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号精选 > 瞻研究
[导读]8月5日,不少网友惊奇地发现,在各大地图软件上搜索中国台湾省,竟然能看到完整显示的导航地图,并且精度“精确到街道红绿灯”。

导读:

8月5日,不少网友惊奇地发现,在各大地图软件上搜索中国台湾省,竟然能看到完整显示的导航地图,并且精度“精确到街道红绿灯”。

随即,话题#地图可显示台湾省每个街道#冲上微博热搜榜第1,当天就引发超过13亿阅读、近8万次讨论。

一张地图而已,用得着吗?

用得着!

因为一张地图不只是你肉眼所看到的,简单线条、色块和文字的组合,而是背后信息技术、精确测绘、遥感卫星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的结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隐藏在云层之后的事物。

在需求的推动下,卫星产业正在高速积攒自己的势能;与此同时,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则,给这个市场设定了严格的时空边界,逼迫里面的所有人竭尽全力争夺生存空间。

目前,这个领域已经成了暗流涌动的火山口,随时都可能爆发。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前夕,俄军的动员和集结,被西方遥感卫星一览无余。美国政府至少提前2周,就向乌克兰政府发出了警告。

冲突过程中,谷歌地图更是公开了俄罗斯联邦所有战略和军事设施,其中,各种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指挥所等单位均被呈现出来,分辨率达到0.5米。

不仅如此,在众多军用、商业遥感卫星7*24小时的全天无休止“盯梢”下,这场冲突几乎被全场直播。

在基辅,在哈尔科夫,在卢甘斯克,在顿涅茨克,也许工事后面的一名士兵偶尔抬头看看天空,就能和千里之外电脑屏幕前的陌生网友对上眼。也许脸部表情还模糊不清,但是他的肢体动作,将清楚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但有识之士的关注焦点不在这里。在众人注视下,有几道敏锐的目光观察到了,这场冲突中展现的遥感卫星产业的革命性变化。

如今,“大国重器”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俄乌冲突成了美国商用遥感卫星公司大秀肌肉的舞台。

根据路透社、CNN和纽约时报等媒体的报道,冲突爆发前,Maxar公司率先发布的卫星图片显示了俄军在白罗斯的集结,预示了俄军将从白罗斯直扑基辅。

2月28日,基辅西北方向公路上长达64公里的俄军卡车车队,Maxar公司的高分辨率卫星持续跟踪,还制作成了精美的3D视频。

在后来的马里乌波尔,Maxar公司也使用高分辨率卫星持续拍摄了大量卫星影像,尤其是亚速钢铁厂的卫星图片,向人们展示了冲突对这座城市的巨大破坏。

另一家美国商业遥感卫星公司Planet Labs也十分活跃。

从乌克兰哈尔科夫的空军基地和白俄罗斯的Luninets空军基地,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到霍斯托梅利机场上被毁的安-225运输机,再到别尔江斯克港口被圆点U弹道导弹击沉的俄军登陆舰,他们的高清图像都是各国新闻媒体引用的重要来源。

这只是公开的,还有没公开的。

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负责商业卫星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戴维·高蒂尔近日对外公开承认,该局与掌管美军用侦察卫星的重要情报机构——国家侦察办公室一起,在冲突中大量采购了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提供的各种情报数据。

合作涉及到100多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使用了至少200颗商业遥感卫星的照片,而且这些商业遥感卫星公司还提供了大约20种不同的分析服务。

与冲突前相比,美国政府购买的乌克兰商业遥感卫星照片增加了1倍多,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的照片采购量增加了5倍以上,来自Maxar、BlackSky和Planet等公司的卫星图片能够直接流向美军欧洲司令部、北约军方和乌克兰政府。

总体来看,随着近些年来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进步,低成本制造、低成本部署在低地球轨道(LEO)运行的小型卫星已经成为商业航天公司的一个热门趋势。

由于与地球的距离近,这些小型商业遥感卫星在覆盖范围和重访时间上,和大型军用侦察卫星差距较大,但是其低廉的价格在大批量制造和部署方面优势明显,其发射和运营成本能够被商业公司负担得起。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太空轨道上飞翔的904颗遥感卫星中,商用卫星的数量为451颗,已经超过政用和军用卫星,占比达到46.88%。

