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年代 恋爱着不一样的电子产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还记得那个拥有寻呼机即拥有了身份象征的年代吗?还记得诺基亚的经典铃声吗?如今,随着各种通信新工具、新业务、新服务的推成出新,它们的荣光早已在世人的眼中渐渐模糊,夺人眼球的则是LG、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HTC、苹果等多功能手机的更新换代。
不过,这些新兴势力的崛起,战胜得了市场,却无法战胜80后、70后甚至是60后们的年代记忆。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时空旅行,在历数那些曾经让令人耳目一新,如今却消失眼帘的沟通工具的同时,梳理通信工具的发展与渐变,回想年代的变迁……
BP机
——50后“有事儿呼我”的暗恋时代
清脆的B-B-B声,那是个满街找电话的纯真时代。BP机是第一代个人即时通信工具,是接收寻呼台无线呼叫信号的个人信息中端,由于不具备发射功能,所以BP寻呼机是单向的接收器。BP机的出现,实现了在茫茫人海中众里寻他,并第一次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有事儿你呼我”更是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
据介绍,寻呼机和无线寻呼网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于九十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老钟,对BP机可谓难以忘怀,他用上第一台属于自己的BP机时,是1994年。“BP机80年代末上市的时候,是数字寻呼机,但由于价格昂贵,动辄数千元,真不是我们普通工薪族能买得起的。直到90年代初,汉字寻呼机开始流行了,数字寻呼机价格稍微下降,为了方便其他人‘有事儿呼我’,于是花了近两千元买了台数字寻呼机。”近两千元的数字BP机,那是老钟人生中送给自己的第一份奢侈品。
寻呼机主要经历了模拟寻呼机、数字寻呼机和汉字寻呼机三种类型的进阶演化。最早出现的模拟寻呼机,目前已经难觅踪影,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是数字寻呼机和汉字(汉显)寻呼机。老钟回忆,“第一代数字BP机的姓氏代码为两位数,那时候身边不少情侣就靠着这些数字传递温暖,在BP机年代,造就了不少‘数字恋人’。接着,随着汉字寻呼机的出现,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
“大哥大”
——60后对富豪身份的“明恋”
寻呼机问世之初身价不菲,动辄数千元的价格使得它成为了当时身份地位的象征。寻呼机兴起不久后,出现了另一种更能代表财富的通信工具“大哥大”。于是,“腰别BP机,手捧大哥大”是那个时代最令人崇拜的形象写照。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老严,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为了沿海地区下海经商的第一批商人。“上世纪80年代末手机出现,以前还叫手提电话,一部价格数万元的手提电话,使用还得缴纳入网费数千元、安装费数百元,然后还有月租数百元,接打电话还是双向收费,每个月花费在这台手提电话的费用至少过千元。”老严称,在当时大部分中国普通工薪族月薪还是数百元的时候,这台手提电话每个月的花费便是普通工薪族一年的工资,简直是富豪级地位的象征,出去谈生意的时候往桌面上一摆,别提多威风了。后来在港台电影、媒体影音的传播下,口耳相传,这部“砖头手提电话”渐渐被叫成了“大哥大”,而摩托罗拉这个品牌则成了“大哥大”的代名词。
据了解,1973年4月摩托罗拉研发出了世界第一部手机DynaTAC,这个被称为大哥大的“重磅产品”为1.15kg重,25.4厘米长。它拥有20个巨大的按键以及一根长长的橡胶天线,每次通话时间仅为30分钟,而充满电却需要10小时。
T9键盘单色手机
——70后难忘的“邂逅”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销售手机的商家多了起来,也有了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这些国际品牌和一些国产品牌,身子也越来越小,体重越来越轻,样式也有了直板、翻盖等;价格也降至三千元左右,使用的人也多了起来,原来的“大哥大”开始褪去了昔日的光环。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哥大的造型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随后的T9键盘造型设计基本上沿用了当年第一款大哥大摩托罗拉DynaTAC的设计,不过从两排键盘设计改变成为了三排键盘,并且功能按键也开始增多。“直板手机的外形也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经历了有天线的设计到内置天线的设计,大小则越来越小,厚度也做得越来越薄。”有多年手机从事经验的小海说,最重要的是手机的功能开始改变了,可以发短信给朋友,可以玩游戏;连手机的接听铃声也是各种各样的。
“20世纪初,当时最流行的是诺基亚1100,有内置震动,可换外壳,内置天线,时钟,情景模式,通讯录分组管理,备忘录等功能。”作为曾经的手机销售人员,1976年出生的艳梅告诉记者,由于诺基亚1100可以换外壳,身边人拿着形形色色的手机,走近看,实际上都是诺基亚1100,可想当年这款机的受欢迎程度。这款机是我们这辈人最初对手机的“邂逅”,也是最难忘的。
智能彩屏手机
——80后的“患难之交”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出生的朋友来说,寻呼机、大哥大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名词。随身听、俄罗斯方块、超级玛丽、诺基亚3100这些似乎更能引起80后的共鸣。2000年手机智能时代正式开启,对于80后来说,过去的2002年其实不太遥远,当时正红的偶像剧叫作流星花园,如今当红的女子团体SHE刚出道,当时听音乐要用CD player。如今转眼11年,所有的环境似乎改变成了我们最初以为接近未来的样子。
Windows Mobile,Symbina S60,还有现在红得发紫的iPhone OS、Google Android等手机操作系统,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大家购机的标准。在80后的记忆里,经历了手机的单色到彩屏,从30万像素到500万像素的摄像手机,从普通手机到多媒体智能手机。其中摔不坏的诺基亚3100,更是被成为80后的“患难之交”。多少次,不慎从宿舍的床沿边掉到地下,多少次,手机从掉到水里又捞起……诺基亚缔造了多少毫发无损的神话,也与不少80后成为了“莫逆之交”。而对于现在的诺基亚来说,前有苹果、三星的围追堵截,后有HTC等新贵的穷追猛打,80后要继续支持这些昔日的“患难之交”,还得要靠诺基亚自主创新奋发图强。
“零距离”触屏手机
——90后的“未婚妻”
“单色手机时代,指尖与屏幕的距离是7毫米;智能手机时期,指尖与屏幕的距离已经小于5毫米;触屏时代,指尖与屏幕的距离为零。”某品牌的广告语,道出了手机的发展变迁。
在触屏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下,如今的90后,更热衷具有流畅滑动操作、自身带有软件服务功能的苹果手机。苹果iPhone之于手机操作的影响,是具有革命意义的。
此外,和80后见证手机从单色到彩屏、从普通到多媒体功能一样,90后也见证着手机从单核到双核、从双核到四核,触摸屏从4.0英寸至5英寸的发展。2011年,随着三星i9100、摩托罗拉ME860、iPhone 4S等手机的发布,双核大战正式打响。但时隔不久,2012年2月,韩国手机厂商LG电子发布了一款型号为LG Optimus 4X HD的智能手机,这款手机配备了4.7英寸大触摸屏,搭载了英伟达(NVIDIA)Tegra 3四核处理器,由此,智能手机进入了“四核时代”。
不到一年时间,智能手机从双核至四核,而手机屏幕也从2012年初的4英寸到4.7英寸,最后由三星GALAXY Note引导起来的5英寸屏幕智能手机市场终于开始火爆,此时,在人们的观念里,定义大屏手机的屏幕尺寸开始变得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