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2年11月12日 /美通社/ -- 近日,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以下简称"TUV莱茵") 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汪如顺、深圳公司执行董事姜宏、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汽车界共同参与,全产业链的联动配合,更需要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最初兴起的时候,中央曾经花了大量的真金白银支持。同时,各地方政府看好新能源以后的发展,计划扶持一些地方企业。不过,在产业尚不成熟的阶段,有不少项目一头热血的开工,但是却没有详尽的规划以及脚踏实地的落实,导致部分新能源造车项目有头无尾。
新能源一直在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它不断在体制机制中前行,是中国第一家组建了新能源股份制公司的企业,也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整车企业第一家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牌照的企业。新能源一直在行业内浸润,积攒了不少的经验,也深知用户痛点。在企业十三周年庆的喜庆之时,更是提出了“高保值换购”政策,将残值率过低的痛点扼杀在了摇篮当中,解决了消费者当下所面临的难题。
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从局限国内到现如今向世界迈出的步伐越来越快,国家提出的“双循环”更大一步加速了中国汽车全球化的发展,市场上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稳步上升。全球汽车发展的唯一方向就是新能源化,或者说是电动化,这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家和企业的共识。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则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在“双碳”目标下,倒逼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充分发挥区域清洁能源供应优势,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此,从新能源安全、能源高效利用、消费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四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的低碳发展,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汽车产业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让中国向汽车强国更进了一大步。在21世纪初,我国在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创造性地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在一起。从“十城千辆”工程算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走过十余年,成绩斐然。
新能源汽车成为推动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具有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联动发展的鲜明特征,将为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壮大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未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将进入活跃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汽车产品形态、产业链生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我省充分调动产业基础、研发创新及人才资源等突出优势,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新能源汽车不仅事关产业发展,也关乎环境保护——发展新能源汽车,可有效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这是因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可推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还因为,新能源汽车与千家万户的消费和出行相关。也正基于如此因素,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拍脑袋工程,而是中央深思熟虑的国家战略。而当前国务院密集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更是顺应了现实所需。
众所周知,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主要特征的“新四化”浪潮席卷整个行业。智能网联产业已进入黄金发展周期,也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突围”的关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将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那么中国汽车行业在“上半场”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
新能源车辆的发展前景是广大的。就以中国而言,改革开放至今,己近四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欠缺的,如燃油发动机等。做为燃油车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无法获得突破与掌握,只能是将命运交给别人来操作,同时也让车辆的使用无法做到环保、节能,国家、政府及老百姓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近三十年车市的发展,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西方国家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一市场的,在利益面前,它仍是以掠夺为核心思想的,用一茬茬牧草的收割行为,来满足其对利益的需求。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国际化经营、技术路线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多角度梳理和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现下的政策导向及潜在机遇,展望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精心培育下,整个产业链逐渐成熟,开始转向国际化经营。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跨国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形势,国际金融危机与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促进了全球交通能源战略转型。随着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耗能和低污染优势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为了减少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我国也紧跟时代步伐,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占据汽车市场。
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趋势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将传统汽车工业由机械化带向电气化、信息化的新时代。电动化目前被广泛定义为新能源汽车,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为主要代表,尤其是纯电技术发展最快。新能源汽车改变了传统汽车燃油发动机的消耗局面,用电力等环保能源进行驱动,不仅能够解决能源日益减少的问题,还能够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还为传统车企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是实现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历史上,第一次能源革命是从薪柴到煤炭的跨越,动力是蒸汽机,交通工具是火车。如今,全球正经历第三次能源革命,是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革命,动力是电池,能源载体是电和氢,交通工具是电动车。这其中,“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是必由之路。
在整体车市发展面临一定压力的背景下,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无疑为车市发展注入信心,已然成为今年国内汽车市场企稳回暖的主要力量。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456.7万辆,同比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跃升至23.5%,接近完成国务院提出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节奏会明显加快。市场的爆发会激发新一轮汽车技术创新浪潮,未来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竞争的核心因素。技术的进步使新能源汽车已基本具备与同级燃油车竞争的经济优势,真正迎来行业期待的拐点。
展望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突破的有力支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跨界协同的必然趋势,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是缓解消费者焦虑的关键所在,而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是融合创新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的上游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充电服务及后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甚至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正在重塑能源和交通格局,也成为支撑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引领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11月8日,沃尔沃发布声明称,其将剥离内燃机业务,集中资本开发高性能电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