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芯国际的坎坷:资本、代工隐忧及专利纠纷

     2003年的中芯国际,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表现得太完美了,以至于在年末收官阶段,才有了一些插曲花絮。回顾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很多人都说象百米冲刺一样,尤其是今年,频繁的圈地预示了自己在业务上的疯狂扩张,同时也赚足了业界的眼球。   “中芯国际将在3-5年内成为半导体业的老大”,这是来自业内人士的声音,也许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然而,中芯国际真的有这么大的潜力?未必如此!拨开表面的浮华,让我们揭开它的盛世危言。   扩张之后的资本真空   2003年是中芯国际疯狂扩张的一年,它的圈地运动的速度之快,在半导体产业史上非常少见。如果说收购摩托罗拉天津半导体厂还不算大手笔的话,那么在京再建三座12英寸晶圆厂则有些不可思议。中芯国际创造了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纪录——从2000年8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01年9月25日正式建成投产,前后只用了13个月;作为中国第一家8英寸专业芯片代工厂(foundry),从0.25微米过渡到0.14微米的工艺——国际一流技术,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很难相信这是一家刚刚成立不到3年的本土公司。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公司的规模和产能大副提高。根据iSuppli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球晶圆代工最新统计报告,全球十大半导体制造商,中芯国际赫然跃居第五。而它在2002年还未挤进前十强。   频繁的并购和建厂肯定会带来数据的辉煌,但是这也需要资本的支撑。半导体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玩的,由于其耗资巨大,门槛极高,历来被认为是豪门的游戏。2002年,台积电的营业收入超过50亿美元,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7%;联电的营业额约为22亿美元,占有24%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芯国际1亿美元左右的营业收入与这两个竞争对手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今年5月,中芯国际公布其2002年亏损约9235万美元,创下中国大陆发展晶圆制造业以来最大的亏损数字。此前,这一纪录是华虹NEC创造的7亿元人民币的亏损。第一大股东上海实业上半年摊占中芯国际亏损7539万港币。可以说,2003年中芯国际的业绩并不理想。   在自身亏损的情况下,还如此频繁地圈地。不管扩张后的中芯国际业绩会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张汝京现在肯定承受了许多来自资本的压力。9月中旬,中芯国际以私募方式发行新股,集资约6.3亿美元,即使加上2001年9月,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大陆的投资者投资的10亿美元,与所需的投入相比,这些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在这种情形下,上市是中芯国际的唯一出路,但是中芯国际芯片项目投入如此的庞大,以及其目前糟糕的盈利记录,上市就能解决问题吗?在中国,申请上市的最基本条件是持续三年赢利,目前A股上市的唯一的芯片企业上海贝岭,表现难尽如人意。   因此,海外上市就成为中芯国际的唯一出路。然而。从目前美国、香港股市情形来看,芯片业发展依然处于低谷,高科技股并不被市场看好,受欢迎的是那些已经具备盈利能力的企业。可能也是因为意识到这些因素,中芯方面已经将上市日程从原计划今年年底延迟到明年.   2003年,中芯国际一直在扩张和资本的钢索上游走。很多人相信他们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存在过度失衡坠入深渊的可能。在业绩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还在不断并购扩建,面对股东的压力,张汝京们需要做得更好!   技术转让与代工的隐忧   2003年1月,中芯国际与世界芯片巨头尔必达、东芝、英飞凌达成技术转让及代工协议。对此,来自业界的声音是中芯国际股权换技术,产能换定单,做了笔绝对划算的买卖。芯片制造业毕竟是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掌握核心制造技术不是朝夕之功,中芯国际选择了一条迅速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的途径——拿来主义。   “不容忽视的好处在于中芯国际不仅获得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客户资源和定单”,有人这么评论。然而,这样的合作也存在着隐忧。这意味着中芯国际缺乏自主的制造技术及销售渠道,一旦与上游技术转让厂商的合作发生变故,中芯国际则会缺乏足够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另外,中芯国际在利用转让技术的同时,频频打出擦边球。中芯在宣布引进日本尔必达0.13微米DRAM工艺后,德国英飞凌与中芯的合作可能生变。英飞凌拟将代工合约转向宏力。据了解,由于尔比达和英飞凌分属不同的制造技术阵营,对代工厂而言,想同时兼顾二者的产能供应困难极高。中芯国际为拉高产能利用率,对各种代工合作兼收并蓄的做法,显然让英飞凌难以理解。显然,拿着自己的技术为别的企业服务,英飞凌抗议中芯国际也就变得无可厚非了。   而中芯国际的代工,同样也存在着隐忧。2002年,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依然是台积电和联电并驾齐驱的天下,台积电占43%,联电占18%。在全球代工领域,台积电树大根深,不仅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化解风险,也能在竞争中适时化解自身的风险。联电不仅拥有自己的晶圆厂,而且拥有从IC设计、到芯片组开发、再到CPU制造的完整IC产业链。   中芯国际今年能排名全球第五,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国市场来拉动的。列强对于中国市场的觊觎,使得本来泾渭分明的市场变得混沌。对于中芯国际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势必会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大陆将是新一轮芯片代工的主战场。美国和日本芯片制造商加速抢滩中国,实施新的战略布局。英特尔、IBM在上海和深圳建立研发基地,日本厂商纷纷把二手晶圆厂转移到我国,NEC、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三洋等芯片厂都在紧锣密鼓地扩大中国投资。中芯国际不仅要与台积电和联电正面交锋,而且还要应对外国兵团的冲击。所以,代工不是中芯国际的发展方向,中芯需要发展自己的技术。如不尽快提升综合竞争力,中芯国际很可能受困于对手的围剿。   纷扰的专利纠纷   商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本来就交恶的台积电和中芯国际而言,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只是迟早的事。众所周知,张汝京曾在台湾一手创办世大积体电路公司,但身为总经理的张汝京事先没有听到任何风声,大股东中华开发就把世大卖给了台积电。双方的交恶由此产生,张汝京大中国创办中芯国际,或者也有报复台积电的原由。   另外,中芯国际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台湾半导体巨头的恐慌。面对中芯国际高速发展的态势,台积电不可能无动于衷。原先,中芯国际创办伊始,台积电并没放在眼里,因为在台积电看来,中芯国际充其量只能在低端芯片市场竞争,对高居芯片代工业峰巅的台积电不可能构成威胁。   然而,如今的中芯国际不仅羽翼渐丰,而且大有与台积电一决雌雄之势。台湾传统的半导体巨头不可能坐视中芯国际疯狂扩张,台积电到松江投资、联电赴苏州,从企业经营策略上都是要遏制中芯。台积电和中芯一连串的事件就说明了台积电遏制中芯的决心。   这次在美国的诉讼让人们立刻想到了明年中芯赴美上市的计划。不久前,中芯通过海外媒体宣布已于日前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申请,公司随后还将向香港相关机构提交上市申请。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德意志银行负责中芯国际的股票承销工作。预计最早于明年2月完成上市计划。   企业上市前诉讼缠身是很忌讳的事情,尤其是象美国这样对上市公司严格审查的国家。台积电的醉翁之意也就在此。尽管事情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不了之局,但是对于资本诉求非常强烈的中芯国际而言,绝对是如坐针毡。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中芯国际今后走的绝非坦途

