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电池比造电池难:20万吨退役电池流入“黑市”的隐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其背后的退役电池处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业内人士指出,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已达约20万吨,并且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将持续攀升,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达到78万吨。然而,这些退役电池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为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带来了积极影响。然而,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寿命有限,一般在5至6年后便需退役。这些退役电池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含有镍、钴、锰等重金属,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因此,如何有效回收和处理这些退役电池,避免“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带来“爆发式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存在多重难题。首先,行业不规范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正规企业在回收和处理退役电池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规范操作和环保处理,而这些投入增加了其运营成本。相比之下,非正规企业和小作坊则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投入,因此能够以更高的价格抢购退役电池,形成不公平竞争。这种市场现象不仅使得正规企业回收困难,还加剧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其次,电池回收收集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电动车售卖后物权发生转移,难以对电池回收进行强制规定。同时,报废动力电池货源分散,国内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电池回收体系,废旧电池统一收集存在难度。此外,长途运输的高成本也给车企及回收企业回收废旧电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量退役电池未能进入正规回收渠道,而是流入了小作坊等非正规市场。
在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拆解是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动力电池的种类繁多,且含有不同的金属元素,制作工艺复杂,质量和性能也存在差异,因此拆解难度较大。不同电池的电芯固定方式不同,如三元电池的电芯是用“胶水”粘结在一起的,要想单个分解,需要用到溶胶剂,而溶胶剂的成本又颇高。此外,由于回收的动力电池品质不一,有的可能因长时间碰撞而容易起火,运输和拆解过程中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拆解动力电池需要一套成熟可靠的设备和技术,以确保安全和环保。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退役电池被流入非正规渠道,这些小作坊往往没有专业的拆解设备和处理技术,只是简单地进行破碎和提取,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动力电池拆解破碎、有价金属提取过程中,一些“小作坊”不对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进行处理,甚至任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由于技术不到位,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效率低,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然而,尽管有这些政策,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不明确,企业在实际经营中仍存在困扰。此外,消费者对电池回收的渠道信息不了解,主动上缴退役电池的动力不足,也导致了大量退役电池未能进入正规回收环节。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应建立由车企、电池企业、回收企业、物流企业等协同联动的回收矩阵,提高电池回收率。首先,需要完善标准规范秩序,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加强对动力电池非法拼装、简易拼装的打击规范,对动力电池回收的安全、环保问题明确高压线。同时,应建立电池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国家级的动力电池管控信息系统,确保电池的流向可控。
其次,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率。当前回收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动力电池梯级利用,二是再生利用。如电池容量在40%-80%时,可供其他行业二次使用;当电池容量在40%以下时拆解电池,回收原材料。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废旧电池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对非正规企业和小作坊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确保退役电池能够进入正规回收渠道。此外,还应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电池回收的认识和积极性,共同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拆电池比造电池难的问题不容忽视。面对20万吨退役电池大量流入“黑市”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监管和技术创新,完善回收体系和政策法规,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属性得到真正体现,为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