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利浦断腕求生存 150家工厂将关闭三分之一

    唐千编译   【eNews消息】阿姆斯特丹8月23日消息,据荷兰一家报纸周六报道称,作为正在实施的降低费用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商飞利浦公司打算将其现有150家工厂关闭或摆脱掉三分之一。    飞利浦CEO Gerard Kleisterlee在一个接见中对媒体NRC Handelsblad说:“我们希望继续生产只有我们才有的产品,这些产品能够让我们占有竞争优势。”   一度实施扩张政策的这家消费电子巨头,已经将其工厂数量从5年前的270个缩减到目前的数字。自从Kleisterlee在2001年掌舵飞利浦以来,飞利浦的员工数量已经被裁减了5万人,员工总数降至17万人。   上个月这家欧洲最大的照明器材生产商和欧洲第三大芯片生产商称,通过实施缩减措施,它预计到2005年在其消费电子分部每年将会节约4亿欧元费用。这个数字是在计划的到今年底节约10亿欧元费用之外。   由于遭受全球性的经济低迷,并且遭遇了半导体需求的下降和亚洲新老竞争对手的剧烈竞争,飞利浦在2001年的亏损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并且去年依然在亏损。   面对剧烈的竞争和利润率的下降,飞利浦已经将其消费电子产品的大多数外包给Jabil Circuit等代工厂商,并把主要财力用于研究、设计和营销。   Kleisterlee称,他将把注意力放在处于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希望在5年内把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翻番。飞利浦目前在中国的销售占其总销售的十分之一。