    半导体 中芯国际 台积电 联电 英飞凌

  • 中芯国际张汝京:“盖厂高手”与台积电宿怨

    中芯国际总裁兼CEO张汝京   一场半导体代工业的诉讼案引起海峡两岸华商企业高度关注,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对决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台积电曾经吞并张汝京亲手创立的企业,却无法打消其超越竞争对手的决心和意志。   【赛迪网独家特稿】12月22日,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台积电向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提交诉讼状,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权及窃取商业秘密,并申请对中芯实施禁制令处分及 赔偿财务损失,起诉对象包括中芯国际的上海及美国子公司。   就这样,在2003年的最后几天,两大半导体巨头长期的商业矛盾一朝爆发。中芯国际总裁兼CEO张汝京不得不死磕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此二人也是亚太半导体代工业的老对手了。   张汝京出走,台积电吞并世大   张汝京曾经在德州仪器从业20年,其间8年从事研发,12年从事工厂运营,并成功领导过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省10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技术转移、发展和业务运营。他有超过24年的代工厂运营、晶圆加工和研发等半导体产业经验,是德州仪器中坚力量的代表。   张汝京刚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张忠谋当时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业务,手下有2.5万名雇员,在11个地区建有16个工厂,同时也是张汝京的大老板。   1987年,张忠谋离开美国回到我国台湾省,创办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台积电,自任董事长。台积电是全球第一家专做硅导体代工的工厂,从此掀开了半导体业设计与加工分流的大格局。   长期的半导体制造、管理经验使得张汝京也了解到这个IT基础行业的一举一动,他也觉察到半导体产业链正在发生迁移,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调整,半导体工业需要找寻低成本的加工基地。   他也想到办半导体代工工厂。离开德州仪器之后,张汝京回到台湾并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WSMC)公司,并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带领世大实现了赢利。但是此时世大突然后院起火——2000年1月,身为总经理的张汝京事先没有听到任何风声,公司大股东中华开发不声不响地趁其在外地出差之际,把世大作价50亿美元卖给了竞争对手台积电。   不管其中有没有猫腻,张忠谋老谋深算,兵不血刃,轻取世大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这桩有点离奇的收购案带给张汝京的却只有耻辱。因为企业股权高度集中,此后张汝京被迫负气出走。   张汝京二次创业成功   “盖厂高手”开始在内地市场寻找新的创业基地。张汝京来得恰是时候——此时的内地市场对于半导体代工厂,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   2002年内地芯片市场的规模为194亿美元,但是内地厂家能够提供的产品仅有37亿美元。内地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很小的产能现状,为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想象空间。IDC在今年1月发布报告预测说,到2005年,内地市场的芯片需求量将达到361亿美元,而自己能够提供的仅有85亿美元。   市场活跃带动了对芯片需求。据全球半导体工业协会估计,2003年全球芯片的销售额将达到1693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19.8%。亚太地区是芯片市场成长最快的地区,去年销售量增加了29%,市场占有率达到36%,超过美洲,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   同时,由于电子产品的生产继续大量移往亚洲地区,2002年美洲、欧洲以及日本的芯片销量分别比前年减少13%、8%和8%。到2006年,全球芯片市场将达到5000亿美元,其中,1/4的需求和2/3强的产能集中在亚太。   张汝京曾亲身参与了近10座芯片工厂的建造,被认为是除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联电董事长曹兴诚之外芯片代工业界的第三号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代工车间“盖厂大王”。