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电源部分电感与 MOS 管区域禁止走线的深层原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 PCB(印制电路板)设计中,电源部分的布局布线一直是工程师关注的核心环节,其中电感和 MOS 管所在区域的走线限制更是行业内的重要规范。这一设计准则并非凭空制定,而是基于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散热性能等多方面的工程实践总结。深入理解这一规则背后的原理,对提升电源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关键意义。
电感作为电源电路中的储能元件,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当电流通过电感线圈时,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磁场,这种磁场的强度与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在高频开关电源中,电感的工作频率通常在几十千赫兹到数兆赫兹之间,高频交变磁场会对周围的导线产生强烈的电磁耦合。若在电感附近布设信号线或其他电源线,导线上会感应出干扰电压,这种干扰可能导致信号失真、数据错误,甚至引发电路误动作。例如,在数字电路中,微弱的感应电压可能改变逻辑电平,造成芯片误触发;在精密模拟电路中,干扰信号会叠加到有用信号上,降低测量精度。
从电磁场分布的角度来看,电感线圈产生的磁场呈现空间衰减特性,距离线圈越近,磁场强度越高。实验数据表明,在电感直径 3 倍范围内,磁场强度会随距离增加呈现平方级衰减,而超出这一范围后衰减速度放缓。因此,将电感周围一定区域设为禁布区,能有效避免导线进入强磁场区域,从空间上切断电磁耦合路径。对于功率较大的电感,其磁场影响范围更广,禁布区的半径需相应扩大,通常建议不小于电感高度的 2 倍。
MOS 管(金属 - 氧化物 - 半导体场效应管)作为开关电源的核心器件,在导通与关断的切换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这种快速的开关动作(纳秒级切换时间)会在 MOS 管的源极、漏极和栅极之间形成高频振荡,这些高频信号通过 PCB 的铜箔和接地平面产生电磁辐射。同时,MOS 管的导通电阻较小,工作时会通过较大的电流,导致其两端产生一定的电压降,在附近形成寄生的电压梯度。
当导线靠近 MOS 管时,一方面会受到其高频辐射的干扰,导致信号中混入噪声;另一方面,导线可能会拾取到寄生电压梯度产生的干扰信号,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信号线,如模拟量输入线、控制信号线等,这种干扰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会导致整个电路系统的性能下降,甚至出现故障。
此外,电感和 MOS 管在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电感中的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焦耳热,而 MOS 管在开关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功耗,转化为热量散发出来。如果在它们周围布设过多的导线,会影响热量的散发,导致元件温度升高。过高的温度会影响电感和 MOS 管的性能参数,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可能导致元件损坏。
同时,导线本身也会有一定的电阻和电感,在高频情况下,导线的寄生电感和电容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导线靠近电感和 MOS 管时,这些寄生参数可能会与电感和 MOS 管的参数相互作用,形成谐振电路,产生不必要的谐振现象,影响电路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 PCB 电源部分的正常工作,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电感和 MOS 管所在的区域禁止走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设计准则能够有效减少电磁干扰、避免寄生参数的影响、有利于热量的散发,从而确保整个电路系统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