    半导体 飞利浦 TE ST BSP

  • Converge电子分销巨头抢滩中国 市场酝酿巨变

    “他们会把全世界的竞争带到中国来。”深圳某电子元器件分销商这样评价肯沃(converge)在上海建立全资子公司。   8月15日,肯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的独资分公司正式运营。其在深圳、北京的办事处也在筹建中。2002年在全球十大独立分销商中,肯沃的年销售额3.04亿美元,排名第二。目前,这十大独立分销商中已经有七家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   “由于越来越多的IT生产企业把生产搬到大陆来做,我们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会在大陆建自己的办事处。”Smith&Accociates(2002年排名第四)亚太区业务发展主管刘仲泰说。   “国际电子分销商的近期动作显然和我国逐渐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有关。今年以来,各地电子元器件分销商的一大动作是建立自己的仓库,而外资也开始在中国排兵布阵,只等政策一放开,就会放手拼抢国内的分销市场,国内企业将无法抵挡这些国际巨头。”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外资涌入   所谓独立分销商(非授权分销商)是指那些能够供应任意品牌的电子元器件,而无须与任何特定原厂制造商结成联盟或其他关系的供应商。这类分销商通过自己的渠道可以接触到全球供应链中的库存——包括来自元器件原厂、OEM/CEM多余库存以及其他分销商的库存。   独立分销商游离于IT产业供应链之外,它主要收购在生产和流通渠道中产生的库存、积压以及停产的产品,再将这些产品在客户需要时按当时的市场价卖给客户。买、卖之间的差价便是独立分销商的利润来源。   独立分销商存在的这个市场空间被称为中间市场。中间市场是元器件流通的中间枢纽,它把供应商、分销商和OEM三者相互连接起来,可以有效平衡和缓解供需矛盾。在市场起伏中,起着缓冲器的作用。   “说白了,独立分销商就是贸易公司。只不过他们交易的是电子元器件罢了。”ACG(2002年全球排名第三)驻北京办事处的人士这样认为。   “大型独立分销商大举进入中国的背景是从2000年以来电子行业的持续低迷,尤其是美国。”深圳驰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晓斌说。   但同时,全世界将近三分之二的IT生产企业已经或正在落户长三角,台湾几大PC代工企业——广达、英业达、仁宝把生产基地选在了上海、昆山等地,芯片制造厂商也在跟进。   独立分销商既向这些IT生产企业提供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从企业手中购买多余的库存。于是,随着大型IT生产企业的落户,国际独立分销巨头也逐草而居。   “国际独立分销商直截了当在中国成立分公司开展业务,带来了正规的途径,它有实力把全世界的货都运到中国来,也就是把全世界的竞争带进中国。”夏晓斌认为。   另外,7月1日起,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试行给予区内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根据入世承诺,中方在外贸合资公司中的绝对控制权保持到2003年12月11日。对外商全部开放进出口经营权的期限是2004年12月11日。   “到那时,我们会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仓库,开展自己的物流服务,中国的业务要占到亚太区的60%以上。”肯沃中国区总经理卓海说。   市场洗牌   上海科技京城一楼大厅是个电子元器件现货市场。每个摊位的平均面积大约5-6平方米,一个摊位就是一家分销商。这里永远人声鼎沸,“就像农贸市场。”去过的人都这么说。这就是国内电子分销市场的现状。   根据《国际电子商情》今年初对国内市场分销企业的一次调查,有效回复调查问卷的254家分销商在2002年的销售总额413亿元人民币,平均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人民币。调查显示,48%的分销商声称自己是授权分销商,而完全没有授权代理品牌的独立分销商仅占16%,其它36%的分销商则是既有授权品牌又经营非授权品牌的混合型分销商。而从授权品牌的数量上来看,大约7成分销商拥有的授权品牌数都在5个以下。   可见,对中国市场上大部分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客户基础,他们很难获得内容丰富的代理产品线。   而且他们更多地处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现货市场,比如各大电子城。   “一般说来,电子城内的商户主要进货有四个渠道。第一,是凭借他们的关系网络,从电子元器件制造商在中国的工厂里获得;第二,在一些大型OEM厂商周期性清理库存时以超低价格买下元器件;第三,一些元器件制造商质检不合格的产品,通过一定的手段流到市场上,不过这类产品一般只是被一些小型玩具、礼品制造商买去使用;第四类则是非法的渠道,是从旧的PCB板上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的已经使用过的旧元器件,但随着行业发展和采购商素质的提高,这类器件已经基本绝迹了。”深圳市都会电子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义曾经说过。   所以目前国内的分销商不仅上游元器件供应不稳定,下游的买家也不固定,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以及产品质量起伏不定。   全球十大独立分销商拥有遍布全球的客户网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比如排名世界第一的ce Consumer在2002年的销售额高达3.4亿美元,第二名肯沃在全球拥有大约6300家客户。他们普遍有二十年左右的市场经验,具有专业的市场产品价格分析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独立分销商难以短期内模仿这些国际巨头业务模式,也没有实力和他们竞争。   “所以肯沃直接建分公司开进中国后,对生产企业而言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会减少很多,对国内从事这部分业务的分销商会有很大打击。”深圳驰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晓斌认为。“因为国际巨头有品牌,可以提供稳定的服务,保证所提供元器件的质量。肯沃等的进入,对艾睿(arrow)、安富利Avnet?这样世界顶级代理分销商的业务也会有一定冲击,因为客户可选择的机会更多了。”   没有品牌、规模较小、鱼龙混杂的国内电子元器件中间市场被称为灰色地带。目前从事电子元进出口贸易的是由原国营进出口公司裂变而成的民营小型进出口公司。由于规模小、数量庞杂,很难确知这部分进出口公司的具体数字以及所占市场份额。   而被刘义认为逐渐退出市场的非法渠道流入市场的元器件,有些业内人士却认为仍然占了很大场份额。正是这部分元器件的经销商能够以超低价格占领市场。但由于这些货源不正当的经销商和新进入的国际分销商不在同一个竞争层面,国际巨头的入侵反而不会触动这块真正的灰色地带。首先受到冲击的倒是那些经营正品、争取大客户的经销商。   最后等待   但洋品牌的日子也没有想象中轻松。   “肯沃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公司还可以,但如何把保税区内的货物拿到区外来卖呢?他能收人民币吗?ACG不是不想成立自己的分公司,而是政策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一,北京没有保税区,在保税区外是不允许建立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的。第二,建分公司也有一定的注册资金的要求。”ACG(2002年排名第三)驻北京办事处的有关人士称。   保税区内可以设立外商独资贸易公司,在保税区注册独资贸易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是20万美元。分公司可以开展实际的业务,而办事处只能做售后服务、市场调查等,不可以和内地的客户做买卖。   如何把掌握的电子元器件卖给国内客户也让国际分销商大伤脑筋。   “我们的确不能把货物卖给保税区外的境内企业,我们是通过上海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做这部分业务的。这的确给我们的业务带来了影响。”肯沃中国区总经理卓海承认。   而一家货代告诉记者,进出口公司可以为肯沃接受人民币业务并开具增值税发票。这样做当然会减少肯沃的利润。   由于国内的跨国IT生产企业一般拥有自营进出口权,肯沃等为其提供全球货源还是相当顺畅。   最大的问题是,国际分销商并不能顺畅地取得国内IT生产企业的库存。而由于国内特殊的税收政策,IT生产企业的库存又恰恰远高于世界其他地方。   IT制造企业(EMS、OEM、ODM工厂)应客户订单要求会采购大量的电子元器件作为库存?这些料件在保税状态下进口。   但由于市场形势波动,客户有时会取消订单等,导致库存积压(为了保证生产,厂商往往多备原材料)。对于多余的库存,企业有三种处置方式:按照海关要求就地销毁;原价退回;交给独立分销商或贸易公司卖到国内或国际市场。   电子元器件出厂价与库存处理价相差较大。比如,IT生产企业花10元钱买来元器件,一两个月后市场价格也许就只有一两元了。   由于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国内的外贸公司把这部分多余的库存按照市场价销售。而且由于这部分原材料是免征关税进口的,销售之前要按原价补缴17%的增值税。就是说为了按照一两元的市场价卖出库存,要先交1.7元的增值税。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贝尔的库存曾达到过上千万美元,旭电也有几百万美元。   跨国生产企业通常的应对措施是在全球的分公司之间调配物料。“保税区生产型企业的进出口权放开之后,我们会直接和独立分销商接触,考虑把多余的库存处理给他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家大型EMS工厂的人士说。但目前,国内生产企业通过国际独立分销商处理物料库存的情况并不多,以后他们从中得到的利益有望更多。   “国际独立分销商的变通办法是购买退到香港、新加坡等的退货,其实就是把货物转口香港一下,交到肯沃等分销商手中。”某货代告诉记者。   “所以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涌入对分销市场的影响是个渐变的过程。”深圳驰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晓斌认为。