“盖厂速度第一高手”居然此时到了内地,张汝京的投资计划立刻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内地投资设厂最大的好处便是税收优惠,根据有关文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可以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据张汝京自己测算,由于政府优惠地皮、人才价格相对低廉等因素,就经营成本来说,上海的成本将比台湾高科技产业基地新竹低5%~10%左右。   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张汝京以火箭般的速度再度发家。2001年9月,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的资金大都就位,中芯国际第一期招募结束,董事会共计有16名股东。张汝京有意令股权分散,避免再蹈世大落入敌手的覆辙。   目前中芯在上海的一厂、二厂和三厂均已投入生产,到今年6月份,一厂和二厂的产能计划达到每个月4万片。按中芯国际的规划,到2004年第四季度,这两家工厂将达到最大产能月产8.5万片的规模。这个成绩已经可以超越内地所有的同行了。   如今的中芯国际不仅羽翼渐丰,而且大有与台积电一决雌雄之势。从代工实力看,中芯国际在上海已拥有三家制造厂,全球已有65家客户拟委托中芯国际代工。中芯国际的北京新厂总共投资约12.5亿美元。中芯的长远规划一共要在内地建成6-9座代工厂。   从技术升级角度看,中芯国际正在与半导体界前沿公司结盟。它首先与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合作,成为内地第一家0.18微米芯片制造商;接着与美国德州仪器达成合作协议,获得芯片生产0.13微米技术授权。2002年12月中旬,中芯国际与德国英飞凌(Infineon)签订DRAM代工协议,后者将0.14微米的DRAM沟道式动态内存技术转移给中芯,并考虑今后转移0.11微米技术——0.11微米为全球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   中芯国际2002年的营业收入约为1亿美元,这个成绩在全球的代工厂中已经能够排到第九位了,也是内地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   数度与台积电交手,终于爆发法律诉讼   中芯国际刚开始与台积电竞争时,还有人置疑,这场发生在全球半导体代工整体排名第一名和第五名之间的“芯竞争”能不能给张汝京带来机会,结果反而是较为弱势的中芯国际在人才竞争方面占了上风。   张汝京以大约为台积电两倍的待遇,从台积电召回原世大公司的众多旧部,加强了中芯国际的研发队伍。中芯国际1000人的团队里,有300人是来自台湾的技术人员,不少人是台积电的旧部。   为了把台湾的芯片技术人才挖到上海来,中芯国际还耗费3亿多新台币,给大批台湾技术人才提供过3天4夜免费的“上海游”,帮助台湾IT人士移民内地,并适应长三角的工作生活。不少张汝京过去在我国台湾省和美国的老客户纷纷把定单直接下到了内地代工厂。不久,台湾联电也绕道投资了上海,本来就不太景气的台湾代工业更是感受到了巨大震动。   2003年9月13日,中芯国际发表声明,称其已向原有股东和新投资人私募成功,募得6.3亿美元。中芯在声明中表示所筹资金将用于在上海的3家工厂建设及在北京设立内地第一家12英寸芯片厂。   中芯国际准备在美国和我国香港特区上市,筹资7.5亿~10亿美元,如能成功将成为“仅次于去年11月中电信上市以来的香港股市最大集资案”。中芯已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申请,随后还将向我国香港特区相关机构提交上市申请,预计最早于明年2月完成海外上市计划。台积电偏偏在这个时候起诉了中芯国际。   分析家认为,台积电此举应为达到两个目的,首先想影响中芯国际在北美的客户,其次是影响中芯国际将要进行的IPO。业界也有人认为台积电已经相当忌惮中芯国际的成长速度,中芯国际的低成本运作已经让台积电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才能确保其市场地位。   台积电表示在此时控告中芯国际是依据该公司近期销往美国的产品加以分析,在查出确实侵犯到台积电的数项专利证据后,才正式提出起诉。台积电称,中芯国际雇用了超过100名台积电前员工,并让其中一些人提供台积电的商业机密。   12月22日,中芯国际就台积电起诉一事发表声明,表示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未收到来自任何法院的正式(起诉)通知,公司对此不做任何评论。但中芯国际强调,公司一直尊重来自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中芯国际建设8英寸芯片生产线,需要10亿美元投资,建设12英寸生产线,需要25亿美元左右的投资。中芯国际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海外上市计划,融到足够的资金扩张规模。   来自台积电的一纸诉状无论如何都将干扰中芯的融资进程,台积电等于是已经达到部分目的。从今年年末到明年第一季度,张汝京将会在张忠谋的压力下负重而行,“两张之争”亦会有所升级。   作者:金凡

