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导致高考人数减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教育部发布信息显示,2010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是957万人,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高考考生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学者、民众认为,高考人数锐减与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导致“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有关,受教育者的预期发生了改变。
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不久前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今年大学生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 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接受零月薪时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可达半年。大学生就业“不要钱”,固然可以看出大学生个人趋于“灵活、现实”的就业理性,然而无奈的选择缘于对就业困难的悲观预期。
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如今它们已成为众多家庭再三权衡的经济命题。不少家庭和孩子在高考之外另寻出路,越来越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加入赴国外上大学的行列,也是造成不少地方高考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但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 “多元并存”。在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新选择
“普通家庭,穷尽其财供孩子上完大学,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做服务员,跑销售的吗?”
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当时,高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进入大学门,就是公家人”,“包分配”至今仍残留在不少中老年人对大学的理解中。但目前就业神话的破灭,让不少家长开始质疑“大学”、“高考”在新时代的就业含金量。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出来也不过是做服务员、跑跑销售。作为普通家庭,穷尽其财供孩子上完大学不容易,如果就做这些工作需要读大学吗?甚至,有的专业大学毕业还不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好找工作,技术工人也确实比没有一技之长的本科生吃香。所以,尤其是农村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去高考,既耽误时间,又浪费金钱。而是将目光瞄准职业中专。还有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现象。
接受高考教育,不等于改变社会地位
高校如何应对考生数量减少趋势?
一个现实是: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获得公正待遇,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断裂,显现了越来越尖锐的不一致。教育可以将人从最初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对那些处在底层的青年来说,高考的意义特别明显。问题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身份的不再是教育,而是权力和金钱,这对借助高考来超越阶层局限的梦想构成嘲讽。
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结构中,农村生源大学生比例急剧下降,正是一个不争的趋势。数据显示,“30年来,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了几乎一半”。而在上个世纪 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最近饱受舆论诟病的几起权势家庭子弟高考加分不公、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中,便不难窥见一斑。
在权力社会下,就业难仅仅是此种失衡局面的一个表象,对那些考生及他们的家庭而言,还有更多的难处和阻碍。无法否认,享受高等教育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已狭隘地演变为父母、家族能调动的社会资源的竞争。在权势得不到应有约束的大背景下,其他社会变革再跟不上,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孤立。让人担忧的是,弃考现象暴露了逆淘汰效应,而且是以高考的名义进行的制度化、非正常的淘汰。它不仅会阻塞阶层流动的通道,更会造成以既得利益为标准的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隔绝。
所谓就业难,实质上是以绝对比例成为平民子弟的难题,对掌握权势的家庭来说,就业难是假命题。事实上,高考能带给平民子弟的希望正在被削弱。
高考人数的普遍减少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计划生育,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之后,绝对人数少了。西南大学今年在重庆的招生计划与往年不变,一直比较稳定,在其他省份则逐年在减少。这倒不是因为总体报考人数减少,而是因为西南大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性大学,因此本科生会相对减少,而增加研究生。
报考人数减少,但考生被录取的机率会更大,因此大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不过由于现在网络、电教、职业教育等其他教育方式比较发达,学生不一定进入高校这一条途径学习,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高校教育本身也会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