    半导体 电子 电子元器件 AC GE

  • 十大厂商都在数字相机中采用了TI的DSP技术

    日前,德州仪器(TI)宣布:业界排名前10位的消费类全自动数码相机制造商都在其产品中集成了TI的信号处理产品,其中超过 70% 的 OEM 厂商使用的是TI模拟产品,50% 是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的数字媒体平台集成到其各自产品的架构中。业界分析公司IDC 列出了排名前十位的OEM 厂商:佳能、富士、惠普、柯达、尼康、奥林巴斯、松下、三星、索尼以及东芝。     此外,TI 还公布了其2003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情况。数据显示:通过对传统专用集成电路 (ASIC) 市场的不断渗透,TI的数码相机解决方案部门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一倍。自2000年宣布推出其第一代基于DSP的数字媒体产品以来,TI已向市场提供了1, 000万套产品,预计今年年底此数字将增至2, 000万套以上。同时,TI还向现有以及潜在的客户郑重承诺,将于2004年推出新一代信号处理产品。     IDC数字图像解决方案与服务部门的高级调研分析师Chris Chute说:“全球数码相机市场在2002年增长了65%,是消费类电子产品行业中最强势的支柱商品之一。据IDC预测,今后五年内,数码相机的销量将继续呈强劲的增长态势。TI已成为数码相机价值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角度来说,包括数码相机制造商在内的众消费类电子产品OEM 厂商均依赖ASIC技术为其产品提供功能特色与优势。现在,通过将其知识产权 (IP) 实施到软件而非传统的ASIC硬件中,相机 OEM 厂商不仅可以加速产品面市时间,而且还能提供更多特色产品。     TI负责数码相机解决方案的业务经理Dave Pahl说:“相机 OEM 厂商在推出新产品系列以满足多个目标市场的需求,以及极大提高相机图像质量和性能方面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TI可编程解决方案不仅为制造商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而且降低了开发支持多平台新产品的成本,因此不再需要ASIC。”     可编程 DSP 平台产品系列包括 TMS320DM310、TMS320DM270、TMS320DSC25、TMS320DSC24 以及 TMS320DSC21。

    半导体 相机 DSP技术 BSP

  • 全球半导体投资不足 明年供应可能短缺

    ChinaByte8月12日消息 半导体产业历经3年来不景气,业者低度投资已成常态。但产业人士表示,许多科技公司大幅裁减半导体生产设备的支出,如果明年需求强劲回升,恐会引发全面的供应短缺。   不过,目前大部份晶圆制造商只关心亏损扩大、获利微薄和营收低度成长等问题,对此警讯似乎无暇它顾。即使有少数先知先觉的企业高层注意到此趋势,但在全球景气低迷和政治局势不安的情况下,他们也很难说服董事会增加投资。   顾问公司Design Chain Associates LLC总裁Michael Kirschner表示:“我们一再表示,如果对科技业资本支出漠不关心,一旦供给吃紧将反受其害。部份OEM厂就持这种态度,他们静观其变,当所有人开始争抢产能时,他们只能被动回应。”   VLSI Research分析师Risto Puhakka也指出:“我们的研究显示,产能供给即将出现短缺,届时零组件价格就会上涨。”   Puhakka强调,这次不景气的确重创零组件供应商,在价格上涨之前,很多公司可能都不愿提高产能。Needham & Co.估计,2002年半导体资本支出仅有281亿美元,比较2001年的407亿美元衰退31%,距2000年高峰605亿美元只剩一半不到,但Needham预期2004年将回升至353亿美元。   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ic Marketing Associates总裁George Burns表示:“这是很熟悉的景象。半导体产业本来就不擅预测复苏的时机,但现在高阶制程产能确已紧俏,如果景气快速翻扬,可能会供不应求。”   事实上,市场已出现转机的讯号。半导体公司在公布第2季财报时大多证实单位出货增加。上周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SIA)指出0.15微米以下制程的产能利用率已升至95%,0.18微米也在85%以上,0.25微米升至80%以上。   SIA分析师Doug Andrey表示:“自高阶制程以降,产能利用率均已上升。等到景气如2000年一样达到高峰时,所有制程的产能利用率都会超过90%。”   产业分析师表示,DRAM、闪存和部份处理器因具有高波动性和大量生产的特性,相关制造商通常会率先提高产能达到满载。   Strategic Marketing总裁Burns指出:“我们预期DRAM、晶圆代工和处理器等晶圆厂将有扩充产能的动作。预定在今年推出新案或重新启动的DRAM计划包括三星的12厂、Hynix的B1厂、力晶的3厂和美光的维吉尼亚或犹他厂,全都是12寸晶圆厂。”   在晶圆代工方面,市场不景气时,包括摩托罗拉和国家半导体等大厂采取类似IC设计公司的策略,将多数产能委由晶圆代工厂处理以降低风险。   半导体制造商对晶圆代工厂依赖日深,使得最大代工厂台积电可能也有设备投资不足的问题。Needham分析师Cristina Osmena表示:“除了台积电及Inotera Memory(Infineon和南亚科合资公司)拥有充沛的资金来支应资本支出外,其他像力晶和茂德都缺乏扩充产能的资金,而需向资本市场求援。”   不过,晶圆代工厂高层反驳表示,他们的支出计划足以因应市场短期和未来的需求。Chartered Semiconductor全球销售服务副总Kevin Meyers表示:“我们的投资必须赶在客户的需求之前,想要维持竞争力和产品均价,就得投资12寸晶圆厂,否则就会沦于生产大宗商品芯片(commdity chip)”。(完)

    半导体 半导体 晶圆代工 微米 TE

  • 中国已成第三大半导体市场 年均增长超30%

    中新社天津八月九日电 (记者 孙志民)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此间说,在近两年世界半导体市场严重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年均增长超过百分之三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市场。   俞忠钰是在八日举行的摩托罗拉强芯(天津)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说这番话的。   据俞忠钰介绍,近几年来,中国IT产业迅速发展。去年中国IT制造业销售额达一万四千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超过七千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八点五。中国IT制造业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IT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世界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庞大的中国市场、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低廉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成本,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外商投资热潮,年均投资额超过二十亿美元。   俞忠钰说,天津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IT产业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现已成为中国手机、显示器、电子元器件、光通信产品、IC卡及机具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独特的区域环境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使天津具有发展半导体产业,特别是半导体设计业的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

