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们在走手机的老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最近的柏林电子消费展上,索尼、三星、高通各自发布了新款智能手表。
索尼发布的智能手表名为 SmartWatch 2,是其第一代 SmartWatch 的升级版。SmartWatch 2 配备了 1.6 英寸的显示屏,分辨率为 220*176,防水,用户可以通过 NFC 与兼容设备进行配对,续航时间为 3~4 天。价格为 179 欧元起(折合人民币约 1446 元)。
三星发布的智能手表名为 Galaxy Gear,配备了 1.63 英寸显示屏,分辨率为 320*320,表带处嵌入了一颗 190 万像素的摄像头,续航时间为 25 小时。三星 Galaxy Gear 暂时只能和支持 Android 4.3 的 Galaxy 设备相连,价格为 2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830 元)。
高通发布的智能手表名为 Toq,配备了采用低能耗显示技术 Mirasol 的彩色显示屏,支持无线充电,续航为 3~5 天。价格为 300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836 元)。
硬件上的配置差异是这三家厂商智能手表的最大区别,因为三者在产品定位以及软件功能上都极度雷同。三者都将自己定位为智能手机配件,而非独立使用的电子产品。在软件功能上三者都有查看系统通知、接听电话、控制音乐等类似的功能,但前提是必须配合智能手机使用。
除了价格普遍偏高外,这三款智能手表的体积也普遍偏大,手腕较细的人士佩戴就会显得更加不协调。在电力续航方面,三款智能手表也都难以让人满意。The Verge 的编辑称绝大多数 Galaxy Gear 智能手表在展会当天就因电量不足而无法开启摄像头了,这意味着这款产品在频繁使用下续航甚至不足一天。索尼的 SmartWatch 2 和高通的 Toq 的续航表现稍好,但也无法连续使用一周。
尽管与智能手机相比,智能手表的兴起时间较短,但在应用生态圈成熟之前,智能手表就已经正在走进与智能手机一样的瓶颈——仅靠硬件规格来差异化。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是各厂商发布的智能手表同质化严重,缺乏杀手级别的独特功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三星和索尼都在做各自的智能手机开发平台。目前三星的 Galaxy Gear 已经拥有 70 款应用,索尼也正在鼓励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入驻他们的平台。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IHS 的预测,今年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领域的市场为 93 亿美元,在 2016 年将会实现翻番达到 188 亿美元。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里快速建立起优势,及早建立应用生态圈是建立和巩固壁垒的最好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