用不了几个月,iPhone 14又发布了。”该网友有点无奈地对燃财经表示。 是什么原因让苹果缺货?业内认为,苹果严重缺货可能是缺芯造成的。 “目前,全球芯片用量在大幅度提升的消费电子和汽车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鉴于汽车行业规模大,此前引起的关注更多。现在尤其是主要采用代工模式的芯片都有短缺,重点类型有显示驱动IC、MCU(微控制单元)等等。”芯谋研究副总监谢瑞峰告诉燃财经。 实际上,苹果要担心的不仅仅是供应链危机而导致的缺货,它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如消费对其缺乏创新的失望。近年来,苹果新品缺乏新意,消费者已经对苹果新品的创新失去了耐心。在iPhone13发布的时候,“毫无新意”几乎成了消费者对其的共识,这导致国内一些忠实果粉忠诚度降低。 11月1日,Strategy Analytics发布了2021年Q3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数据显示,vivo在2021年Q3保持了领先地位,OPPO、HONOR紧随其后,分别占据了20%和15%的市场份额,小米和苹果出货量排名第四和第五。 很显然,苹果有必要正视目前的现状,如何提升果粉忠诚度,如何保障出货量,否则,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智能机市场,自顾不暇的苹果将“压力山大”。


如报道所说,博通、德州仪器交付出现问题不同。苹果工作人员告诉燃财经,iPhone 13 Pro供应紧缺主要是SoC芯片紧缺导致的。“虽然iPhone 13系列都采用的是最新推出的A15仿生芯片,但核数不一样,生产难度也不一样。iPhone 13只有4核图形处理器,iPhone 13 Pro/Pro Max均为5核图形处理器。” 燃财经追问博通、德州仪器情况时,苹果工作人员表示不太清楚。 通信行业分析师项立刚认为,包括今年年初的暴风雪,再加上疫情因素影响,波及德州仪器的开工运营,从而影响了德州仪器整个生产工艺链条。 实际上,正如项立刚所言。受天气和疫情的影响,“芯片荒”还在加剧。今年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因冬季暴风雪,导致大面积电力故障。得克萨斯州聚集了众多国际半导体巨头企业,如汽车芯片供应商恩智浦、英飞凌,射频巨头Qorvo,三星晶圆厂,以及芯片生产涉及的应用材料公司,这其中也包括德州仪器。 另一方面,缺货也与苹果供应链的管理和调整有关。 张鸣表示,相反,国内不少厂商此前对高风险芯片,进行了提前备货,囤了很多芯片。但苹果历来以下游需求为推动力,注重供应链效率。库克时代苹果采用JIT模式(及时生产制),追求零库存,不囤货。 “另外的情况是,苹果供应商遍布全球,包括国内、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的供应商。苹果每年都会调整供应链名单。目前,美国的供应商生产、制造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多少会影响苹果的新品供应。”项立刚说。



苹果创新乏力,不仅让创新不再成为苹果的标配代名词,还影响到苹果的供应链。 2018年,苹果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近几年,苹果市值依然在不断增长,直至今年突破2.5万亿美元。但A股中的苹果概念股表现并没有跟上步伐,总市值约2.59万亿元人民币(约合美元4041亿),差了6倍之多。 “苹果股价、市值一直在涨,应该可以带动一些供应链厂商。但是,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很不明显。和很多业内人士交流后,发现大家投资方向好像都不流向苹果供应链了。”李强说。 过去,苹果的动静,总能带动其供应链。2012年起,苹果每年都会对外公布其供应链名单,不断有旧供应链被剔除、淘汰,新供应链厂商加入。以往,苹果发布新产品,都能带动苹果供应链股价暴涨。如iPhone X发布后包括台积电、富士康股价都创下新高。

苹果还成就了一批优秀的供应链公司,包括工业富联、比亚迪、立讯精密、蓝思科技、闻泰科技,等等。 但今年苹果发布会结束后,据富途统计数据显示,iPhone 13系列发布后,10个交易日中,102家A股苹果概念股仅有17家上涨,其余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投资情绪低迷。此外,港股苹果概念板块也创下了年内新低。 “苹果对供应商规模要求比较高。如果从一级市场来看,如拟投的企业能进入到苹果供应链,说明它的技术水平是被一流公司认可的,是一个投资信心参考。但苹果股价增加未必能带动内地供应商股价的增加。”李强认为,这与苹果重新转移生产能力有关。 “经贸环境的变化,使得苹果为了保证自身供应链稳定,转移部分供应链到东南亚,或者美国,稀释了国内供应商的份额。比如,欧菲光被苹果单方面终止合作后,股价大跌九成以上。” 项立刚也非常认同该说法,“苹果对待供应链比较强势,尤其是中国区域的供应商,未来苹果可能随时会削减他们的份额。所以,当供应商面临重新寻找新客户,股价增长自然就会不好。比如,蓝思科技近年一直在去苹果化,发力新产品、新业务,寻找新客户。而其股价,相比最高点,已经腰斩。” 换言之,苹果供应链厂商地位极其不稳固。 另一方面,“基于今年的情况,资本市场变化一定很多,也有可能很多资金流向了国产化替代。”李强告诉燃财经。 这反映到消费端,实际上是消费者对苹果失望情绪的一种体现。“苹果没以前香了”是越来越多国内消费者的声音,苹果是时候重视这些声音了。 “虽然,目前华为在高端手机市场上的空缺,三星在国内市场份额又比较小,总体来看,苹果在国内压力尚好。但苹果一直吃老本,一定也存在创新的压力,消费者或许会因为苹果创新乏力,转向其他手机厂商。特别是,近段时间供应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苹果产品的销量。”项立刚说。

参考资料:《Apple Set to Cut iPhone Production Goals Due to Chip Crunch》,来源:Bloomberg《港股苹果概念股继续“渡劫”!A股苹果概念股节后能走出“独立行情”吗?》,来源:财华网
*题图来源于燃财经拍摄,部分配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李强、张鸣为化名。*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