    半导体 半导体市场 半导体产业 中国半导体 IC卡

  • 《美国RAMTRON准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据华胄科技RAMTRON中国服务中心报道,美国RAMTRON国际公司销售总裁Michael Holladaugh于八月四日专程到中国对市场进行考察,通过拜访客户以及听取中国服务中心的工作汇报,Michael Holladaugh先生表示,“铁电存储器”在中国市场应用令人鼓舞,有巨大的商机。RAMTRON国际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准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加快新品推出速度,让优秀的“铁电存储器”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铁电存储器步入大量应用时代                       计算机世界网消息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内存和手机中常用的闪存之外,又一种存储器--铁电存储器开始步入了大量应用时代。      铁电存储器又称为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与DRAM相似,其可以随时写入和读取存储在其内的数据。而与DRAM不同,其在掉电后可依然保存所存储的数据,即这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铁电存储器与我们常用的闪存同属一个家族,都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但是与闪存相比,将其集成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内后,铁电存储器的工作速度可为闪存的5倍。      然而铁电存储器由于制造它的物质在天然条件下就可带上正或负的电荷,因此从物质性质上而言,其很难小型化而被集成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之中。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半导体工艺的不断进步,美、欧、日的一些著名半导体公司纷纷推出集成有大容量铁电存储器的集成电路。      这种集成有大容量铁电存储器的集成电路的兴起,对于目前存储器行业由DRAM和闪存主导的格局造成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新兴存储器将成为不少信息设备和装置记忆数据的“大脑”,从而带来存储器行业的重大变化。      在这一变局中,有一个决定市场趋向的重要场合。这就是集成在单芯片系统中的存储器究竟谁是主角。DRAM等传统存储器,目前已大量应用于游戏机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之中。然而将DRAM集成在内的这种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了保存数据和写入数据要消耗不少电能。如果将其用于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之中,则会增加电池的负担,减少它们充电后的持续工作时间。      面对这一问题,铁电存储器则大有用武之地。目前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拉姆特隆公司正在开发64兆位的铁电存储器。东芝与德国英飞凌公司研制成了32兆位的铁电存储器。韩国三星公司也开发了32兆位的铁电存储器。美国辛门特立克公司和日本冲电气公司正开发16兆位的铁电存储器。日本松下公司则利用0.18微米线宽工艺,制成了集成有较大容量铁电存储器的集成电路。该集成电路的体积仅为相同性能产品的五分之一。      由于这种新产品的工作速度优于闪存,其特别适用于交通管理系统作为非接触的集成电路卡。利用这种集成电路卡,车辆可快速通过收费站,从而提高公路运输效率。使用这种新型集成电路可在噪杂的环境下进行快速的识别,甚至可将其用于电子货币。发挥其节电和工作速变快的优点,其可用于便携装置的控制用集成电络之中。因为目前已可批量的进行生产,可以说其已进入大量应用的时代。估计4年后将形成10余亿美元的市场规模,7年后将形成50亿美元的大市场。