    半导体 微米 中芯国际 台积电

  • 三大原因导致2003年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上涨

    新浪科技讯 eweek网站12月26日文章称,液晶面板价格2003年不断上涨的趋势将延续到2004年。液晶显示器市场需求旺盛,笔记本用液晶面板需求量大幅增加,以及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希望开拓液晶电视市场是造成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2003年上半年,由于液晶显示器的价格下降,PC生产厂商在新产品中更多地使用液晶显示器,许多个人消费者和商业用户也纷纷购买液晶显示器更换已有的CRT显示器。然而, 液晶面板制造厂商对液晶显示设备的迅速流行准备不足,无法为强烈的市场需求提供足够的产品供给,从而导致价格不断上涨。液晶面板的平均价格第二季度为219美元,第四季度就涨到了271美元。美国知名显示器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十二月的报告认为,这一上涨趋势可能会有所减慢,但肯定会持续到2004年。2004年第一季度的价格将很可能达到291美元。液晶面板价格的上涨将迫使美国PC厂商降低产品中其他配件的配置以维持产品定价的稳定,消费者短期内不得不面对价格的上涨。   与此同时,笔记本电脑对液晶面板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分析家指出,价格的下降、性能的提升和无线功能增强使商业用户和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对笔记本电脑的购买欲增强。近期,台湾第三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就表示,将考虑把部分液晶显示器用面板的生产能力转向笔记本用面板的生产。   液晶电视是液晶面板新的应用领域。韩国厂商在这一领域的液晶面板产品中居于领导地位,同时也获得了液晶电视产品的最大利润点。台湾厂商已经看到这一点,并希望通过使用第五代生产线,生产面积更大的、能够用于液晶电视的面板产品以打入这一市场。新生产线于2003年才开始投入使用,影响了液晶显示器用面板的供应量。   不过,DisplaySearch总裁罗斯-杨(Ross Young)对液晶面板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现在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液晶面板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2003年液晶面板的出货量将上升42%,达到9720万单位。同时收入将上升32%,达到230亿美元。”(明月编译)

    半导体 液晶电视 笔记本电脑 液晶面板 液晶显示器

  • 《铁电创新应用》有奖征文活动评奖结果公布

       2003年度《铁电创新应用》有奖征文活动,承蒙各位不吝赐文,受到来稿数十篇,经(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RAMTRON中国服务中心、深圳市华胄科技有限公司)多方评议协商,现把结果公布如下(作品选登):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奖金1000元;获奖名单如下:张坤:《基于铁电存储器编程技术的DSP SPI引导装载方案》于超、李刚:《FRAM存储器及其在新型12导心电图机中的应用》张冠男、:《铁电存储器FM18L08在DSP系统中的应用》 三等奖:奖金500元。获奖名单如下:李建炜:《铁电存储器在仪表中的应用》陈冲:《一种基于铁电存储器的双机串行通信技术》周保国:《16Kbit非易失性铁电存储器(FRAM)芯片FM25C160原理及其应用》高强:《电能计量装置的无线抄表系统》周刘宝:《FM25C160原理及其应用》马一兵:《铁电存储器在多CPU自动识别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李胜涛:《铁电存储器在无线公话上的应用方案的介绍》黄伟:《铁电在电力参数监测中的应用 》 Xiewen:《FRAM在车速里程表中的应用》 获奖者请迅速于我们联系,确认您现在正确的联系方式。上述获奖者我们将会通知您本人领取奖金,来稿未获奖者将会收到我们给您准备的一份精美礼品(价值200元),再次对您的参与表示深深的谢意;《铁电创新应用》有奖征文活动,将会一直开展,希望各位优秀的工程师,能够把自己宝贵的应用经验,撰写成文参与投稿活动;使之更好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造福社会。祝新春工作顺利、生意兴隆、万事如意!RAMTRON中国服务中心深圳市华胄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 铁电存储器 FRAM BSP RAMTRON

