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历史数据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火电公司机电物资进行了需求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 ,预测的向后3期数据均方根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值都表现模型精度等级在合格以上 ,对中短期实际需求预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解决转弯、盘旋等飞机机动姿态下的通信质量问题 ,机载超短波通信通常采用双天线接收。但针对有多条超短波 通信链路的飞机平台 , 受限于安装条件 ,无法为所有链路提供独立的两副天线。为解决此问题 ,提出了共用天线通信系统设计方 案 ,给出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 ,并对系统应用效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在系统管理单元提供的基于任务的资源冲突消 解机制下 , 多条超短波通信链路可以有序地开展双天线接收和发射 ,提高了多链路的空域覆盖率。经仿真分析 , 共用天线的链路 个数增加 ,对系统中各功能链路接收和发射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 飞行平台应基于具体任务需求 ,权衡共用天线链路的个数 ,分配 合理的通信链路优先级。
轨/姿控卫星发动机试验需要进行多种不同工况下的点火试验来验证发动机的性能 , 每次点火结束后都要对点火 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用 以计算下一次点火的工况 。 由于发动机点火对于总体时长有严格要求 ,故提出一种试验数据实时处理软 件 ,介绍了其开发过程和方法 。该软件是在Pacific6000数据采集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客户端工作站 , 通过网络从服务器或操作 站端获得数据 ,采用VB语言 ,结合试验各类型参数处理算法而开发的 ,具有操作简便、功能齐全、效率高等特点。软件已成功应用 于多次试验 ,取得了良好效果。
针对RD-5000型薄板烘丝机料头阶段工艺稳定性问题 ,建立了环境扰动下的多参数热力学耦合模型。通过非稳态热 传导分析揭示:车间温度波动(ΔT=±5 ℃)会导致筒壁热惯量增加37% , 而相对湿度波动(RH±15%)使冷凝水生成速率变异系 数达0. 28 。为此 ,提出基于冷凝水温度梯度(ΔT<3 ℃)的动态预热控制策略 ,构建温度—压力双闭环控制系统 。实验表明 ,优化 后预热时间缩短至(15±3)min(缩短66. 7%), 出 口水分变异系数降低42. 9%(0. 35→ 0. 20)。经686批次生产验证 ,蒸汽单耗降低 10. 7% ,批次间温度上升时间差异从±20 min优化至±5 min 。该研究建立的预热阶段热平衡方程(Qpreheat=1. 24 m3 .℃/min)为工 业干燥设备智能控制提供了量化依据。
高温环境下材料摩擦系数特性研究对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然而现有检测设备难以实现高温情况下非线性摩擦 特性检测 ,特别是在高温和有特定功能需求的领域表现出局限性 ,如定速 、加减速 、分段加速或距离控制等工况下 ,无法满足测 量要求 。为满足非线性材料隔热棉与不锈钢测试片双层界面摩擦检测需求 ,设计了一款高温摩擦系数测量仪 ,采用模块化设计 理念 , 以上位机软件控制单元、高精度压力加载单元 、动态监控单元及传感器检测单元为核心组件 ,通过耐高温材料应用和设备 机械结构设计 ,结合软件算法控制 ,确保系统稳定性与精准性 , 突破了850 ℃工况下非线性材料摩擦系数特性检测的瓶颈 ,达到 预期检测目标。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日益提高 ,浴缸产品已经不再是只具有简单的洗浴功能 ,得益于 科技的飞速发展 , 浴缸也迈入了智能化时代 , 从生活的必备品升级为__种追求高生活质量的产品 。 鉴于此 , 介绍了一款以 PIC24FJ256为核心的智能SPA浴缸系统的设计 ,实现了传感器检测、数据采集、过零检测、信号处理及电机控制等功能 , 为用户提 供了更加舒适、便捷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智慧零售与冷链物流的无人值守设备面临市电中断难题 ,如数据丢失、无法告警等 。为此 ,提出基于不间断电源的 控制系统架构 ,介绍硬件设计及关键电路 ,可保障关键电路运行与信息上传 ,延长续航 ,保障冷冻冷藏物品状态 , 降低损失。
随着工业电气化的发展 , 多能流耦合系统谐波交互特性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 ,并威胁着电网的安全运行 。某厂FFU 系统因硅整流及变频调速运行 ,产生以3次、5次为主的谐波污染 ,导致中性线电流超500 A、中性线电缆温度达73 ℃等隐患 。现 据此分析多能流耦合下谐波传播机理与交互特性 ,提出基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近源补偿策略 。工程实测表明 ,该策略使中性线 电流降幅达85. 8% , 电缆温度降至35 ℃ ,功率因数提升至0. 99 ,有效抑制了谐波 ,提升了能效 。研究为多能流耦合场景谐波治理 提供了工程范式 ,未来可探索多源协同治理与算法优化。
开发了一套基于ABB120机器人的 自动饮料机实训平台 , 通过合理规划与布局 , 结合先进的电气控制技术与机器人 编程技术 ,实现从取杯、灌装到输送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 。该实训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 , 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案例 , 也为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