    半导体 研发中心 铁电存储器 RAMTRON BSP

  • 中电控股”现身 350亿电子寡头清理杂货店

    8月1日,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内部人士透露,酝酿已久的“中电控股”已于当日挂牌,这意味着CEC成立以来最大的资本大戏正式启幕。“中电控股”的终极目标是将CEC旗下的优质产业注入后完成海外上市,这将是CEC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资本运作。   当日,记者向CEC经理办求证此事,得到证实。此后致电“中电控股”办公室,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成立的公司名为“中国电子产业工程公司”,为CEC全资子公司,也是“中电控股”的母体,待引入投资者并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即成为真正的“中电控股”。   与此同时,飞利浦与CEC合资公司,也是飞利浦手机全球唯一生产基地--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7月30日正在为其生产第1000万台飞利浦手机,并全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举行庆典。“今年对桑菲来说是关键的转型年,我们要从一家单纯的加工厂商转变为一家独立的通讯产品公司。”深圳桑菲总经理程宏勋说。   CEC人士说,为中电控股整合桑菲成为上市的一块重要业务,桑菲必须扭转其“加工厂”的形象。   该人士还透露,中电控股赴港上市的计划几个月前已获中央企业工委批准。   “注入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是引进外来资本的问题。”中电控股人士告诉记者。据该人士介绍,中电控股包装的主业以与IT相关的高科技产业主为,细分为三大块:一为集成电路产业,包括设计、生产、封装(涉及3-4家下属公司);二是软件产业(包括中软股份和中软国际);三是以手机为主的消费电子类产品。   据了解,“中电控股”有可能整体上市,也有可能分成几块分期上市,但目标所指一定是海外。   CEC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8月左右,CEC高层就提出在CEC集团下组建一个“中电股份”,将所有的优质IT资产注入该公司。2002年初,这一组建工作加速,原计划是在去年中完成组建工作,但因为涉及国有资产海外上市及各种没有理清的关系推迟到今年。   中电股份成立之后,会在适当时候引入若干国际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下属企业的改制和上市工作也在同步之中进行。上市计划可能会分批进行,纳入该计划的下属二级、三级公司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有较好的盈利能力或前景,主营业务有吸引力,CEC全资或控股。据了解,CEC盘子之大,属下公司近百家,但纳入该计划的公司并不多。按去年的计划,大概有华大芯片设计中心、中软国际、深圳工贸、中软股份、深圳桑菲等公司进人该视野,这些资产将整合成几大块分批上市。   记者向桑菲总经理程宏勋求证此事,未得正面答复,但他承认桑菲的转型是发展的必须,同时“也是大股东的意愿。”另据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说,近几个月,有关上市的相关会计、法律审计已在进行当中,桑菲目前的股权结构为CEC占40%,深桑达(000032.SZ)35%,飞利浦25%。由于深圳桑达实为CEC控股,因而等于CEC已控制深圳桑菲。考虑桑菲上市,CEC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正在与飞利浦商谈股权转让事宜,“飞利浦有可能全身而退”。目前深圳桑菲已经成为中电控股内首批上市的候选企业。   中电控股的内部人士透露,“中电控股”所及范围有可能还包括CEC旗下已经上市的公司:厦新电子(600057)、中软股份(600536),及香港创业板的中软国际(8216)。   “中电系”资本旋风升级   CEC多年来一直被主业不清的困局所迷惑,正如CEC员工所言,注册资本61.5亿元,资产总额超过350亿的CEC像一个“杂货店”,从金融投资、进出口、房地产到彩电、DVD、路由器、手机,再涉及系统集成、软件和芯片,CEC在IT资产的年收入上已占总收入的70%,却从来没有以集团公司的名义参加过中国电子百强排名,而以突出通信产业的兄弟公司中国普天却年年在榜上傲视群雄。   CEC旗下目前有6家上市公司:上海贝岭(600171)、深桑达、厦新电子、中软国际、及去年上市的中软股份和收购完成的三星石化(600764)。CEC当初之所以组建是为了接手原电子工业部对下属一大堆部属企业的管理职能,其顺应改革的需求大于企业整合的经济目的。长期以来,CEC一直存在集团产业整合严重不足的问题,仅以通讯产业而言,其手机企业就有四家之多:厦新电子、中电通信、深圳桑菲、武汉中原集团,子公司之间同业竞争问题非常严重。   CEC对此早有认知,从2001年开始,针对“中电控股”的上市计划,CEC开始启动清理相关资产计划:2001年6月从飞利浦手上收购一家GSM技术研发机构;2002年3月,CEC向民营企业侨兴出让所持中电通信40%股份,由控股转为参股;2002的9月,CEC受让飞利浦深圳桑达消费通信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加上深桑达持有10%的深圳桑菲股份,CEC实际上控股深圳桑菲,公司旋即更名为深圳桑菲。   CEC人士透露说,有一种可能是“中电控股”会在明年上半年将首先包装消费电子类的一块资产作为首批上市企业赴香港上市。   中电的手机“狂想曲”   对于深圳桑菲来说,飞利浦庞大的身影正在远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身形正在逐渐放大。   程宏勋告诉记者,今年深圳桑菲的产量目标为600万台,将有25%的份额为飞利浦之外的品牌,而“过去我们生产的几乎都是飞利浦的手机”。到2004年生产目标将是900万合,“争取达到50%以上是飞利浦品牌以外的产品’”,据他介绍,今年公司的产能已经过千万,年内除了生产飞利浦及桑菲自有品牌手机之外,还将为国内某几个厂家做贴牌生产。   实际上,单纯的贴牌加工已不可能带来良好的赢利,同时加工厂的形象也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讨好投资者。程说,去年开始,桑菲的股东对公司的盈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加工的利润只有2%,生产自有品牌利润可以在5%以上”。桑菲今年计划推出4-5款机型,主攻高端市场。程认为,作为老牌的加工企业,桑菲在7年为飞利浦作手机加工中熟悉了成本运作的规律,这为桑菲未来推出自有品牌手机平衡了风险,“我们还将会自己生产LCD显示板模块和内置摄像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他举例说,一块LCD显示板购买成本为10.5元,而如果自己生产成本只需3元。给小品牌能在未来的残酷竞争中立足提供了有力的法码。   “中电系”军团能有多大的戏份?   接CEC副总经理(现任中电控股总裁)佟保安去年末在CEC一次会议上提供的数据,2002年,中电系的手机厂商厦新、中电通信、深圳桑菲等总产量是1200万台,内外销的比例为6:4。2003年,“中电系”军团自有品牌的销售目标是1000万。目前的格局大致为:厦新计划为500万-600万台,中电通信300万-400万合,深圳桑菲不足100万台。以去年的业绩计,增长过100%。如果目标实现,“中电系”将占到今年国内手机需求的1/6。   “我们现在已经完全具备CDMA和PHS制式手机的生产能力”,程宏勋说,对桑菲来说,梦想似乎还要更为远大一些。但是庞大的销售成本是后来者桑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飞利浦将其生产及应用研发部门全部抛弃而唯独保留了营销体系,似乎也在联证着这样一个现实:手机行业的竞争正在向销售环节转移。而由此带来的资金压外难以估量,某种程度上说,资金是看谁能撑到最后的最大的筹码。

    半导体 电子 CE 飞利浦

  • Infineon以约1亿美元将UMCi股权售予台湾联电

    新郎科技讯 据路透财经美国当地时间8月7日凌晨(北京时间8月7日上午)报道 德国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Infineon)周三表示,将把其新加坡合资企业UMCi的股权出售给合资伙伴台湾联电。业内消息人士指出这项出售计划约值1亿美元。   英飞凌表示,在出售UMCi的30%股权后,将继续与联电保持合作。联电是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商。    英飞凌在声明中表示:“此举将使英飞凌和联电专注于双方之间更广泛的制造伙伴关系,使英飞凌在制造业务方面取得更大的弹性,包括可以利用联电的全部晶圆厂。”   英飞凌不愿对出售股权的价格发表评论,但业内消息人士表示大约价值1亿美元,足以收回英飞凌在这家合资企业中的初期投资。(完)

