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硅碳负极产业化 “变天” 下一代电池赛道的崛起?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下,电池技术作为众多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其中,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备受瞩目,其发展态势似乎预示着下一代电池赛道即将迎来崛起的曙光。
2025 年,堪称新型硅碳负极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头部电池企业纷纷启动新型硅碳材料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大规模测试与验证,一场围绕新型硅碳负极的产业变革悄然拉开帷幕。在消费电子领域,这一变革的信号尤为强烈。3C 市场率先掀起新型硅碳负极的应用热潮,众多高端手机品牌为突破续航瓶颈,纷纷将其纳入供应链。随着折叠屏、5G、高刷新率等功能的普及,手机电量消耗急剧增加,传统石墨负极的性能已难以满足需求。新型硅碳负极凭借远超石墨的比容量,为解决续航焦虑提供了关键方案。数据显示,2025 年初中国市场新型硅碳月出货量(按硅粉计)已突破 10 吨,彰显出消费电子行业对其迫切需求。
电动工具领域同样在加速向新型硅碳负极切换。相较于传统硅碳与硅氧材料,新型硅碳负极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正在重构小型动力电源的性能标准。而在动力领域,变革的步伐更为迅猛。随着 46 系大圆柱电池进入规模化应用拐点,对负极材料的适配性提出了严苛要求。大圆柱电池追求极致能量密度与结构稳定性,传统球磨法硅碳负极因膨胀控制不足,难以通过循环寿命测试。与此同时,海外高端市场对 “高镍 + 硅碳” 方形电池需求激增,国际车企对续航超 1000 公里电动车型的规划,正倒逼供应链加速新型硅碳的验证与导入。
新型硅碳负极产业化的东风,源于供给端技术迭代与成本下探的双重突破。在材料制备层面,多孔碳路线革新意义重大。早期生物质基多孔碳因原料来源分散、批次一致性差,限制了性能稳定性。如今行业主流转向树脂基制备工艺,通过可控合成技术,提升了多孔碳的孔径均匀性与导电网络稳定性,使硅颗粒的分散性与界面结合力实现质的飞跃。量产工艺进步也释放出巨大潜力,在小圆柱型电池中,新型硅碳复配比例已超 20%,推动硅基复合材料比容量首次突破 600mAh/g,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20%-30%,打破了高容量与长寿命不可兼得的行业悖论。
成本端的下行也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核心原料硅烷气体价格从 2024 年初的超 30 万元 / 吨,降至 2025 年初的不足 10 万元 / 吨,降幅达 66%;生物质多孔碳价格普遍低于 15 万元 / 吨,以生物质多孔硅技术路线测算,单吨原料成本降幅超 13 万元,降幅超 20%。高工产研预测,随着工艺优化与产能爬坡,新型硅碳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仅略高于传统硅碳与一代硅氧,2030 年市场占比有望超 75%,成为市场主流。
在这场激烈的技术突围战中,杉杉科技展现出行业领跑者的姿态。针对硅材料充放电时体积膨胀 300% 的核心难题,其独创气相纳米化技术,将硅颗粒尺寸控制在纳米级,搭配流态化碳包覆工艺,在硅表面构建出兼具导电性与缓冲作用的三维网络 “纳米级铠甲”。这一技术不仅抑制了结构崩塌,还打通了锂离子传输的 “高速通道”,使产品在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之间实现完美平衡。据悉,杉杉科技自主开发的长循环硅碳产品具备高容量、高首效和长循环特性,与超充石墨搭配混合使用可达 2000 圈。其技术落地成果在市场验证中成绩斐然,高容量、高首效硅碳负极已批量供货头部锂电企业,产品在循环性能与能量密度平衡上表现突出,成功导入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并在消费电子企业评测中领先。此外,杉杉科技还开发出高性能耐压型硅碳,通过原材料优化,实现高性价比、高能量密度双重优势,进一步推动硅碳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两款产品已于 2025 年初试产。
产能布局上,杉杉科技同样先人一步。当行业还在探索量产路径时,其宁波 4 万吨一体化硅基负极基地一期已投产,成为行业内最先落地的硅碳负极有效产能之一。通过原材料自主改性与工艺闭环控制,杉杉科技正加速实现 “高性能 + 低成本” 的双重目标,构筑起 “技术 + 产能” 的双重护城河。
硅基负极的终极战场,指向即将爆发的固态电池时代。作为下一代电池核心材料,硅碳负极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相容性优势显著,可有效减少副反应,提升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拼图。GGII 预测,2025 年全球固态电池装机量将突破 15GWh,2030 年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而杉杉科技的布局恰好踩中这一战略节点。截至 2024 年底,杉杉科技已手握 334 项授权专利,其中硅基材料相关专利超百件,近半已授权,另有 10 项 PCT 国际专利布局美欧日韩,构建起全球知识产权壁垒。2025 年初新增的六项发明专利中,两项直指硅碳负极核心技术,进一步巩固专利护城河。更值得关注的是,杉杉科技自主搭建的固态电池负极材料评测体系,正加速新型材料的研发迭代,确保产品迭代速度领先行业,提前锁定下一代竞争制高点。
从消费电子到动力电池,从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新型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变革不仅是材料技术的升级,更是产业话语权的重构。以杉杉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凭借多年技术积淀,在技术突破、量产能力、专利布局上建立起多维优势。然而,这一变革才刚刚起步,在产能扩张过程中维持技术领先、在成本竞争中守住性能优势,将是企业面临的持续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下一代电池负极的制高点上,中国企业已占据有利地形,新型硅碳负极产业化正引领着电池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下一代电池赛道的崛起注入强大动力,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