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工频段和射频段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磁辐射是由同向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递动量和能量,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场与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传播形成电磁辐射。 [1]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例如,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2]电磁“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电磁频谱中射频部分的一般定义,是指频率约由3千赫至300吉赫的辐射。有些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长期接触低于2毫高斯(约等于20μW/cm²)的电磁辐射是安全的。然而,任何形式的人工电磁辐射都会对人体细胞产生影响。为了预防电磁辐射污染并保障公众健康,国家环保、卫生等部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已相继颁布了包括《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在内的7部法规和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对电磁辐射进行了详细的分级规定:
一级标准,即安全标准,指的是电磁辐射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影响。具体而言,高频辐射应小于10μW/cm²,低频辐射则应小于10V/m。
二级标准,介于安全与危险之间,指的是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在此标准下,高频辐射的限制为小于40μW/cm²,而低频辐射的限制为小于25V/m。
在了解这些辐射标准时,我们还需要知道辐射值的换算关系。例如,100μw/cm²等于10毫高斯,也等于1μt。通常,我们使用的辐射仪测量的数值以“μT”为单位。因此,低于0.1μT的辐射值被视为绝对安全范围,而0.1μT至0.4μT之间的数值则属于二级标准范围,尽管它可能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
家中的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工频段和射频段。工频段辐射,源自电视、电脑、吹风机和冰箱等电器,其强度单位为μT;而射频段辐射,则主要来自手机和微波炉,其强度单位为μW/cm²。在后续的评测中,我们将针对这些不同频段的电器,进行详细的测试与数值换算。
那么,我们究竟身处何种程度的辐射环境中呢?其实,辐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家中的电器,如电视、电冰箱、空调、微波炉、吸尘器和电脑,还是办公设备,如手机、电脑、复印机、电子仪器和医疗设备,亦或是家庭装饰材料,如大理石、复合地板、墙壁纸和涂料,都可能产生或受到辐射的影响。此外,周边环境中的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塔和核辐射源,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太阳黑子等活动,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辐射。
辐射,这一无形的存在,时刻围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家中的电器到办公设备,再到家庭装饰材料,甚至周边的自然环境,都可能成为辐射的来源。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避免辐射,但了解其特性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保障自身健康的关键。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生活中的“隐形杀手”,以科学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它带来的挑战。
电磁辐射的强度主要通过以下物理量衡量:1核心强度指标
功率密度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或发射的电磁能量,单位为瓦/平方米(W/m2W/m2),高频环境常用毫瓦/平方厘米(mW/cm2mW/cm2)。例如,微波炉门缝处的辐射可达17.32μW/cm²(约0.1732mW/cm²)。
电场与磁场强度
电场强度(V/m):距离带电体越近数值越高,如高压线附近工频电场强度单位为kV/m。
磁场强度(A/m)与磁感应强度(μT/mG):描述磁场能量,1特斯拉=10,000高斯(1T=10⁴Gs)。家电辐射常用微特斯拉(μT)或毫高斯(mG)表示。
比吸收率(SAR)
衡量生物体单位质量吸收的辐射功率,单位为瓦/千克(W/kgW/kg),多用于手机等设备的安全评估。
常见电器的辐射强度示例
微波炉:门缝处辐射峰值可达22μW/cm²(射频段),磁感应强度在加热状态下超过300mG(工频段)。
电吹风:高档位手柄附近磁感应强度达10μT,功率密度约10.95μT(高频段)。
手机:拨打时磁感应强度超过100mG,射频辐射功率密度低于国家安全限值。
CRT显示器:显示屏前紧贴时磁感应强度达1.00μT,0.2米处衰减至0.18μT。
安全标准与防护
工频电磁波(如家电):安全值低于0.4μT,警戒值为0.3-0.4μT。
射频电磁波(如基站):10μW/cm²以上可能对人体有害。
国家标准:我国《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规定不同频段设备的豁免条件,例如WLAN无线路由器在特定功率内可免于管理。
关键结论:电磁辐射强度需结合场景和频率选择对应指标评估,日常家电辐射大多在安全范围内,但高功率设备(如微波炉、电吹风)需保持使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