    半导体 英飞凌 联电 INFINEON BSP

  • 陈文琦娶了王雪红!威盛两老板喜结连理

    台湾媒体报道称,曾经被喻为“最有价值的单身汉”的威盛总经理陈文琦终于结婚了!而对象则是顶头上司、威盛电子董事长王雪红,两个人在多年合作无间、互相扶持下,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套句两人常说的话,这一切应该都是‘上帝的旨意’。   昨天傍晚公司下班时间后,威盛的员工网站上突然有一个公告,是陈文琦所发布,大意是董事长与他已在美国结婚,这要感谢神的祝福,也希望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他也同时求神祝福公司每一位同仁,在工作、家庭各方面,都能平安、幸福,更希望大家‘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段公告自然引起员工热烈、兴奋的讨论,也认为今天公司大概就会布满外界送来的祝福花篮。陈文琦会选择下班时再公告,大概也是怕影响员工的上班效率。事实上,后来所有的人见到目前人在公司的陈文琦,全部都赶着跟他说声‘恭喜’。员工乐得笑呵呵,可以预期,因为这个喜事给人的直觉就是公司前景可望更显光明。   ‘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两人得来不易的姻缘。同样戴着金属框眼镜,二人看起来有些夫妻脸。不过王雪红早在多年前就已结婚,先生是她在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念书时的同校校友区永禧。区永禧是是港裔学生,但长期定居美国,两人后来才回台入股姊姊、姊夫王雪红、简明仁共创的大众电脑。   有经济学硕士学位的王雪红在大众任职期间,是个优秀的业务行销大将,也认识了业界许多人,包括陈文琦以及目前威盛另一位灵魂人物资深研发副总林子牧,三人最后才决定共同买下一家叫Via的美国小芯片公司,并回台正式成立为威盛电子。其中,王雪红就扮演了资金提供者与伯乐的角色。   由于同甘共苦多年,几年前,外界即盛传王雪红、陈文琦两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闪电结婚,但从来没有得到证实。尤其大家认为王雪红已经结婚,因此最后这个谣言最后也不了了之。不过,根据威盛人士透露,其实王雪红已经离婚好一段时间,只是具体时间,没人敢过问。   在陈文琦部份,其婚姻状态也是许多人私下关心的焦点。数年前,国内PC晶片组厂商气势正盛时,三大公司中,有两家的总经理没结婚,一个是陈文琦,一个就是扬智科技总经理吴钦智,两人也都被喻为黄金单身汉。据说,友人曾为陈文琦安排相亲,但台大电机系、电机所毕业,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电脑科学硕士的陈文琦,喜欢的是有智慧的女性,连公司工读生都要找台大的学生,所以并不容易成就姻缘。

    半导体 大众 电子 电机 电脑

  • 信息产业部将重点扶持部分有研发能力的企业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冯晓芳)为增加电子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信息产业部将在下半年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   信息产业部新闻发言人王立健6日介绍,从整体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档次,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是下半年信息产业的着力点。在此过程中,要着力推动企业重组,把增加供给与引导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利用外资和内资、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扩大增量和盘活存量的结合。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其重要特征是高收益。然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我国制造业平均水平,近年还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信息产业部的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比重基本维持在5%,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足1/5。在技术引进之后,消化吸收的投入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重点扶持一批确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突破点。(完)

    半导体 电子信息产业

  • 8大专业今后抢手 电子信息人才供不应求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变化。从技 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这6大技术可形成9大高科技产业: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机械、软件、超导体、太阳能、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   从就业的角度看,目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势有这样一些特点:财经专业仍处“熊”市,就业依然不旺。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和社会需求的减少,外经贸专业火爆的景象已经时过境迁。师范生逐年看好。近年来,在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吃紧”的情况下,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外语、电子类前景乐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与年骤增。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半导体 电子信息 新能源 信息技术 新材料

  • 美国Ramtron公司准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华胄科技RAMTRON中国服务中心报道,美国RAMTRON国际公司销售总裁Michael Holladaugh于八月四日专程到中国对市场进行考察,通过拜访客户以及听取中国服务中心的工作汇报,Michael Holladaugh先生表示,“铁电存储器”在中国市场应用令人鼓舞,有巨大的商机。     RAMTRON国际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并且准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加快新品推出速度,让优秀的“铁电存储器”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半导体 研发中心 MICHAEL RAMTRON BSP

