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激变换器的传导干扰主要源在哪几个方面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磁干扰主要是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传导干扰是在输入和输出线上流过的干扰噪声,来源于差模电流噪声和共模电流噪声;辐射干扰是通过空间辐射的干扰噪声,来源于电场发射和磁场发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开关电源产生电磁干扰的原因较多,其中以功率开关器件和变压器为主要噪声源。开关器件高频的开通和关断,导致电流和电压的快速变化,电感及寄生电感的快速电流变化产生磁场,从而产生较高的电压尖峰 uL=L×diL/dt;电容及寄生电容的快速电压变化产生电场,从而产生较高的电流尖峰 iC=C×duC/dt,而其内部引线的杂散电感和寄生电容则是噪声耦合的通道,但是由于这些参数是器件固有的特性,所以电子设计和应用工程师无法对它们进行优化,只能根据器件手册选择匹配的器件。前面已经分析了开关管 MOSFET 包含寄生器件的等效分析原理图,超结 MOSFET 与平面 MOSFET 的结构和参数区别,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设计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和优化。
变压器作为另外一个主要噪声源,而初级次级的漏感、初级的层间电容、次级的层间电容、初级和次级之间的耦合电容则是噪声的通道。寄生电容的变压器模型,其中 Ca 为最外层绕组到磁芯的电容,Ct 为辅助绕组到次级绕组的电容,Cs 为初级绕组到次级绕组的电容,Cp 为初级绕组的层间电容,Cm 为最内层初级绕组到磁芯的电容;除此之外,变压器还有磁芯到大地的电容 Cme,输出线到大地的电容 Coe,初级或次级的层间电容可以通过减小绕组的层数来降低,增大变压器骨架窗口的宽度可以减小绕组的层数。
绕组的分离绕制,如初级绕组采用三明治绕法,可以减小初级的漏感,但由于增大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接触面积,因而增大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耦合电容。采用铜皮屏蔽(需连接到初级或次级的静点)可以减小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间的耦合电容,但由于屏蔽层绕在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使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耦合系数降低,从而又增加了漏感。
反激式转换器产生电磁干扰的主要原因是开关器件(如MOSFET)在导通和关断时产生的电压、电流尖峰,以及高频变压器漏感、寄生电容引发的LC振荡。干扰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传导和辐射两种途径。 12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源转换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反激变换器,作为一种常见的开关电源拓扑结构,由于其简洁的设计和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力电子设备中。然而,反激变换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EMI),这主要包括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激变换器通过开关元件控制能量传输,通常包含一个开关管、变压器、整流二极管和输出滤波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能量储存和释放来实现电压变换。在开关管导通期间,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存储能量;当开关管关断时,存储的能量通过变压器的次级线圈释放,并被输出到负载。这一过程在高频下反复进行,从而实现对输入电压的变换。
传导电磁干扰分析
传导电磁干扰,通常是指干扰信号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传递到其他电气设备。
反激变换器的传导干扰主要源自几个方面:
1. 开关频率干扰:在开关管导通和关断的瞬间,电流的快速变化会引起高频噪声。这些噪声通过电源线传导到其他设备。
2. 变压器杂散电感:变压器内部的杂散电感可导致高频振荡,形成共模和差模干扰。
3. 线路阻抗不匹配:不适当的线路设计可能导致反射波的形成,从而增加传导干扰的强度。
辐射电磁干扰分析
辐射电磁干扰是指干扰信号通过空间传播,对周围设备造成的影响。反激变换器的辐射干扰同样由多种因素引起:
1. 电流瞬变:开关管在切换时产生的快速电流变化,会导致电磁场的瞬时变化,从而辐射出干扰信号。
