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AR 数据融合(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主动式遥感技术的核心代表,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目标距离,能够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数据,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单一 LiDAR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显著局限:点云数据的稀疏性会随距离增加呈平方级衰减,尤其在远距离场景中表现明显;其获取的数据缺乏纹理与色彩信息,难以区分外观相似的目标,例如道路旁的车辆与广告牌;同时,在雨、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激光散射会导致有效点云损失高达 40%,严重影响感知效果。为弥补这些缺陷,数据融合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将 LiDAR 与视觉相机、毫米波雷达(MMW)、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多模态传感器数据进行协同处理,能够实现 “1+1>2” 的感知效能提升,这一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据 KITTI 数据集相关统计,融合 LiDAR 与视觉数据的目标检测准确率较单一传感器提升 30% 以上,而在极端天气场景中,多模态融合系统的故障率可降低 60%。本文将系统梳理 LiDAR 数据融合的核心技术、融合架构及典型应用,为多传感器协同感知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工程参考。
LiDAR 生成的三维点云数据具有独特的本质特征,每个点包含空间坐标(x,y,z)、反射强度(intensity)、回波次数等信息,其中反射强度与目标材质(如金属、非金属)、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目标分类的辅助依据。在时空特性方面,其空间分辨率受激光线束数量影响,例如 128 线 LiDAR 的水平角分辨率可达 0.1°;而时间同步则要求与其他传感器保持微秒级的时间对齐,以避免运动畸变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正是这些特性与局限,使得 LiDAR 与其他传感器的融合成为必要。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各具优势与缺陷,且与 LiDAR 之间存在显著的融合价值。视觉相机能够提供丰富的纹理色彩信息,具有高分辨率(可达 4K),但受光照影响较大,且缺乏深度信息,将其与 LiDAR 融合可为点云赋予语义标签,补充细节特征。毫米波雷达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测速精度高,然而空间分辨率较低(约 0.5m),与 LiDAR 结合后,可在恶劣天气下提供冗余感知,增强对目标运动状态的估计。IMU 能够实现高频动态姿态测量(1kHz+),但存在累计误差随时间漂移的问题,与 LiDAR 协同可辅助进行点云的运动畸变校正。GPS/RTK 可提供绝对位置定位,却在城市峡谷场景中易出现信号丢失,其与 LiDAR 的融合能为数据提供全局坐标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