  • 飞利浦中国开展集权运动 一年收入67亿美元

    在有112年历史的飞利浦呆了31年,欧德维给人的印象优雅而睿智。他导演下的飞利浦亚太区调整,完全可看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最新轨迹:从当初的投资生产过渡到投资研发,同时将总部的营运管理和关键职能逐步转到中国。   欧德维的飞利浦高速增长计划,把宝押在了中国业务的增长上。   亚太区的业务目前对飞利浦全球业务的贡献率是22%,“在五年内我们将把这个数字改写为33%”,7月25日,欧德维在上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这是才担任飞利浦亚太区总裁两个月的欧德维(Jan Oosterveld)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欧德维已经通过一次倾向性清晰的业务投入和管理结构调整向所有员工传达了这个强烈信号。   飞利浦近期对整个亚太区的业务结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而中国,是这次大调整的中心。   工厂移师中国   “我们将把飞利浦照明中的UHP光源全球制造中心移到上海。”飞利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飞利浦的照明业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位,但GE等对手在这一传统产品领域的争夺已经使成本成为实际上的第一要素,将生产中心转移到中国,飞利浦毫无疑问将可以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在飞利浦集团内部,公司按产品线被分为5大业务部门:消费电子、家庭小电器,照明、医疗系统和半导体。但每一个领域在过去的2年都遭受了冲击,从2001年开始,飞利浦曾出现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这一局面直到今年第二季度才得以改变。而现在,飞利浦在全球正通过不同的投资力度对业务进行重新梳理。   飞利浦业务调整的原则是:投资将向赢利能力强的部门倾斜。欧德维说,小家电业务的利润目前正在逐步降低,照明业务目前虽然已经是排名全球第一位,但是这个市场的增长空间相当有限。而半导体业务目前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   也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飞利浦在中国加大了半导体业务的投资。2002第二季度,总投资额为10亿美元的飞利浦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正式完工。同样是在去年,作为飞利浦全球四大芯片生产基地之一的飞利浦半导体(广东)有限公司,在去年增资3亿美元扩建了一座新的工厂。   而对于利润比较低的家电部门,飞利浦则开始了自己的调整步伐,“彩电生产要转移到苏州去”,欧德维说。这样,通过加大本地化的力度,飞利浦就可以通过对关键零部件的大规模采购,实现规模运营,从而降低成本。   2003年1月,飞利浦宣布将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的生产线从匈牙利搬迁中国,以削减成本。   在显示器方面,飞利浦一直有很强的优势一一全球前十大PC制造商中有一半来用飞利浦的显示器,全球三分之一的彩屏手机采用的是飞利浦的移 动彩色显示系统。   而它的音响业务,经过几次产业转移之后,目前已经在深圳建立了一个全球供应中心——飞利浦音响产品的70%出自深圳,2002年,该工厂出口的产品高达15亿欧元。   欧德维的思路是,在飞利浦总部全球整合资源,集中生产基地以降低成本的调整中,让中国业务跃上一个台阶以此支撑亚太区飞速发展目标。   研发迁移中国:确定未来   在跨国公司当中,投入制造业并进行生产基地整合是前20年的主流。大规模的工厂转移只是飞利浦对中国投资的“第一阶段”,飞利浦中国区总裁张玥认为,飞利浦对中国的投资目前已经进入了研发力量转移的“第二阶段”。   在张玥看来,固定资产的搬迁中国和整合资源背后,主线是研发力量在中国的集中。   按照他的“投资三段论”的观点:第一阶段,也就是中国扩大内需,GDP高速增长的阶段,外资更注重硬件和技术的投资,资金是首位的;在第二阶段,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飞利浦更看重研发力量的转移,而这也是欧德维正在做的。   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扮演越有影响力的角色的时候,这就进入第三个阶段,飞利浦就要着手运营管理和关键功能的转移。   飞利浦认为自己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一个标志是:2000年,飞利浦在上海建立了它的东亚研究实验室,这是飞利浦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研发中心。该研究实验室目前有60名研发人员,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光存储、数字电视以及无线通信等方面。   飞利浦认为,这意味着他们把未来放在了中国。   此前飞利浦的几个研究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荷兰、美国等地。在飞利浦内部,分布在全球的6个研究实验室,拥有2500名员工,但是正是这些研究室创造了85000项专利和专用设计,“主要目的是对将来的产品做前瞻性的开发”,飞利浦东亚首席技术官范彦柏(Dr.Frans Van Empel)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飞利浦内部,研发机构分为三个层面,最高的是飞利浦研究实验室,在这个层面上,飞利浦在全球约有2500名研究人员;而第二个层面是公司及部门层面的数字系统实验室,最下一层是产品事业部层面的产品开发研究团队。在第二、三个层面上,飞利浦在中国建立了13个研究室和技术中心。   飞利浦的研究机构目前在中国已经提出了132项专利。在范彦柏看来,由于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最具成长性的就是上海的研究试验室”。   范彦柏分析说,目前电子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只有3%-4%,不进行研发投入,只是在市场上购买零部件进行组装虽然在短期内也可以挣钱,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大规模的价格战,并不能确保公司的长远发展。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不注重研发正是国内众多家电巨头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中国管理亚太   与生产和研发这些生产要素的转移相适应,飞利浦对亚太区各个业务块的管理职能也在向中国区总部倾斜。   1985年,飞利浦北京有限公司成立,这也直接拉开了飞利浦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投资的步伐,目前飞利浦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为25亿美元。而今年下半年,飞利浦还将投巨资在内地新建一家工厂。   飞利浦在中国市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飞利浦在中国营业额达到20亿美元,在此后的6年时间,它平均每年出口的增长幅度都达到了27%,2002年。飞利浦在中国实现营业额67亿美元,其中,出口超过了物亿美元。仅飞利浦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一家就实现了5.25亿美元的出口额。   在2001年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中,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显然成为了飞利浦全球的主要亮点之一,“在组织架构上,飞利浦将亚太区一些决策中心转移到中国”,欧德维告诉记者。在飞利浦业务群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半导体主流电视芯片业务,目前它的亚太区业务决策中心就在上海。   而在公司内部,飞利浦在亚太区也对自己的人事结构进行了整合。“按业务群把所有人事业务整合到了一个部门”,并对公司的采购进行了统一的管理。   2002年4月,飞利浦决定将亚太区总部由新加坡迁至香港,以节省成本并方便开拓中国内地市场。飞利浦的这次总部迁移并非因税务优惠及任何特殊原因。飞利浦认为,在亚洲设两个地区总部纯属浪费成本,而作为亚洲最大市场的中国,其未来业务将有理想增长,公司将亚太区的总部迁往香港是为了更接近内地市场。   在此之前,飞利浦香港总部只负责东北亚地区业务,从去年8月份开始,飞利浦一直在加强驻香港的亚太区业务。   而飞利浦把决策中心转移到中国是在1996年,那年飞利浦将自己的中国集团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了上海。   作为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飞利浦正在努力地实现各个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去年年中,公司总部提出了“迈向一个飞利浦”的策略。现在,飞利浦中国正着手落实这一战略。   当初,飞利浦在中国的发展不是采用通常的做法——即先在中国成立一个投资总部,由总部来推动各个部门的业务——而是一开始由各个产品部门各自在中国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发展,直到了1996年,当中国区总部搬到上海后,飞利浦总部才开始接手统筹。这种发展历史也决定了飞利浦中国总部的地位相对薄弱。   以前,各业务部门都有各自独立的人力资源,今年9、10月份这些职能将统一到飞利浦中国总部。此外,财务、法律等公共服务职能也将逐步归到总部,不过,飞利浦方面并未透露完成这些安排具体时间。飞利浦中国总部表示总部将负责与各个事业部共同制定飞利浦在中国的策略,同时加强各业务部门的协调,强调资源共享、强化品牌形象宣传。   虽然在法人架构上,飞利浦在中国的独资合资公司都属于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但它们在业务结构上,又与飞利浦全球相关的业务部门有相互统属的关系。而现在,在“迈向一个飞利浦”策略的推动下,飞利浦中国总部也在逐渐增强。而更多的决策中心从亚太区转移到中国,显然将进一步加强飞利浦中国总部的权力。   在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时,飞利浦将亚太区的生产、研发和管理集中中国并不是最早的,但飞利浦内部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飞利浦正为在中国投资进入第三阶段做准备,“中国可能会成为飞利浦在某项事业或某个区域运作的本部”。飞利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半导体 显示器 照明 AN 飞利浦

