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实名制名存实亡:代理商无动力运营商不给力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5·17世界电信日这样的日子里,有关通信行业的话题总是格外热门。已经实现了一年多的“手机实名制”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家住广州天河区的张先生因为手机丢失,不得不到运营商处补卡,结果因为他的身份证信息和运营商处登记的信息不一致,他又无法提供最近三个月的话费发票,寻回原号码的计划泡汤。“我半年前购卡时没有登记身份信息啊,为什么我的卡号上有别人的身份资料呢?”张先生一头雾水引发了记者的一番调查。
代理商弄虚作假
2010年9月1日,手机实名制在我国正式实施。根据规定,无论是在运营商营业厅,还是社会零售渠道,也无论是办理后付费业务还是购买预付费卡,2010年9月1日新购手机卡号的用户都需要进行身份资料登记。“但我记得我购买手机卡的时候大概是去年10月份,是在一个地铁口的手机卡档口那里,当时档主并没有要求登记什么身份资料啊。”根据张先生的描述,他显然成为了手机实名制下的漏网之鱼。
不过张先生绝非特例,时至今日,记者到海珠区的一些手机零售店或者“夫妻档”处咨询购买手机预付费卡号的具体情况时,也少有卖家提醒需要登记身份资料,至于淘宝上热卖的各种3G流量卡、超值电话卡更是从来没有实名要求。记者在淘宝上咨询商家相关问题时,更被明确告知这些卡从运营商那里进货时就已经进行了身份资料登记,“你就放心用吧,只要按时充值,肯定没有问题的”。
据记者了解,手机实名制执行一年多来,虽然运营商营业厅渠道已经全面执行。但是分散在城乡各地的社会零售渠道却不怎么把这个规定当回事。“我们这也是被市场需求所逼的啊,很多外地来打工的用户根本就没有居住证,甚至身份证都不见得有,那什么登记啊?但生意总要做吧,只好预先准备些身份证复印件来顶数咯。”一位兼营放号业务的手机连锁零售商的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运营商监管不足
“偷鸡”的其实不仅仅只有社会渠道商,身为推行手机实名制的主要责任方——运营商在这方面的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就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电信,移动、联通等各大主要运营商的自营营业厅在执行实名登记方面还是较为彻底的,记者无论是办理后付费还是预付费业务都被要求进行实名登记。不过在运营商的官方网络营业厅渠道上,记者仍然发现了一些漏洞的存在,部分运营商的手机卡号购买流程中并没有加入登记有效身份证件信息的流程,购买卡号只需留下姓名、家庭地址等就可以轻松进行购买。
对于这种情况,飞象网CEO项立刚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没有强硬的执行方法;二是运营商在实名制中短期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徒增麻烦,实名制需要花费更多人力物力成本,不满实名制的客户可能因此而流失。因此,运营商在其庞大的卡号销售渠道中监管并没有做到足够“给力”。
这种不给力的局面不仅造成了手机实名制“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为用户的权益维护带来了不小麻烦。张先生无法寻回自己的手机卡号就是其中的一例。“不仅如此,如果没有进行实名登记,如果用户遭遇了‘孖卡’被人盗打电话或者遭遇恶意扣费软件,因为不能证明自己就是手机号码的所有者,要想挽回损失也会变得格外困难。”
但即使可能遭遇不少麻烦,仍然有不少消费者对于购买手机卡号时需要登记身份信息持反对态度。对此,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表示,主要是目前我国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并不健全,运营商内部员工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事件频发,“在用户的信任感没有建立的大环境下,彻底落实手机实名制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