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加激光雷达:成本增加还是算力降低?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激光雷达(LiDAR)宛如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使其成为追求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自动驾驶方案的首选。然而,这颗新星并非毫无争议,“价格昂贵、结构复杂、算法难度高” 等标签,也让一些以成本为导向的行业参与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于是,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加入激光雷达,究竟是增加了成本,还是降低了算力需求?
从传统观点来看,引入激光雷达似乎确实会提升系统成本和技术难度。对于资源有限的初创企业,或是致力于量产经济型自动驾驶方案的企业而言,激光雷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采购成本,在过去,激光雷达堪称 “贵族传感器”,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车企望而却步。即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所下降,但相较于摄像头等传统传感器,仍然处于高位。例如,早期机械式激光雷达每台售价可达数万元人民币,即便如今固态 LiDAR 成本降低,但其价格要做到与摄像头同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采购成本,点云处理模块的开发投入也不容小觑。激光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脉冲,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需要专门的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开发能够高效处理点云数据的模块,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且,多传感器对齐测试流程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伴随的测试验证周期延长,都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特别是在低速 L2 + 辅助驾驶场景下,摄像头加毫米波雷达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功能需求,此时引入激光雷达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可能难以覆盖其成本增加。
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 “边缘智能” 技术的进展,会发现激光雷达又展现出了另外一面 —— 它可能带来系统性成本降低的潜力。过去,激光雷达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 “数据源”,其输出的原始点云需要上传至中央处理器进行全部计算,这无疑给中央处理器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如今,许多厂商已经将点云预处理、语义分割、障碍物识别、动态物体跟踪等初级任务集成在激光雷达内部。更有一些先进的激光雷达产品,内置了 ASIC 或 FPGA 芯片,可在传感器内部完成 ROI 区域提取、点云下采样、分割聚类、雷达目标框生成等步骤,再通过标准接口(如 Ethernet 或 CAN FD)输出目标列表,而非点云原始数据。
从系统架构角度深入剖析,这种模式实际上实现了 “传感器 + 边缘智能” 的功能下沉。在这种架构下,系统处理链条得以缩短,算法响应变得更快,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对中央计算平台的算力依赖,尤其适用于对响应时间要求高、硬件资源受限的场景。特别是在车规级域控制器功耗限制日益严格的当下,这种通过传感器端减负的方法,已然成为工程优化的重要路径。例如,在一些搭载具备边缘计算能力激光雷达的车辆中,中央计算单元的算力需求降低了 30% - 50%,有效减少了对高性能、高成本计算芯片的依赖。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维度考量,激光雷达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初期采购成本,还涉及算法开发成本、测试验证成本、OTA 升级复杂度、数据标注与训练成本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方案,往往需要海量的样本来训练基于视觉和信号特征的深度网络。特别是在人类驾驶员行为多变、交通场景复杂多样的城市环境中,要获取足够稳定的感知精度并有效控制误报率,极具挑战性。而激光雷达提供的高保真点云数据,为数据标注和算法泛化提供了更具可控性的基础。使用激光雷达数据进行训练,能够缩短训练周期达 20% - 30%,提高模型稳定性,同时降低因误识别带来的安全测试成本。
与此同时,随着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向固态、MEMS、Flash 等方向不断演进,其硬件体积、功耗与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点云处理算法也朝着轻量化、模型压缩方向发展,例如通过量化、剪枝、知识蒸馏等手段优化网络结构,使得车端无需部署高能耗的 GPU 即可运行高精度模型。这种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又推动了激光雷达在量产车上的普及和成本下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中,激光雷达的单颗成本从数万元降至现在的 2000 元到 3000 元,成本的下降为其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因此,对于 “激光雷达究竟是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还是降低了算力需求与技术难度” 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答案。两种观点在不同的技术栈设计和产品定位下都有可能成立。若系统架构设计不合理,传感器部署不当,算法划分不清晰,激光雷达确实可能带来冗余的数据负担和高昂的系统成本;但如果在系统设计早期就进行全面的软硬件协同规划,选用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激光雷达产品,并合理规划数据路径与融合层次,激光雷达则有可能成为系统简化的 “减负器” 和感知能力的 “放大器”。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角色,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其一,传感器自身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边缘智能能力;其二,系统整体架构能否合理划分软硬件职责;其三,产品目标场景对感知精度与成本控制的侧重权衡。只有综合考量这三个因素,企业才能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做出最适合自身的技术战略与商业模式选择,让激光雷达这颗新星在自动驾驶的天空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