  • 统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仍然存在五大差距

      【eNews消息】有关统计显示,尽管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新兴产业到战略性产业的历史性跨越,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宏观调控不断规范的产业体系。但这些长足的发展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仍 有相当的差距:   一是总体规模尚难以与跨国公司匹敌。去年我国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合691亿美元,相当于IBM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百强企业排首位的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为 85.8亿美元,仅为IBM公司同期的10.3%。   二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国内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也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百强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4.2%、3.8%和3.8%,而2002年Cisco、Intel、Microsoft、Nokia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分别达到25.3%、17.5%、15.5%和10%。1997~2001年,百强企业前10家申请的专利数总计3886件,相当于IBM公司去年申请的专利数。   三是结构性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制造业、软件业的比例失调,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产业发展,地区发展仍不平衡。   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技术创新、持续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员工素质、管理体制、质量保障、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企业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   五是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缺少得力措施。多数企业仍热衷于对高新产品(如手机、高档彩电等)的快速跟进,或者单纯依赖于降价竞销、贴牌生产来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

    半导体 Cisco IBM 软件 电子信息产业

  • 信息产业部提五点推进大公司发展的指导意见

    【eNews消息】信产部日前出台加快推进大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指导意见。   大公司战略的目标定位是,在2005年,排在电子信息百强首位的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百强企业中有两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两家进入全球IT100强;到2008年力争有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有5家进入IT100强。   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加快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有效途径,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新兴产业到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是要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定位全球,做大做强,做大要继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营业收入总量;做强则要实施两个转变,增强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是要按市场规则引导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研究开发,突破产业瓶颈,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要为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要通过有效途径,促进企业加快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五是要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换,整合可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公司,尽快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半导体 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 电子信息产业

  • 中科院所长:中国芯追上奔腾4是误传

      可能连中科院计算所自己也没有预料到,“龙芯2号”的消息会在公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一篇署名为“龙芯2号”研发负责人胡伟武的帖子,“我们的龙芯2号,DESIGN BY CHINA的背后故事”被各种网站和论坛疯狂转载。    神州龙芯公司由综艺股份与中科院计算所、北京汇博轻舟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智浩联科技开发中心等注资1亿元,于去年8月19日宣布成立,前两者分别占有49%和30%的股份。   近几个交易日连续封于涨停板的综艺股份(600770.SH)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12月22日,综艺股份在本周第一个交易日继续走高,涨幅达10.02%。   随着龙芯今年底进入商业化应用,市场前景和利润率都十分诱人。龙芯公司将继续依托第二大股东中科院计算机所的强大研发力量加快“龙芯2号”研发进程,在两到三年内成为国内CPU方面的龙头企业。   文字游戏   2002年9月28日,被誉为第一颗中国芯的“龙芯1号”正式发布。   龙芯被看好,业界普遍认为与蓬勃发展的中国IC产业相关。在台湾IC制造厂商纷纷“西进”的热潮背后,北京神州龙芯公司IC设计的定位,正迎合了目前我国IC产业链中的一大稀缺。在北京,与神州龙芯类似的IC设计公司正成规模,这些公司普遍有“海龟创业”背景,北京市政府也对IC设计业特别支持。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12月20的开放日活动中,中科院宣布将在明年6月研发出“实际性能与英特尔奔腾4CPU水平相当的“龙芯2号”的消息,在公众中引起的反响仍然始料未及。   在一项“你认为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研发CPU”的网络调查中,有97.31%的网民投了赞成票。许多人把此作为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重大事件,而更多的则认为“龙芯”可以打破英特尔所谓的“垄断”。   但知情人士都知道,“龙芯”当初在对X86、PowerPC、MIPS、SPARC等多种指令系统分析后,最终选择的是“比Alpha功能强又比PowerPC简单的MIPS指令系统”。即如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在项目正式启动之初就明确定义——龙芯是“较通用的嵌入式芯片”。   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龙芯与英特尔这样的通用CPU供应商没有关系,“中国芯追上奔腾4”从市场角度理解更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扯上英特尔也不是龙芯开发者的本意。“我们暂时不具备实力与英特尔比高低。”李国杰早就表示。   不堪一击的热情   “技术成功并不是‘龙芯’项目的成败关键,要害问题是其能拥有多大的用户群”——这是去年底“龙芯”产业化联盟成立时,联盟发起单位中科院计算所、海尔、曙光、中软、长城软件、神州龙芯、中科红旗等达成的共识。   “根据我们推广曙光机的经验,我们不能把产业化的希望寄托在用户的爱国热情中。”李国杰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热情”往往是不堪一击的,这也是他亲自倡导成立“龙芯”产业化联盟的原因。   由于“龙芯”适合搭配的是Linux操作系统,所以其瞄准的是政府、国防、金融等对“安全”有特别需求的行业和用户。但由于“龙芯1号”性能限制,此前曙光推出的“龙腾服务器”如同泥牛入海。   而对中科院计算机所来说,“龙芯”是其正在部署的863计算机软硬件主题最大的一个项目。记者从计算所内部获悉,目前已知的发展蓝图中,该项目将直接为中科院计算所与曙光公司联合制定的“织女星网格”计划服务。   在这个预计于2005年12月完成的计划中,最核心的就是推出曙光4000T网格计算系统。除了“龙芯”CPU,该系统还将采用SMP主板、织女星网格操作系统、网格应用路由器、网格终端等在内的计算所正在部署的十大核心技术,并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其最终目标,就是能为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提起曙光,就不得不提李国杰另外的身份:曙光公司董事长、神州龙芯公司董事长。在李国杰的“龙芯”产业化版图中,除了借助曙光这样的本土企业,外力的引入也至关重要。12月7日,神州龙芯与AMD宣布将合作在北京开设一家新型瘦客户机研发中心,其目标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整合AMD和神州龙芯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向客户提供创新的瘦客户机解决方案。   李国杰与AMD中国区总裁郭可尊的密切关系,促使曙光、神州龙芯与AMD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此外,AMD在中国的一家合资公司——北京中基超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将IC设计引为发展目标,并引入AMD的X86处理器、MIPS嵌入式处理器等相关技术。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如果“龙芯”系与AMD在IC层面全面联手,双方的未来就更值得期待。

