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关节,无框力矩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的国产化技术攻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中,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其核心关节部件——无框力矩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作为“动力心脏”与“传动神经”,成为制约国产机器人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当前,国内企业正通过材料创新、工艺突破与产业链协同,在这两大领域发起国产化攻坚战。
一、技术壁垒: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卡脖子”难题
人形机器人关节对电机与丝杠的性能要求近乎苛刻:无框力矩电机需在直径50mm的空间内输出5N·m扭矩,且具备±0.1°的位置精度;行星滚柱丝杠则需承受5000N的轴向载荷,同时实现0.01mm的定位精度。这些指标远超工业机器人标准,直接导致海外厂商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
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关节采用的无框力矩电机功率密度达8kW/kg,而国内同类产品仅5kW/kg;行星滚柱丝杠的导程精度要求达到G1级(≤5μm/300mm),而国内主流产品仍停留在G3级(≤15μm/300mm)。这种性能差距直接反映在成本上:海外供应商的行星滚柱丝杠单价超2万元,而国产产品因良率不足50%,成本居高不下。
二、无框力矩电机: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跃迁
国内企业通过三大技术路径实现突破:
磁路设计革新
鸣志电器独创的“分布式磁钢阵列”技术,将电机转矩波动从±8%降至±2%,使机器人关节运动更平滑。拓普集团研发的“Halbach阵列+轴向磁通”结构,在相同体积下将扭矩密度提升至7.2kW/kg,接近日本多摩川水平。
热管理优化
方正电机通过在定子铁芯中嵌入微通道冷却结构,使电机连续工作温度从120℃降至85℃,寿命延长3倍。这种设计尤其适用于人形机器人高动态工况,例如连续完成100次后空翻动作。
驱动控制算法
步科股份开发的“模型预测控制+自适应前馈补偿”算法,将电机响应时间缩短至2ms,较传统PID控制提升40%。在机器人抓取鸡蛋等精密操作中,该算法使力控精度达到0.1N。
三、行星滚柱丝杠:从“替代”到“超越”的工艺突破
行星滚柱丝杠的国产化面临三大技术挑战:材料、加工与装配。国内企业通过以下创新实现破局:
材料创新
三花智控研发的“高碳铬轴承钢+稀土改性”材料,使丝杠疲劳寿命从50万次提升至200万次。该材料在特斯拉50万套/年订单中验证,良率达90%,较海外供应商高15个百分点。
加工工艺升级
秦川机床子公司汉江机床突破“冷锻+磨削”复合工艺,将丝杠导程精度从G3级提升至G2级(≤10μm/300mm)。其开发的“六轴联动数控磨床”,使单件加工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5小时。
装配技术突破
贝斯特通过“预紧力自适应调节”技术,将丝杠传动效率从85%提升至92%。在机器人膝关节应用中,该技术使能量损耗降低30%,续航时间延长2小时。
四、产业链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国产化进程离不开产业链协同创新:
上游材料国产化
宝钢特钢研发的“真空感应熔炼+电渣重熔”工艺,使轴承钢纯净度达到ASTM E45-A级标准,满足行星滚柱丝杠对材料均匀性的严苛要求。
中游装备升级
华中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七轴联动数控系统”,实现丝杠螺纹的纳米级加工精度。该系统已应用于鼎智科技的行星滚柱丝杠产线,使产品合格率从40%提升至75%。
下游应用验证
智元机器人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搭载国产无框力矩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完成“连续行走10公里+连续抓取1000次”的极限测试,验证了国产部件的可靠性。
五、降本路径:从“奢侈品”到“消费品”的蜕变
技术突破直接推动成本下降:
规模效应
拓普集团宁波基地的行星滚柱丝杠产线,年产能达100万套,单套成本较海外低40%。其无框力矩电机通过模块化设计,使不同扭矩规格的产品共享70%零部件,开发周期缩短60%。
国产替代
在特斯拉Optimus的BOM成本中,无框力矩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占比从35%降至25%。国内供应商的介入,使这两大部件的采购价较海外低30%-50%。
设计优化
长盛轴承开发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表面织构化”技术,使丝杠摩擦系数从0.12降至0.08,减少润滑油使用量50%,维护成本降低20%。
六、未来展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当前,国内企业已实现三大里程碑:
性能达标
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组合方案,在某型人形机器人上实现“负载自重比”达5:1,超过Atlas机器人的3:1。
标准制定
南京工艺牵头制定的《人形机器人用行星滚柱丝杠技术规范》,填补国内空白,其导程精度分级标准被纳入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生态构建
以拓斯达为代表的机器人本体厂商,联合上下游30余家企业成立“人形机器人关节联盟”,推动从芯片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协同。
在2025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蓝图中,无框力矩电机与行星滚柱丝杠的国产化率将从当前的15%提升至50%。当特斯拉Optimus的“中国心”与“中国腿”完成适配,当国产机器人开始批量出口欧美,这场持续五年的技术攻坚战,终将改写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
这场攻坚战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中国制造业从“代工者”到“定义者”的角色转变。当无框力矩电机的电磁设计软件、行星滚柱丝杠的磨削工艺数据库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零部件的国产化,更是一个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