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与自动化迈进的征程中,安全始终是毋庸置疑的核心要素。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变革着人们的驾驶体验,显著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而在 ADAS 的诸多关键技术中,图像传感器作为核心感知部件,宛如车辆敏锐的 “眼睛”,其性能优劣直接左右着汽车安全特性的实现与发展进程。
谐振转换器凭借其软开关特性与电磁兼容优势,成为中大功率场景的核心拓扑。然而,单相系统固有的两倍频功率波动与开关动作产生的高频纹波,始终是制约输出电能质量的瓶颈。本文以LLC谐振转换器与双有源桥(DAB)架构为研究对象,通过信号调制解调理论、控制策略创新与实际工程验证,揭示两者在纹波抑制中的技术差异与协同路径。
在精密测试领域,校准件如同“测量尺”的基准刻度,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然而,随着使用时间增长,校准件会因材料疲劳、环境侵蚀等因素产生老化效应,导致参数漂移甚至失效。传统方法依赖定期校准或经验公式修正,但存在滞后性强、成本高昂等问题。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性维护与补偿算法为校准件老化管理提供了新范式,通过数据驱动建模实现“未病先治”的精准维护。
在射频与微波测试领域,网络分析仪是测量器件S参数的“眼睛”,但其测量精度受限于系统误差。十二项误差模型作为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校准的核心理论,通过数学建模将测试装置的物理缺陷转化为可求解的误差项,为消除系统误差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将从理论推导、数学实现到工程应用,全面解析这一经典模型。
在开关电源、音频放大器、高速ADC供电等对电源完整性要求严苛的场景中,输出端滤波电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系统的性能边界。陶瓷电容与钽电容作为两大主流选择,其频响特性与纹波抑制效果的差异常引发工程师激烈争论。本文通过实测对比,揭示这两种电容在100Hz至100MHz频段内的真实表现,为电路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在6G通信、太赫兹安检、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太赫兹频段(0.1-10 THz)的精准测量正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瓶颈。传统校准方法受限于金属波导的截止频率与接触式探头的寄生效应,在300 GHz以上频段面临测量不确定度飙升至10 dB以上的困境。基于准光学技术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补偿方案,通过非接触式光场调控与智能算法融合,成功将太赫兹频段校准精度提升至0.5 dB量级,为下一代无线通信与精密检测开辟了新路径。
电源模块的散热效率与输出稳定性已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核心瓶颈。石墨烯凭借其5300W/(m·K)的热导率与0.99的红外热辐射系数,正在重塑电源散热设计范式;而热应力引发的材料形变与电气参数漂移,则成为影响纹波稳定性的关键变量。这场散热材料革命与热力学挑战的碰撞,正推动电源技术向更高效、更可靠的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