    半导体 中国芯 AMD 中科院 神州

  • 运盛(中国)拟以2.6亿港元购深圳桑菲65%股权

      从事物业发展的运盛(中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时间12月22日公布,计划收购内地一家手机制造公司——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的65%股权,卖家为国营企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收购代价为2.6亿港元。   公司声明指出,拟按每股0.04港元,发行65亿股新股,以融资有关收购。   关于深圳桑菲消费通讯有限公司: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是深圳桑达集团与飞利浦公司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企业,注册资本达3300万美元,主要生产经营高科技通讯产品,目前主要生产经营手机。经营范围是:生产经营寻呼机、有绳电话、无绳电话、移 动电话、电话答录机、及其附件、软件、元器件,以及技术咨询服务。   公司位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14000平方米厂房,现有员工750多人。桑菲公司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方法,配备了专业进取的技术力量。目前拥有四条先进的移 动电话CKD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00多万台,先后生产了Philips、CECT等品牌7个系列共22种型号的移 动电话产品供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并于近期推出了SED品牌的手机。

    半导体 通信 通讯 Philips

  • 上海贝岭将斥资8600万美元购买华虹NEC股份

      芯片制造商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购买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的股份,以协助建立自己的八英寸晶圆生产线。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位于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是本地与日本NEC合资成立的芯片企业,将于明年寻求在香港上市。上海贝岭表示计划投资8,600万美元购买其至少11%的股份。   上海贝岭计划将产品线由四英寸晶圆改为八英寸晶圆,以增加每片晶圆制造的芯片产量,降低成本,他们已于去年开始建设八英寸晶圆生产线,但工程进度缓慢。上海贝岭在声明中称,收购工作完成后,八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工程将由上海华虹NEC接管。“上海贝岭希望透过整合华虹NEC的先进技术和贝岭的产品策略,在2004年和2005年抓住全球半导体市场迅速增长的机会,”声明中说。   上海贝岭是中国最大的本土半导体制造企业之一,他们今年第三季度的利润为990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滑69%。上海华虹NEC是中国新生芯片工业的先驱,其股份的19.68%由日本NEC持有。

    半导体 电子 华虹 芯片制造商 NEC

  • 瑞萨四通一期扩建工程竣工 总投资一亿美元

     2003年12月15日,瑞萨四通集成电路(北京)有限公司(英文缩写RSSB),一期扩建工程TEST栋竣工典礼在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和瑞萨科技株式会社伊藤达社长以及来自三井物产、横河电机等日本企业负责人等参加了竣工仪式。   瑞萨四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三菱四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英文缩写MSSC), 成立于1996年3月,总投资1亿美元。   RSSB前身是三菱四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英文缩写MSSC)成立于1996年3月,坐落于北京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八街七号。   MSSC注册资金3500万美元,总投资10000万美元。当时的股份构成为:   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占60%股份2100万美元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 占10%股份350万美元   中国:四通集团     占30%股份1050万美元   MSSC占地约220亩,一期工程建设257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12314平方米,动力车间2272平方米于1998年10月投产,是IC的后工序工程,主要生产IC(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如,MCU、MSIG、SCR等。   MSSC投产以来,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在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帮助下,连续几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上缴国家4000余万元的税金,是北京市百强纳税大户;近几年连续得到政府的多种奖状,以及“十大名优品牌产品”证书,及几百万元奖金,并获得2002年北京市百强企业的第79位。销售额已达到95000万元,获利2700万元。   2003年10月,“三菱四通集成电路有限公司(MSSC)”更名为“瑞萨四通集成电路(北京)有限公司(RSSB)”并于2003年对一期工程进行了扩建,又增建了一栋16455平方米的测试车间,并在2003年底投入生产。至此RSSB共有27000余平方米生产厂房。如果一期工程和一期扩建工程同时生产并满足市场需求,可望年销售额达到人民币30亿元以上。   在上述情况下,RSSB注册资金增加4037万美元,总投资达到1.5亿美元以上。   2003年RSSB预计销售额可达到人民币16亿元以上,利润可达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届时RSSB对国家和北京市的贡献将更大,在市百强企业排名中将更靠前列。   RSSB现任董事长是段永基先生,总经理代理是尾方照明先生。

