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专利注重全球布局,申请数量占比美国48.3%、中国38.4%、欧洲35.5%,日本15.8%、韩国11.8%。依据5G通信最主要市场国家(区域)的美国、中国、欧洲的三方专利数量统计,华为以2312项排名第一,随后是高通、三星、LG和中国OPPO公司。从美、中、欧、日、韩五大知识产权局中的任意三方同族专利数量统计,华为以2350项同样第一,其后分别是高通、三星、LG和夏普。当前华为在全球5G主要市场的标准必要专利占有率和覆盖度均领先于其他创新主体。
2019年6月6日,中国5G牌照正式发放,从此开启了中国的5G时代。三年后,中国5G基站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一级和所有县城城区,以及87%的乡镇镇区。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60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的60%以上,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1亿户。
在5G通信传输中,如果有超过0.1摄氏度的温度波动,网络信号可能就不稳定,因此需要精准控温的制冷芯片。这类高性能芯片,我国光通讯企业全部从日本、美国和俄罗斯进口。自从中美贸易战以来,从国外进口Micro-TEC芯片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5G光通讯行业的发展。
在工信部“适度超前”的网络建设原则指导下,过去三年,我国5G网络规模呈现跨越发展。
武汉科技大学材冶学院樊希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十八年的科技攻关,不仅研发出满足光通信器件的高性能芯片,而且近日实现规模投产下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为通信企业解决了恒温芯片“卡脖子”难题。
6月6日,恰逢中国5G发牌三周年,中国移动召开 “5G-Advanced双链融合产业创新成果发布会”。期间,中国移动携手华为等产业伙伴共同发布了全球首批5G-Advanced端到端产业样板及《5G-Advanced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白皮书》,标志着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5G-Advanced迈入产业构建阶段。
在1997年TD-SCDMA标准必要专利CN97104039.7之前,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专利申请几乎为空白,经历3G、4G到5G全球率先发放牌照,以及目前积极开展6G研究,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人工智能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上。当时的科学家主要讨论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期待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运行,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例如开发几何定理证明器)。
人工智能从模块上可分为感知、计算和控制三大部分,由表及里可分为应用层、数据层、算法层、算力层,而随着2012年芯片进入28nm制程后的量子隧穿效应导致摩尔定律失效,“每提升一倍算力,就需要一倍能源”的后摩尔定律或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逻辑,算力的发展将极大受制于能源,当前全球用于制造算力芯片的能源占全球用电量的约1%,可以预测在人工智能大规模普及的未来数十年后,该比例将会大幅提升至50%甚至90%以上。
在2022年新冠奥密疫情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 GDP增速、 PMI、金融贷款等数据继续下滑。
Chiplet技术的原理有点类似搭积木,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堆小芯片组合成一块大芯片。这种技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造过于复杂的芯片,并且保证足够优秀的良率,从2012年开始就逐步被使用。
人工智能从模块上可分为感知、计算和控制三大部分,由表及里可分为应用层、数据层、算法层、算力层,而随着2012年芯片进入28nm制程后的量子隧穿效应导致摩尔定律失效,“每提升一倍算力,就需要一倍能源”的后摩尔定律或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驱动逻辑,算力的发展将极大受制于能源。
5月20日下午,由北京安全防范行业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前沿论坛在线上隆重召开。
如今,算力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对推动国家科研创新、促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指出,计算力指数每提高1点,对数字经济会有3.5‰的贡献,对GDP有1.8‰的推动,算力方面的投入预计将会持续快速增长。
“人工智能(AI)正在驱动医疗的转型,但仍面临数据壁垒、隐私泄露、数据偏差等挑战。”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细胞科学北京学术会议“医学的未来——AI赋能医疗健康”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表示,我们有望通过跨学科人才的深入交流、互学互通,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新的时代创立新的方法,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运用在医疗健康领域,为人类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