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遥感卫星也是当前卫星产业发展最火热的环节。

从2016年至2020年,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由20亿美元增长至24.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4.8%。而整个卫星服务行业,在这个时间段内是衰退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3%。

预计到2025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将增加至43.6亿美元。

43.6亿美元,看起来不多,至少比起新能源汽车之类动辄万亿的产业小得多。但细算一下,要实现这个规模,遥感卫星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6%。

当世界正处于经济凋敝、百业萧条的环境中时,这个数字就很有吸引力了。





落后,追赶

在这个领域,美国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位置。

技术上看,Maxar的WorldView-3卫星的分辨率达到0.31米,已经接近美国军方最顶级间谍卫星——锁眼-12的0.1米分辨率水平,满足市场上商业遥感需求绰绰有余,还有余力承接军方订单。

还有分析认为,俄乌冲突或成为商业卫星行业的一个转折点,“民用”和“军用”的界线将不再泾渭分明,这意味着未来“商业”遥感卫星的应用场景有望得到极大扩充。

当然在业务上,商用领域还是商业卫星行业的老本行。

在农业环节监测作物长势、预测作物产量,为相关交易提前提供有分量的信息;在城市空间监测商场停车场的车流量,估算商场零售额;通过油库油箱体积评估某地区原油储量……

经济发展还有绘制地图,这类业务潜力巨大。

整体上,美国卫星产业也更成熟,集中体现在行业资本充裕,各方面运营成本较低,许多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卫星上。

例如前面的Maxar,拥有WorldView和QuickBird系列卫星;Planet拥有SkySat和PlanetScope小卫星星座,后者现有在轨卫星共170余颗,是全球最大的卫星星座;另外还有GeoEye公司的同名卫星系列。

一些新兴初创公司,也在规划发射自己的卫星。其中Albedo将在2024年开始发射第1颗卫星,并计划在2027年完成24颗卫星的星座,分辨率将达到0.1米。

相较而言,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或者说整个商用卫星产业,乃至于整个航天产业,还处于从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型的早期阶级。

长期以来,国家专项计划投资是卫星产业的发展方式,从火箭制造到发射场,从卫星组装到运营,各个环节几乎都由国企和国家机构把控。

截止去年,国内商用遥感卫星数量,占总数的27.4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民企有实力参与其中的更少。

核心的上游卫星研制、发射环节,仍然主要由中国空间、中国卫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官方单位把控。

而在中游,截至2021年4月,国内拥有遥感卫星数量前10的企业中,仅有欧比特1家民企。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企业没有自己生产及发射的卫星,主要通过购买卫星数据,向客户提供卫星数据产品和技术开发服务。

但是追赶的步伐也是迅捷的。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2025 年)》,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给卫星产业的商业化松了绑。

4年后发布的《国家民用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是商业遥感卫星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在规范民用遥感卫星数据使用的同时,也为其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标志着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仅仅又过了2年,伴随着“十四五”规划,这个行业大跨步迈入现代化发展阶段。

规划明确提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政策的支持引导,带来的是资本大量涌入。

根据欧洲咨询(Euroconsult)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社会资本在中国商业航天资金来源的占比不断提升,至2019年社会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例已经超过57%。

2020年更称得上“爆发”二字。

在疫情影响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不仅热度不减,融资金额更是增长61.21%,首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达到103.69亿元。其中,长光卫星1家就在年底完成了24.64亿元的Pre-IPO轮融资,刷新了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金额最高纪录。

到今天为止,这个领域火热依旧。航天驭星、千乘探索、微纳星空等卫星企业在去年均获得了过亿融资,欧比特更是在今年上半年拿到了4.72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

有意思的是,10年内,中国卫星产业可能将迎来加速爆发——倒不是因为内部因素,而是外部环境所迫。





窗口只剩不到10年

依照过往经验,在这种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产业,中国可以慢慢积蓄实力,在政策保护下,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体量稳步追赶,重演出现过很多次的“弯道超车”一幕。

但在卫星产业,这一套行不通,不仅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还可能永远不能翻身。

核心问题在于——轨道资源。

虽然宇宙空间无穷无尽,但是并非所有空间都能用来放置卫星,毕竟如果离地球太远了,无论是观测、导航还是通讯,其意义都小很多,甚至可能脱离地球引力,因此只有在一定高度内的空间才能放置卫星。

