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信DT和Wi-Fi运营商合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德国电信(DT)终于要开始和Wi-Fi运营商合作。3月4日他们宣布将与FON建立合作关系,德国电信的用户将得以享受FON多达800万个热点的庞大网络。此举将帮助德国电信进一步挖掘数据移动业务的价值。德国电信的这个举动,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对数据业务发展形势长期观察的结果。
早在2007年,德国电信在其内部就开展过类似内部构建提供FON服务的机构的研究。当时最终评估结果虽然是因为有可能对主业中的宽带业务造成收入分流而最终进入冻结状态,但对这一领域不断的关注和研究一直也没有停止过。
随着智能终端和应用的成熟,移动数据流量已经逐渐达到单纯移动网络的承受极限,在此背景之下,德国电信和相对已经比较成熟的FON展开合作,在我看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相比较为保守的德国人,英国人很早就开展了这种合作模式的运营,我们不妨对之前BT与FON的合作做一个观察。
2007年10月,BT宣布将与FON合建世界上最大的Wi-Fi社区。当时,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宽带覆盖范围仍然较小,大部分仅局限在所谓的“热点”地区。要想扩大接入覆盖范围,需要运营商投入较多的成本来建设无线接入点。但在商业价值相对较低、客户使用量不大的区域,投入的成本回收周期往往较长,因此,Wi-Fi无线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覆盖区域”的瓶颈区。
在2010年6月,这一合作再深入一步:英国电信(BT)宣布取消无线局域网BT FON及BT Openzone用户的接入分钟数,使BT的宽带客户可在国内无限制地使用Wi-Fi服务。通过部署大量的无线接入点,BT构建了一个“准无线宽带网络”。
随着互联网应用价值链上内容、终端等各方的逐步成熟,覆盖区域的缺陷将会在短期内极大影响到业务使用量的发展。因此,客户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习惯也将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局限。寻求迅速而低成本地扩大接入网络覆盖范围的研究成为热点。
为此,FON和BT合作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无线宽带接入拓展方式”。在传统接入模式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给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提供有线的宽带接入资源,给无线热点(Hotspot)用户提供无线资源;在FON的模式中,FON联合BT整合各个单独的无线接入后再以统一网络的形式将服务提供给客户,从而形成了广泛的无线接入覆盖网络,拓展了原有Hotspot网络的覆盖范围。
在这种业务模式之下,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扮演了无线宽带网络系统的“资源供应者”的角色,BT在无需新增建设投入的情况下,将有线宽带资源转换成了无线宽带资源。一方面,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无线用户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提高。
具体而言,FON的用户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称为Linus、Bill和Aliens。
FONero指的是那些注册成为FON的无线资源提供者,他们成为无线资源提供者的前提条件是他们都有DSL接入网络,并原意将他们的多余接入资源共享出来。他们能够从FON那里得到路由器。通过路由器他们可以共享自己多余的网络接入资源。作为回报,他们可以选择和FON分享Alience产生的使用费用或者免费在FON网络内使用其他FONero共享出来的无线资源。
选择免费在FON网络中使用其他FONero共享出来的无线资源的用户叫做Linus,这种用户通过共享他们的网络带宽并加入FON的带宽共享community有效地扩大了自身的接入范围。选择与FON分享Alience产生的使用费用的以后叫做Bill。
Aliens则是最终为FON提供的服务付费的用户。他们是那些没有Wi-Fi而且自己本身不是Linus或者Bill的用户。这些用户使用FON提供的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然后根据不同的资费方案付费。
图中展示了FON的商业模式中各种角色的关系:Aliens是无线网络的使用者,而linus和在家中的Bill则是无线接入资源的提供者。位于区域1的用户是Bills(当他们在家的时候)。这个区域的用户是参与运营分成的。位于区域3的用户是位于移动状况需要使用无线接入资源的Bills和Aliens。这个区域是这个商业模式的利润来源。位于区域2的用户2是Linus。他们既不产生利润又不与运营商分成,但是他们的存在非常重要。
因为有了他们,FON的网络覆盖能够得到扩大。在FON的网络覆盖不断扩大,形成良好的口碑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区域3用户加入到商业模式中来。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运营商通过与FON的合作,能够在几乎不投入建设的情况下快速拓展自身的无线网络覆盖。在FON运转良好的情况下,运营商通过充分利用客户手中固定宽带的余量,实现了一张Wi-Fi网络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运营商就能够有多种选择了:或者是把Wi-Fi网络作为无线网络的补充,分流客户不断增长的流量需求;或者是对客户使用场景的补充,提升客户的使用感知和满意度,虽然不直接带来收入但是保证客户能够留在网上继续贡献收入;再者可以和移动产品一起打包成为新的产品包,形成新的ARPU增长带动手段。
这种与传统运营商集中大量投入建设构建网络的方式相比较,是一种新型分散、合作式的基础网络架构模式。实际上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就可以获取到这样的经验:获取巨型、集中的通信网络正在让位于新型、分布式的资本主义模式。
在低廉的分布式网络接入成本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阔的、开放的互联网中潜在的企业家和合作者。而就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言,这种模式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这里体现出来了两个重要的原则:“有需求再生产”和“哪里生产,哪里消费”。
“有需求再生产”指的是带宽资源的生产计划不再是根据供应商的产能(例如生产无限量的包月带宽),而是根据最终消费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安排——多余的产能可以共享出去作为无线接入带宽。这样一来,带宽管理信息的流向就由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用户需求成为了生产的导向,大量的浪费带宽得到利用。
“哪里生产,哪里消费”指的是带宽的生产不再是纯集中式的,生产尽可能靠近最终用户的所在。带宽的生产被“分布化”了。
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网络的业务承载情况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假定参与DSL带宽共享的用户在参与业务前每个月需要缴付给运营商的费用是40欧元,获得10M的包月带宽服务。在共享后同样的带宽资源依然不变,移动客户的使用为运营商产生了15欧元使用费,共享资源提供用户获得5欧元的分成。[!--empirenews.page--]
可以看到,同样的资源带来了60欧元收益,承载信息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实际上也是这样的,用户对溢出包月带宽的使用会比较随意和无计划性,而如果共享出来,对处于移动状态下需要宽带的客户是一种较为珍贵的资源,这些客户使用时会谨慎而做好计划(例如商务应用、紧急程度较高的信息交换)。
这种思路对于不断增长的带宽资源需求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是一种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完全不同的思路以及实践。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自然视为战场,为尽可能多占有资源确保自己及子孙后代的繁衍,每个生物都以命相搏。在这个理论指导思想下,社会中的个体或是群体以“竞争”之名,不断构建自身基础设施,即使明知重复建设或是社会资源浪费也在所不惜(例如不同运营商不停地对基础网络设施开展建设,避免在业务竞争中处于)。“共享”、“分布式”、“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关键词基本得不到任何考虑。
科学及社会理念的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将生命的进化视为彼此适应、确保生态圈内生命持续的共同创造过程。不同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人们在竞争性和侵略性外,更多地考虑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能源紧缺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让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接受。社会资源最有效率的利用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考虑得更多的问题。
因此在德国电信与FON合作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的不单纯是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节省企业成本,加强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看到的更是一种通过合理架构设计将社会资源作最为充分的利用,对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