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新能源产业面临三大挑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绿色经济中蕴藏的机遇成为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多位嘉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但同时面临来自监管、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挑战,只有市场参与各方不断创新、共同合作,才能实现经济转型。
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核心技术缺位。大连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谭毅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技术即硅材料提纯仍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硅材料提纯加工过程耗能高,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向国内转移高耗能产业的又一个途径。光电方面也不乐观,大连路明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肖志国表示,不少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却仍盲目上马项目。在风电制造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研发力量未得到有效整合,投入不足,缺少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的动力。例如欧美等国家长期垄断2.0-3.0兆瓦风机技术,国内企业只能引进1.0~1.5兆瓦级机型,且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
其次,新能源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数据显示,国内企业的风机产能可达3500万~4000万千瓦,而国内风电场的建设速度仅能维持在年装机容量1000万~1500万千瓦之间。多晶硅方面,2009年国内厂商有效供货能力将达8万~11万吨,而预期全球有效需求只有6万吨。谭毅指出,可再生能源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表面现象,背后突显的是市场饱和问题,这需要有计划地缩减传统能源所占比例,为可再生能源分配到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由于认识不足而盲目上项目。如一些地方光照不充分,却盲目推广光伏发电;一些地方风力资源不充分,却想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一些有条件研发新能源装备的地区,并不一定适合推广利用该新能源,但却片面强调研发与应用一体化。另外,许多基地建设仍以传统的骨干企业为主力,但它们未必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甚至受发展思路所限,导致出现照搬照抄国外技术生产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新能源企业表示并不畏惧。肖志国谈到,LED市场正逐步扩大,技术更新速度快、日趋成熟。路明集团通过前期投入和长期积累,目前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产品已成功进入户外照明、隧道灯、高端户内市场和特殊领域,其应用性得到市场认可。肖志国表示,现在从政府到企业都形成了“扶弱做强”的共识,这对行业发展十分有利。
明平文表示,新源动力从工艺研发到产品研发都非常扎实,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懂得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此外,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含量的提高,成本有望不断下降,最终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企业管理结构采取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前瞻性眼光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未来还有计划进入期货市场。只要把握住市场的时机,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还是抱有信心的。
总结受访企业家、学者所提出的行业发展策略,主要有三:
一是仍需政策引导。谭毅说,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仍然是政策扶持。政策引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即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和监管,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构建新能源经济政策体系。
二是防止产业“高开低走”,陷入低价恶性竞争怪圈。防止盲目扩张,令国内经济错失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就必须从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方面入手,扭转我国企业整体科研实力特别是基础理论领域长期滞后、国家相关政策过分强调应用领域研究的不利局面,从长期利益着眼,推动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率提高。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统筹规划,进一步研究能源发展布局和比重,在制定能源发展总体规划时,要考虑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提高环保标准,避免各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加强中外合作。中国市场复杂,机遇巨大,发展问题紧迫,谁都不可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金融危机下,中外合作的前景在于中外企业将共同发现市场机遇并寻找解决方案,不论这类公司、技术和投资从何而来,关键是协同合作、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