所以,地球周围空间对卫星的容量是有限的,轨道资源本质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先登先占”规则,谁先申报,谁就能优先使用这种资源。

规定还提出了严格的时间要求,申请者必须在2年内完成星座中10%卫星的部署,5年内完成星座中50%卫星的部署,7年内完成星座中100%卫星的部署,否则削减规模。

没有时间让你慢慢来。

其中,在距离地球200-20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既摆脱了地球大气和强大引力,又不会离地球太远,是最宝贵的空间资源,竞争也最为激烈。

然而,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指出,留给中国卫星产业追赶的时间和空间窗口都不多了。

白皮书称,近地轨道可容纳总共约6万颗卫星,仅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就已获得了12000颗卫星的发射许可,且目前已发送了约1800颗,而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是发射42000颗。

再加上OneWeb、Telesat和Amazon申报的近地轨道卫星项目,美国卫星企业将占去46100颗的指标,占据总容量的7成以上。

虽然近年来中国低轨卫星布局在快速追赶,但截至目前,各种星座计划规划的总卫星发射数量也只有1900颗。

白皮书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约57000颗低轨卫星,接近饱和。即便考虑到OneWeb等公司近年来航天计划进展不顺,火箭发射、卫星组网多次跳票,但留给中国的追赶窗口期,也没剩下太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卫星产业会迎来加速爆发——不爆发,可能就永远抢不过了。

这还不仅仅是商业卫星领域的事,目前业内公认,未来的6G网络将建立在天地互联的基础上。通过通信卫星发射信号,用户只要身在地球上,就一定能接收到,不会出现信号覆盖范围不足的情况,这便是6G网络最大的优势,也是5G达不到的水平。

在信息时代,通讯技术的重要性要摆在战略高度来讨论。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不加紧行动起来,不仅在商业卫星的产业上将步步落后,还可能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大局。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1]《俄乌冲突中的西方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中国测绘网[2]《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总设计师李劲东: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网易号“”太空与网络[3]《俄乌战争启示:西方商业遥感卫星能力已足以匹敌军用侦察卫星》,搜狐号“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4]《地球卫星轨道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低轨卫星竞争已打响播》,IT之家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被德国电信卫星 NB-IoT 早期采用者计划选中,成为其测试合作伙伴。是德科技将为该计划提供端到端窄带物联网(NB-IoT)非地面网络(NTN)测试平台,...

关键字: 物联网 卫星 NB-IoT

业内消息,近日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集团表示,该公司已经发射了 11 颗近地轨道卫星,这是该公司的第二次发射,旨在扩大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更准确导航的能力。吉利称这些卫星是从西南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关键字: 吉利 卫星 自动驾驶

利用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是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发展。那么,通信卫星是怎样工作的呢?

关键字: 通信卫星 卫星 广播卫星

12月29日消息,日前,千寻位置发布业内首款单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BG1101BD。

关键字: 北斗芯片 卫星 半导体

激光,是利用单色光进行受激辐射后产生的光,特点是方向性强、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强。

关键字: 激光通信 卫星 通信

卫星激光通信的关键技术,结合日本ARTEMEOCEIS星间激光通信试验和 GdOETS地激光通信试验,进行了具体说明,最后对我国发展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提出建议。

关键字: 卫星 激光通信 激光器

无论是在偏远地区还是在发展中的城市,卫星通信技术都能为我们提供稳定、高速、全球覆盖的通信服务,成为满足全球通信需求的核心技术。

关键字: 卫星 宽带 通信系统

最新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2月6日3时24分(今天凌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关键字: 卫星 互联网

业内消息,近日社交媒体平台出现了华为将发射 1 万枚 6G 移动低轨卫星的相关信息引发关注,本周华为官方账号发布声明称网传消息纯属造谣,造谣者毫无根据,无事生非,在多个平台、账号推送相同信息扩散,请勿信勿传,果断举报。

关键字: 卫星 华为

9月8日消息,中国电信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今日正式上线,华为Mate60 Pro+和Mate60 Pro的用户可以办理使用。

关键字: 中国电信 通信 卫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