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气国产化需求迫切,本土企业加速突围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为解决集成电路严重依赖进口的困境,国内连续建设了多条 8英寸、12英寸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以及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等。
然而,国内集成电路领域所需的关键原料,尤其是电子特种气体,90% 以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近期日本宣布对韩限制出口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后,7月20日,日经新闻报导,因担心迂回进口,日本开始强化对华出口限制。
由此可见,特种气体国产化的需求非常迫切,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特种气体进入国产化进程
国内特种气体于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国内电子行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并且随着医疗、食品、环保等行业的发展应用领域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等多方面差距明显,发展初期特种气体产品基本依赖进口。
随着技术的逐步突破,国内气体公司在电光源气体、激光气体、消毒气等领域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气体公司相比,大部分国内气体公司的供应产品仍较为单一,用气级别不高,尤其在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等高端领域,2017年空气化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大阳日酸株式会社、普莱克斯集团、林德集团等国外气体公司的市场占比超过80%。
目前,中船重工七一八所、南大光电、华特气体、黎明化工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国内气体公司已陆续实现 IC 用含氟气体材料、高纯二氧化碳、高纯六氟乙烷、光刻气等多个产品的进口替代。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目前全球各大工业气体企业均以合资或独资等方式在国内设立了子公司。国内专业气体生产企业则受制于设备、技术、资金、物流等多方面因素,发展存在较大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同外资企业比较,内资企业在生产特种气体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特种气体作为危险化学品,产品包装、运输有严格的规定,部分产品的进出口受相关国家管制,进口周期长、容器周转困难,给客户使用和售后服务带来很多不便,比如从美国进口特种气体,海运及通关手续需要近2个月的时间,包装容器的周转效率极低,运输成本非常高,甚至高于气体本身价格。相较之下,国内特种气体企业物流成本更低,供货更及时;
其次,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国内利用尾气回收方式制备的高纯气体产品平均价格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60%,采用国产高纯气体产品可大幅度降低下游行业的制造成本;
最后,尽管开发、研究起步晚,但是,目前部分特种气体产品的尾气回收提纯技术、容器处理技术、气体提纯技术、气体充装技术和检测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通行标准。
近日,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国内气体厂商和远气体招股书,从招股书中发现,和远气体正在寻求在特种气体方面的发展。和远气体认为,特种气体国产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给国内专业的气体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国内气体厂商纷纷向特气突围
显然,国内气体厂商中向高附加值的电子特气领域突围的并不止和远气体一家。
早在2017年,主营二氧化碳气体的凯美特气就着眼长远布局了电子特种气体,新建12套电子特种气体生产和辅助装置,利用回收分离后的高纯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混配生产电子级特种气体。
近日,主营空分设备的杭氧股份也开始进军半导体行业,与青岛芯恩签署合同,将分阶段向青岛芯恩集成电路项目提供高纯氮气、一般氮气、高纯氧气、高纯氩气、高纯氢气、高纯氦气、高压压缩干燥空气、压缩干燥空气、仪表空气等气体产品。
在日本对韩国实行出口管制后,有消息传出,三星电子在测试中国滨化集团的产品。对此,滨化股份也表示,公司正在办理首单电子级氢氟酸向韩国发货出口手续。
除此之外,IPO发行暂缓的侨源气体和尚在IPO排队的金宏气体、华特气体、和远气体等厂商都计划利用募集资金投资特种气体生产线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关键性材料,特种气体的产品质量对下游产业的正常生产影响巨大,例如对晶圆加工生产商而言,一条 8 寸晶圆生产线月产 5 万片,若生产用的气体产品发生质量问题,将导致整条生产线产品报废,造成巨额损失。
因此,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面板等精密化程度非常高的下游产业客户而言,对气体供应商的选择极为审慎、严格。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高端领域客户对气体供应商的选择均需经过审厂、产品认证 2 轮严格的审核认证,其中显示面板通常为 1-2 年,集成电路领域的审核认证周期长达 2-3 年;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气体供应稳定,客户在与气体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后不会轻易更换气体供应商,且双方会建立反馈机制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客户粘性不断强化。
对新进入者而言,除技术壁垒以外,长认证周期与强客户粘性也形成了较高的客户壁垒。
写在最后
随着新建的晶圆厂和显示面板厂逐步进入量产,国内特种气体的需求定然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和日韩争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再受制于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特种气体国产化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中船重工七一八所、南大光电、华特气体、凯美特气、杭氧股份、侨源气体等本土企业集体向高端突围,国内特种气体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