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能带来什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七月流火,酷暑难耐。然而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却在热火朝天地举行。看着学子们一个个身穿志愿服装,手扛大旗,神采飞扬地奔赴实践地点的时候,笔者不禁思索到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到底能带来什么。
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我们不否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自我锻炼与自我提升的机会。然而有很多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更多的 是把它看成了一次“观光旅游”。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地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向群众发一些宣传性的传单之后便匆匆返回。这样,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一则是时间太短。许多事情只有接触的久,才能体验的深,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搞一、两天便匆匆返回,试问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入虎穴;二是工作不深入。许多社会实践只是在大方向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没有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生活,把党的政策与当前农村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宣传。
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民来讲,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着教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团体,他们渴望与这样的群体交往,但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目的、实质,却不明就里。因此,针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很多农民只是感到新鲜、好奇而围上来凑个热闹,并不知道这会对自己有所帮助。此外,大学生的知识积淀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达到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需求,针对农民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能完整地予以回答,即使能完整地回答,由于大学生毕竟不是有关领导部门,回答过后,往往“水过地皮干”,并不能对一些现象改变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三下乡”对农民来讲收效甚微。
任何事情在它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当然,大学生社会实践也不例外,不过,活动既然开展了,就要很好地搞下去,至于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对学校而言,在活动之前要做好周密的活动计划,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对广大学生而言,则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为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对政府部门而言,一方面要向广大农民宣传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质,另已方面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解决大学生“三下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有些问题。
也许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就这个活动本身而言的确是奔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社会而来的,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大学生社会实践如果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回家去避暑,顶着那样三十七、八度的酷热,却没有收到一点实质性的效果,何必还要做下去呢。正所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我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不做则已,一做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