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的百年征程:从无线电波到人工智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汽车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汽车芯片从最初简单的电子元件,逐步发展成为如今驱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变革的核心力量。其发展历程,交织着无线电波技术的奠基、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直至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每一步都深刻改变着汽车产业的面貌。
汽车芯片的故事始于 20 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兴起。那时,汽车上开始出现简单的电子装置,如车载收音机,它利用无线电波接收信号,为驾驶者带来了新的娱乐体验。虽然此时的电子装置与现代汽车芯片相去甚远,但却开启了汽车电子化的先河。1910 年,美国发明家李・德富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管,这一关键电子元件为后续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极管能够放大电信号,使得汽车上的点火系统等电子设备得以改进,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汽车芯片迎来了重要变革。汽车产业面临着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燃油经济性要求,传统机械控制难以满足这些需求,电子控制技术应运而生。化油器被汽油喷射系统取代,古老的分电器点火装置升级为电子点火系统。汽车开始配备电子控制单元(ECU),这些早期的汽车芯片负责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时间等进行精确控制,显著提升了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尾气排放。与此同时,电子系统开始对刹车、安全气囊、变速箱等功能进行分布式控制。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出现,利用传感器监测车轮转速,通过芯片控制刹车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制动安全性。这一时期,汽车芯片以微控制器(MCU)为主,它们如同汽车的 “小管家”,各自负责汽车某个特定系统的控制任务。
进入 21 世纪,全球汽车产业迎来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汽车芯片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电动化趋势下,汽车的动力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传统燃油发动机转变为电池和电机驱动系统。这一转变使得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散、独立、嵌入式的电子控制装置向 “域集中式” 和 “中央集中式” 转变。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及整车的 “智能大脑”,其自身能力与应用方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分散式芯片逐渐走向域控芯片,硬件标准化、软件分层化的 “软件定义汽车” 理念兴起,软件架构对汽车性能的影响愈发重要。
智能化浪潮更是为汽车芯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实现智能驾驶,汽车增加了诸多新系统,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每一次信息的感知与融合,都需要芯片进行大量的处理与集成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更是极大地抬高了芯片的性能指标。传统电子控制装置依靠人为输入的 Map 图控制某一方面性能,而如今的 “端到端大模型” 等人工智能应用,对芯片的算法、存储、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英伟达推出的专为智能驾驶设计的芯片,具备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人工智能运算能力,能够实时处理海量的传感器数据,实现复杂的自动驾驶决策。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芯片领域的创新持续加速。在智能座舱方面,芯片不仅要支持高清显示、多屏互动等功能,还要运行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实现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等智能化交互。例如,高通的骁龙汽车座舱平台,凭借其在通信和芯片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为智能座舱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支持,打造出沉浸式的座舱体验。国产芯片企业也在迅速崛起,如芯驰科技的 X9 系列座舱芯片,全面覆盖各类座舱处理器需求,在国内 10 万元以上车型中的装机量位居本土第一。
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芯片的算力和安全性。特斯拉自研的 FSD 芯片,专为其自动驾驶系统设计,通过持续的算法优化和芯片性能提升,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国内车企也纷纷布局,比亚迪在 IGBT 芯片、车规级 MCU 芯片等领域取得突破,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向其他车企供货;吉利旗下芯擎科技研发的 “龙鹰一号” 智能座舱芯片和 “星辰一号” 自动驾驶芯片,打破了国外芯片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局面;长城汽车联合开发的基于开源 RISC - V 内核设计的车规级 MCU 芯片 —— 紫荆 M100,为国产芯片自研开辟了新路径。
回顾汽车芯片的百年征程,从最初简单的无线电波应用,到如今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汽车芯片设计与应用,我们见证了技术的巨大变革。未来,随着 5G、物联网等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汽车芯片将在提升汽车性能、安全性、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持续推动汽车产业迈向新的高度,塑造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