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中国5g授权三周年。三年来,中国5g发展坚持统筹规划、适度推进的原则,促进共建共享。5g基站规模和网络用户数量分别占世界的60%和70%以上。工业生态稳步增长,5g应用正在融入数千个行业。
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5g网络,共开通了161.5万个5g基站,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登录5g网络的用户已达4.5亿,占全球5g用户的70%以上。其中,中国移动开通了85万多个5g基站,基本实现了城区、县城和城镇的连续覆盖。预计到今年年底,5g基站将超过110万个。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来看看我国主要城市的城际铁路发展情况。
据我所知,我们现在实现公路智能规划,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RSU等等设备全都部署到路面上,成本大概是每公里500-1000万,1000公里就是5-10个亿。在无人驾驶运行初期,如果只有100辆、200辆无人车运行,均摊成本就会非常高。但如果既服务于无人驾驶,又服务于有人驾驶,任何一条1000公里的高速路,一天的通勤量是几万辆车,平摊下来,成本就低许多。
丹东作为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毗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拥有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通过水域直接联通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对外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对交通运输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丹东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600余万人,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因受限于东西狭长的特殊地貌,交通运输压力极大。
在智慧交通一块,毛国强同时站在了学术与产业的两边。一方面,他担任西电智慧交通研究院的院长,从学术科研攻关;另一方面,他创立了深圳市戴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无线定位技术、传感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提供智慧公路的整体解决方案。
交通的宗旨,第一是效率,人是要从A—B去,任何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A—B去所谓第一个讲究的是效率的问题,第二个是安全的问题,因为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就一定会有可能潜在的碰撞风险,涉及到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所以一定要安全第一。第三个实际上是一个节能减排的问题,因为是需要能量推动的,而能量是通过一种形态转化成另外一个形态的,转化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涉及到能量的效率问题,还有一些转化的排放问题,所以今天讲新能源特别的意义就在这里,需要更好的、更环保的、更节能的一个能源的来源,所以这是低碳。最后一个是便利和舒适以及扩展的车生活。
从2020年起,“双碳”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层面到街头巷陌,从专家学者到普通股民,关于它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人说它是机遇,也有人说它是一个大挑战,当然大部分人还处于吃瓜群众阶段,对这个词也仅仅限于耳熟。
“十三五”期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行业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快相关技术、模式与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
电网投资一直是稳增长的重要方式,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环节,既能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又为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提供保证。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纵深发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研发应用,医疗新基建正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春天”。在近日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的“共建共治共享人类健康医疗新基建”物联网医疗国际峰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医疗可以真正走向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新网络、新设施、新终端、新平台成为未来智慧医院的关键词。
随着民众对健康医疗的需求日益提高,加强区域协同、促进信息共享、推进智慧医疗成为现阶段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于应用软件的开发,目前,许多新兴技术也逐渐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如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持续助力我国医疗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纵深发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研发应用,医疗新基建正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春天”。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医疗可以真正走向数字化转型大趋势,新网络、新设施、新终端、新平台成为未来智慧医院的关键词。
众所周知,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客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影响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了解,北京延崇智慧高速综合利用摄像机、雷达、车辆特征识别单元、气象监测站等监测设备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交通运行状态、车辆状态、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以及四维仿真呈现;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控平台的高性能计算分析能力实现对交通事故、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现、跟踪、分析、处置全过程智能管控;并通过车载智能单元、路侧智能基站和公众服务平台、车道级高精度导航服务APP以及高精度定位系统,实现安全、效率等两类、十三项应用场景的落地,可以说为2022北京冬奥会车辆通行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