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怒烧毕业证的酸楚和无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在各大网站上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视频中怒烧毕业证的小伙子叫郑克峰。他告诉记者,毕业5年了,他摆过地摊、烤过肉串、当过代课教师、睡过广州的天桥下……5年间他无数次地投递简历,无数地被拒之门外,这些经历把他年少时美好的抱负和梦想都磨灭了。“我烧了毕业证之后,我的同学都说我是'愤青',但我知道至少我还保留一份清醒。”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郑克峰未曾预料,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会落在自己头上:“烧不烧毕业证,这是一个问题。”在毕业五年,求职屡屡受挫的情况下,郑克峰选择了将十年寒窗的结晶——毕业证付诸烈火,究竟这是清醒还是不清醒的举动我们很难断定,但至少,一张燃烧的毕业证照亮了诸多现实问题。
郑克峰为何要怒烧毕业证?背后的答案或许包含着众多大学生求学求职的酸楚与无奈。
中国的高校总是能紧跟国际潮流。1999年高校扩招,给许多中学生搭建了通往“象牙塔”的路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大学市场化、产业化现象愈发明显。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课程设置不科学,高校行政级别等级森严等因素严重阻碍我国高校的健康成长。大学成了“养鸡场”,只管把小鸡孵化出世,但如何让“小鸡”独立生存却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可怜后浪推前浪的大学生,十年寒窗,四载苦读,毕业弥留之际,仅携带一纸“证书”闯入社会。而后,任自己在社会的漩涡摇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终被社会撞击得头破血流,满身伤痕,而不幸跌入社会中下层。
鲁迅的笔下曾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做不了的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昔日的“天之骄子”而今面临第一种处境。想做社会的主人却发现自己做不了,原因何在?除了高校的黔驴技穷,更有社会制度的设计缺陷与不公。不是自己不用功,而是敌人太强大。大量的“小鸡”涌入社会,社会容量有限而使“小鸡”饿肚子。社会制度尤其是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公接纳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要想不让更多的毕业生怒烧毕业证,除了高校的改良,还少不了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科学设计。
当然,不能把责任全推给高校和社会。内外因结合的看问题才是科学辩证法的态度。如今的大学十分浮躁,学风浮躁,科研浮躁。连连爆出的教授、博士论文科研成果作假就是例证。少了狂风骤雨拍击的“象牙塔”成了多数大学生的“避风港”。不愿主动了解社会,走近社会;不愿通过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不愿加强与周围人的协作交流;不愿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能力,发展专长。以自我为中心,把大学当“温床”,这不得不说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毕业证是学生学习生活终结,学识能力达标的体现。可是,又有多少毕业证达到了这种标准呢?大学生怒烧毕业证不是冲动的行为,也不是“愤青“的举动,而是太多桎梏和生活现实的束缚不得已而为之,其背后承载着太多的酸楚和无奈。希望高校、社会、学生都能好好反思事件背后的原因所在。否则,有一天,毕业证真的会变成“废纸”,而且被毫不心痛的“怒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