    半导体 MCU IC RS SCR

  • NEC收购华虹NEC四成股份 使其成全资子公司

     日本NEC北京时间12月18日宣布已经收购了它在北京的半导体设计合资企业中的中国合作伙伴的全部股权。NEC表示已经收购了合资的北京华虹NEC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40%的股权。收购金额没有披露。   收购后,北京华虹NEC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将更名为NEC集成电路设计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虹NEC目前拥有190名员工,预计2003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930万美元)。这次收购完成之后,北京华虹将继续目前的业务,包括设计用于手机和电子产品的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并且将加强与NEC集团公司之间的联系。

    半导体 集成电路设计 华虹 NEC ASIC

  • 分析师称全球半导体市场将于2005年进衰退期

      ChinaByte12月19日消息 照目前情况看来,2004年半导体产业的确将进入第2年的复苏;现在龙头分析师开始提出一个大问题:何时IC产业将再度陷入衰退?   本周两大半导体研究机构之间的意见分歧浮上了台面。SIA(半导体产业协会)的首席产业分析师DougAndrey认为2004年IC产业仍将蓬勃攀升,接下来的2年增长趋缓,但仍维持正增长。VLSI Research总裁G.DanHutcheson则认为IC产业到2005年下半年之后才会陷入衰退 ,VLSI日前还大幅上修200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预估。   SIA预估200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将增长15.8%,达1630亿美元,2004年则将增长19.4%,达1946亿美元。接下来,2005与2006年增长速度虽然趋缓,但仍将分别增长5.8%与6.6%,达2060与2196亿美元。   VLSI虽然也同意2004年全球IC产业将增长,但对于接下来2年的情况则不表赞同。VLSI认为IC产业到2005年下半年之后才会陷入衰退。   另一家研究机构ICInsight则认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在经历了2001-2002年的衰退之后,2003年微幅增长,2004年预料将大幅增长,然后2005年再陷衰退。   Semico Research 总裁JimFeldhan则预料2005年全球IC产业将出现轻微而短暂的衰退,部分原因是8吋与12吋晶圆厂产能过剩。今年10月时Semico预估2003年全球IC产业将增长13.5%,2004年劲扬26.7%,2005年则将衰退5%。   日前台积电(2330)董事长张忠谋表示,料下一波半导体衰退将在2005年来临,部分原因是中国大陆在IC业界中逐渐兴起。张忠谋与其他分析师认为,中国大陆扩充晶圆厂产能的速度过快,IC市场将在2005年面临另一波产能过剩的景气循环,届时现在规模尚小的中国大陆IC厂将对全球IC供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不过,仍有抱持较为乐观态度者,Morgan Stanley (摩根士丹利)全球研究总经理MarkEdelstone预料2005年半导体产业将达到颠峰,18个月后触及景气循环的谷底;今年10月时Edelstone预估2003年全球IC市场将增长10-15%,2004年增长15-20%。