  • 美国新GPS抗干扰能力提高500倍

    据美国《每日防务》近期报道,美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项计划,预计增加数十亿美元,用于加速实施新一代“全球定位系统—3”(GPS—3)计划,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以及光谱宇航公司正在积极竞争该项合同。   GPS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目前美国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分布在互成120度角的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平面平均分布8颗卫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军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24颗GPS卫星己布设完成。GPS由三部分构成:地面控制部分、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GPS卫星提供P码(精码)和C/A码(粗码)两种定位服务。P码为军方服务,定位精度达到3米;C/A码对社会开放,定位精度为14米。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美国先后实施了SA和AS政策。SA政策在C/A码中人为引入了误差,使定位精度下降到100米;AS则对P码实行加密。由于GPS对社会开放,因此各类接收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传统的定位导航方式。   准备20年发射24颗GPS—3卫星   目前,美国使用的GPS系统为第一代,但由于卫星的信号功率较低,抗干扰能力较差,伊拉克战争中就发生了不少美军GPS制导的巡航导弹受到干扰偏离航向的事件,有的甚至落在土耳其境内。其实早在几年前,美国国防部就计划对当前使用的GPS卫星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发射新的高功率点波束军用M码,在战时军方有权对某地区的其他信号进行干扰。但目前美军方认为这些改进仍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因此这次推出了GPS—3计划。   据美军方介绍,GPS—3将改变旧的GPS体系结构,新研制的卫星分辨率比目前卫星高10倍,设计寿命为15—20年。GPS—3的抗干扰能力比现有GPS系统提高了100—500倍,并采用了最先进的加密技术。美军预计将用20年时间再发射24颗新型卫星,替代目前的24颗旧的GPS系统的卫星。另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宣布,它们为GPS—3研制出了新一代的G—STAR接收机,该机抗干扰能力强、可以设定自动反欺骗模式,对抗敌方的干扰活动,而且该接收机还可以安装在美军最先进的远程空对地巡航导弹上,引导导弹精确攻击目标。   争夺全球导航系统的制高点   世界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全球导航系统的建立。以俄罗斯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计划,并于1995年开始实施,计划发射24颗在轨卫星构成完整的全球定位系统。但由于经济原因,该项计划搁置了5年,直到2001年12月1日俄再次发射3颗Glonass卫星,拉开了Glonass卫星更新计划的序幕。同时,俄预计2005年开始设计名为Glonass—K的第三代Glonass卫星。另外,西欧国家的“伽利略”计划也是一项庞大的欧洲版“全球导航系统”,目前也正在加紧实施。   目前,“全球导航系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和许多民用领域。以美国为例,海湾战争时,GPS接收机已成为美国陆军连排长的标准装备。阿富汗战争时,美军后方的司令部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时刻掌握在前线执行任务的特种部队的位置,队员如果遇到危险,可立刻进行支援。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中,80%是GPS制导的。美空军副司令彼得·提茨称,对赢得战争胜利而言,GPS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可以说,GPS是现代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之一,为了抢夺这个制高点,美国才急切地发展更新一代的“GPS—3”。

    半导体 导航系统 抗干扰能力 GLONASS GPS抗干扰 GPS抗干扰

  • Infineon合资公司落户苏州 投10亿美元建厂

    德国芯片制造商Infineon(英飞凌)日前表示,将与中国合作伙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CSVC)建立一间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将从事芯片的组装和测试。   按照协议规定,Infineon将持有该合资公司72.5%的股份,CSVC持有剩余的27.5%股份。    两家公司将在5年时间内投资3.33亿美元到新的合资公司中,而最大的投资额度有望超过10亿美元。据媒体报道称,Infineon将以股权形式投资2.414亿美元,而CSVC将投资9.160万美元。   作为该合资公司的实体业务,双方将在位于上海以西80公里处的苏州工业园区建造一芯片工厂,建成以后最大产能有望达到每年10亿块晶片。   芯片厂的工作即进行晶片后端部件的装配,也就意味着工人需要在硅晶片上将做好的芯片取下来进行封装和测试,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雇佣的工人会超过1000名。   Infineon总裁兼首席执行长Ulrich Schumacher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指出,这一合作将继续扩大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他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内能够占到中国微电子产品市场的10%。   据了解,合资的芯片工厂将于今年10月份动工,并希望能在2004年年中建成,2005年年初的时候开始批量生产。   此外,Infineon公司在中国还有六家工厂,分别分布在无锡、西安、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曹增辉)

    半导体 晶片 MAC INFINEON BSP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