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预言:机器人数年内将超越优秀人类外科医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科技界巨头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 X(前身为推特)上分享了一则引人深思的观点,他引用了投资人兼主持人马里奥・瑙法尔的音频节目《圆桌论坛》中的讨论内容。马斯克预言,未来几年内,机器人将超越优秀的人类外科医生,并且在五年后,它们的能力将凌驾于最顶尖的外科医生之上。
在提及这一预测时,马斯克还特别提到了自己创立的脑科学企业 Neuralink。他解释说,在 Neuralink 的脑机接口技术中,使用机器人插入电极是必需的,因为人类操作无法达到所需的精确度和速度。瑙法尔此前也曾发布过相关言论,他提到手术机器人在 137 次实际手术测试中,展现出了超越医生预期的效果。这一说法在医疗科技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事实上,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美敦力公司的 Hugo 机器人手术系统,根据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的最新研究,该系统在 137 例泌尿外科手术中取得了 98.5% 的成功率,这一数据令人瞩目。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也被视为可能进入医疗领域的潜力股。特斯拉计划从今年年底开始大规模生产这款机器人,初步目标产量约为 5000 台。
手术机器人自 20 世纪末首次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在多个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开数据显示,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的装机量已接近 1 万台,服务病患超过 1600 万例。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杨健表示,手术机器人是临床治疗的有效辅助工具,是手术台上的 “辅助驾驶系统”,能辅助医生开展精准、复杂的手术操作。手术机器人一般分为操作型和定位型两类,例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属于操作型手术机器人。定位型手术机器人目前应用较多的,如骨科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机器人等。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广泛,覆盖了包括普通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和骨科等几乎全部外科领域。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研究表明,现代手术机器人能够实时分析手术过程中的数据,帮助外科医生做出更精准的决策。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机器人能够识别解剖结构并提供实时反馈,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成功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副主任、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范宇指出,得益于机器人的多维度机械手,以及 3D 放大立体视野,现代机器人手术克服了外科医生 “眼花”“手抖” 的生理瓶颈,尤其对狭小空间内的精细操作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这种高精度的操作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患者痛苦、缩短恢复时间,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未来全球及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快速增长,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709.5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6.9%。
此外,远程手术的兴起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手术。借助 5G 等高速网络,外科医生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控制机器人进行复杂操作,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患者的治疗。“借助高速网络实现手术机器人的远程操作是目前手术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解决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有效手段。” 范宇说。
然而,马斯克的这一预测并未得到医疗界的普遍认同。许多医疗专家反驳说,尽管机器人的技术日益精湛,但它们仍然无法替代医生的临床判断和经验。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人类医生和机器人更可能形成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行业相关人士指出,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负责手术的技术层面,如精准操作和高效率,而医生则可以凭借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临床经验,在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未来的医疗模式更可能是人类医生和机器人协同工作的场景。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前景无疑十分广阔,但距离超越人类最顶尖外科医生这一目标,仍面临技术、伦理等多方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