    半导体 半导体市场 半导体产业 LSI IC产业

  • 全球IC缺货现象仍将持续

     厂商“哄抢”闪存   从春天开始,三星股价已经上涨了62%,而同期汉城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只增长了29%。三星的动力来自移 动电话、液晶显示器和闪存芯片。特别是闪存芯片,三星在过去5 年投入了超过160亿美元更新生产线,扩大产能。   但即便如此,面对“无米下锅”的下游厂商,三星仍然左右为难。   在过去几个月,三星闪存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超过40%,如果产能跟上将会更高。在这个敏感时刻,上海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哲禧开始谨慎回应三星目前的供货情况。虽然供求非常紧张,但三星表示不会“厚此薄彼”,不会像市面流传的那样,把几乎全部货源都供应给了数码相机厂商,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据传,另一闪存大厂东芝现在与日系厂商亲密团结,保证优先向Sony、Canon、Olympus等供应“弹药”。   属于“低端”数码产品阵营的闪盘因为芯片紧缺而持续动荡。目前主流的64M闪盘持续升温,能正常供货的只剩下朗科、爱国者、昂达等一线品牌,剩下的厂商对64M闪存芯片已经到了“抢货”阶段。而三星闪存芯片占到中国闪盘市场95%的份额,尽管其已多次调价,但仍然无法调剂国内闪盘市场的供求矛盾。   另一方面,尽管三星、东芝闪存芯片产能扩大了20%以上,但其中七成已被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等手机或数码相机大厂预定。   缺货成主旋律   缺货更严重的还有LCD显示器,特别是15寸屏。也许是希望看到LCD像当年内存一样暴涨,北京各大经销商甚至出现“囤货”现象。   “LG、优派、明基等一线品牌都难以拿到货。”北京一显示器销售员说,“提货已经排到明年。”   此外,逐渐复苏的半导体产业,也为明年的TFT-LCD埋下变数。   台湾,台积电、联电等代工厂已经连续数月满负荷运转,代工利润也达到数年来的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晶圆厂商势必会转移更多产能到利润更高的通讯及消费电子芯片,这就直接影响了液晶面板的关键元器件——驱动IC的产量。   更恼火的是,从1999年第4季开始,驱动IC供给已经渐趋不足,所以对15寸液晶显示器特别偏爱的中国市场,缺货现象将更加突出,甚至在明年会愈演愈烈。   据记者从一线市场的初略统计,目前供应紧张的产品和部件包括:闪存、液晶面板、LED、VCD和DVD配件、电容、电感、小容量FLASH和部分电脑IC等。经销商订货周期明显延长,最长的甚至排到4个月以后。   产业链供应脱节   在这场“缺货”为主题的会战中,最后的矛盾都归结到IC产业链的供应脱节。   所谓“IC产业链”,是指芯片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直到多种元器件组装的整个运作流程,最终服务于电脑整机、移 动通信以及数码电子等产品。如果一个环节脱轨,现在的所有电子产品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整个半导体产业的角度看,缺货至少还会持续一年。”三星半导体北京办事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对于这波全行业的反弹,上游厂商大都准备不足,而新投入的产能又无法释放,供货压力在短期内肯定无法缓解。”   这位人士具体分析认为,芯片业的投资一般需要12-18个月才能释放产能,而这些产能又不能立刻转变成利润,所以从去年开始集中在亚太市场的IC投入现在仍停留在试产阶段;而更早的一段时间,IC产业处于历史最严重的衰退期,芯片大厂在当时纷纷缩减投资计划,这也使得目前IC产能无法随着市场需求迅速增加。   在IC技术和工艺方面,目前各主要代工厂商进展并不如意。特别是被寄予厚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即使最领先的英特尔也未能实现完全成熟,许多厂商产能扩张因此拖了后腿。

    半导体 三星 闪存芯片 IC IC产业

  • 东芝将设中国子公司协调大中华区半导体业务

      【赛迪网讯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日前刊文报道,东芝公司(ToshibaCorp.,6502.TO)周二称,它将在中国大陆设立一家子公司来协调处理东芝在大中华地区的半导体销售、营销及生产业务。   东芝在一份新闻稿中称,这家子公司(尚未定名)将于明年3月在上海成立,其资本总额将在以后宣布。   成立该子公司的宗旨是加快东芝的业务实施进程和加强东芝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战略规划工作。东芝说,到2010年,大中华市场的半导体销售额预计将占全球半导体销售总额的40%。   东芝旗下非外包半导体制造企业的总裁古口荣男(ShigeoKoguchi)称,该公司已制定目标,到2010年大中华地区的半导体销售额要达到6,000亿日圆(约合462亿元人民币)。新成立的子公司将同东芝在大中华地区的现有各子公司一起努力实现上述目标。   新公司将协调开展市场调研并提供工程服务及销售支持服务,目前这些工作是由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当地的东芝子公司分头处理的。

    半导体 东芝 华尔街日报 TOSHIBA

  • 风河系统公司加入两家开放源代码组织

       美国风河系统公司(Wind River Systems, Inc. - Nasdaq: WIND)日前加入两个开放源代码组织——开放源代码开发实验室(OSDL)和Eclipse联盟。这表明它将利用开放源代码软件,而非扼制它。      OSDL是由致力于推广Linux操作系统的客户和技术公司组成的全球性组织。风河公司将与OSDL合作开发 “运营商级Linux”(CGL)工具集,以便能尽早提供对电信和网络市场的支持。       Eclipse联盟是一家开放源代码技术工具组织, IBM、HP等其他的业内技术领先者也是这一组织的成员。风河公司加入Eclipse联盟的目的是让全球企业将嵌入式系统开发标准化在单一、开放标准的集成化开发环境(IDE)上。     加入这二家组织表明了风河公司对开放源代码软件的重视程度。在10月份发布Linux编程工具前,风河公司一直更看好其专有的VxWorks操作系统。     风河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最近,我们的电信设备客户已经开始放弃Unix,而转向(CGL),我们的客户希望CGL和VxWorks是兼容的,并希望我们将嵌入式系统方面的专长和工具移植到CGL。     风河公司称,加入Eclipse联盟是其让企业“将嵌入式系统开发标准化在单一、开放标准的集成化开发环境上”的计划的一部分。

    半导体 源代码 OS BSP ECLIPSE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