2. PCB布局设计:不合理的PCB布线和元件布局会增加电磁干扰的生成与辐射。例如,长诱导线圈和不必要的回路都会形成强电磁场。
3. 变压器耦合:变压器的高频开关操作会在周围产生电磁场,经过耦合后,对邻近设备造成影响。
传导干扰的抑制技术
为了有效抑制反激变换器的传导干扰,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术:
1. 输入滤波器:在电源输入端加入低通滤波器,可以有效地阻断高频干扰信号。输入滤波器的设计对于压制传导干扰至关重要。
2. 电源线去耦:在电源线路两端加装去耦电容,可平行于负载连接,从而降低高频信号的传导。
3. PCB设计优化:合理布局PCB,尽量使高频信号线路短并平衡,避免形成长的回路,并减少大面积平面之间的电感耦合。
4. 屏蔽措施:在关键组件附近使用导电材料进行屏蔽,减少高频干扰的传导。
辐射干扰的抑制技术
针对辐射干扰的抑制,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 改进PCB布局:在设计阶段,优先考虑将高频开关元件与敏感元件隔离,避免潜在的电磁干扰。
2. 使用隔离变压器: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隔离变压器来降低辐射源的电磁场强度,从而减少周围的辐射干扰。
3. 增加地平面:在PCB中使用连续的地平面,有助于有效地抑制电磁辐射,并降低回路间的干扰。
4. 调节开关频率:采取频率跳变等技术,避免某一特定频率的共振现象,有助于降低干扰强度。
反激式转换器(Flyback Converter)是一种常见的开关电源拓扑结构,用于将输入电压转换为所需输出电压。它具有简单、紧凑的设计和较高的效率,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电源系统中。反激式转换器主要通过变压器的储能和释能来实现电能的转换和稳定输出。反激式转换器是一种特殊的开关电源拓扑结构,用于将直流输入电压转换为所需的输出电压。它由一个变压器、开关器件(如MOSFET或BJT)、整流二极管、输出滤波电容等组成。反激式转换器利用变压器的储能和释能过程,将输入电压转换为间歇性脉冲信号,并通过控制开关器件的导通和截止来调节输出电压。
反激式转换器的基本结构包括输入电源、变压器、开关器件、整流二极管和输出滤波电容。以下是反激式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储能过程: 在转换器的工作周期开始时,开关器件导通,电流从输入电源流经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由于磁场的建立,能量被储存在变压器的磁场中。同时,输出电容通过输出电路向负载提供电能。
释能过程: 当开关器件截止时,变压器中的磁场崩溃,通过互感作用将能量传递给次级绕组。由于极性相反,二次侧产生的电压与输入电压叠加,形成一个高压脉冲。这个脉冲经过整流二极管后充电到输出滤波电容,以供应负载。
控制与调节: 反激式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可以通过调节开关器件的导通时间和截止时间来实现。采用反馈控制回路可以监测输出电压并对其进行调节,以实现稳定的输出。反激式转换器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反激式转换器的优点
简单紧凑:反激式转换器的结构相对简单,组成部件较少,适合小型化和集成化设计。
高效率:由于储能和释能过程中的能量回收,反激式转换器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
多电平输出:通过调整变压器绕组比例,反激式转换器支持多种输出电压级别。
隔离性好:反激式转换器采用变压器进行电气隔离,可提供良好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隔离保护。
反激式转换器的缺点
输出波动:反激式转换器的输出电压在负载变化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电磁干扰:由于开关器件的快速开关过程,反激式转换器可能会产生较多的电磁干扰,特别是在高频工作条件下。
输入电流脉冲:反激式转换器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间歇性的输入电流脉冲,可能对输入电源和其他电源设备造成一定的干扰。
设计复杂性:尽管反激式转换器的基本结构相对简单,但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变压器参数、开关器件的选型与驱动、输出滤波等因素,因此设计复杂度较高。
总之,反激式转换器是一种常见的开关电源拓扑结构,通过储能和释能过程将输入电压转换为所需的输出电压。它具有简单紧凑、高效率、多电平输出和良好的隔离性等优点,但也存在输出波动、电磁干扰、输入电流脉冲和设计复杂性等缺点。合理的设计和控制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并使反激式转换器在各种电子设备和电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