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号精选 > 物联传媒
[导读]智东西说起eSIM,可能没人不知道,但真正用过eSIM的人,可能没几个。五年前,三星就发布了GearS2,这是全球第一款支持eSIM技术的智能手表。随着2017年支持eSIM的苹果AppleWatchSeries3发布,eSIM的热度又一次来到了高点。但令人唏嘘的是,当时与苹果手...

本文来源:智东西


说起eSIM,可能没人不知道,但真正用过eSIM的人,可能没几个。


五年前,三星就发布了Gear S2,这是全球第一款支持eSIM技术的智能手表。随着2017年支持eSIM的苹果Apple Watch Series 3发布,eSIM的热度又一次来到了高点。



但令人唏嘘的是,当时与苹果手表配套的运营商服务一直无法落地,最终苹果不得不破例开放了退货渠道,这也让很多人对于eSIM失去了期待。


今年10月19日,工信部发文,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领域的eSIM业务,至此,三大运营商都已被批准入局eSIM物联网业务。



其实一直以来eSIM的应用多停留于物联网领域,在消费市场中,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eSIM业务会触及运营商们的根本利益,普及在短时间内无望,而物联网才是eSIM能够大展拳脚的一片蓝海。


这次工信部的批文,标志着三大运营商都将会把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作为后续的重点发展方向,可以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eSIM被抬到如此高的位置,放在聚光灯之下,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为什么会在当下这个结点上迎来自己的“春天”呢?


1、热了这么久的eSIM,到底有多香


只要你用过手机,就一定或多或少与SIM卡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开心的拿到新手机,却发现SIM卡的尺寸不对,需要裁剪,而最近的营业厅在几公里之外。



再例如SIM卡在更换的过程中丢失,或者当你因为网络状况不好、气得跳脚想更换运营商时却发现已经被SIM卡牢牢锁死。这一切困扰,都可以被eSIM技术轻松解决。


eSIM到底是何方神圣?


其实说穿了原理也很简单,eSIM技术,就是通过一颗嵌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的芯片来实现传统实体SIM卡的功能。也就是说,eSIM芯片在手机生产出厂时就已经焊在了电路板上,不需要你再插拔,当然,这也让eSIM芯片具有牢固耐用、防尘防震的特点。



对于用户来说,eSIM可以允许你自行选择运营商,当你拿到一块eSIM智能手表,你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对应的应用,通过在手机操作为eSIM写入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激活使用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用户将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当然,对于手机厂商来说,eSIM也节约了内部空间,在智能手机进入5G、多摄像头、大电池时代后,手机内部空间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减少一个SIM卡槽,很可能就可以给手机换来一个扬声器或者更大的电池。


2、消费市场,eSIM迟迟不能落地


不过对于运营商来说,用户的主动就意味着自身的被动,运营商以前通过SIM卡实现了对用户精确、牢固的控制,而现在eSIM可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更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



运营商对SIM卡的主导地位被极大削弱,用户转网门槛降低,运营商对于用户控制力降低。也就是说,“生杀大权”即将不在运营商自己手中。也正因如此,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级市场中,eSIM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


由于eSIM也属于通信技术,GSMA依然是其行业规范的制定者,2013年12月GSMA发布了第一个面向物联网领域的M2M RSP规范,也就是1.0版本。


在eSIM技术方面,eSIM的远程配置管理(RSP,Remote SIM Provisioning)是核心技术。如同字面意思一样,远程配置管理就是可以实现eSIM空中写卡的关键



GSMA发布的第一个RSP规范,就是面向物联网的,直到2016年,第一个面向消费市场的RSP规范1.0版才姗姗来迟,并且那时也主要是针对可穿戴设备,而非手机,针对手机的RSP规范2.0版发布是在四个月后。


在2.0版本发布一年后,苹果也推出了自家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Apple Watch Series 3,但由于运营商服务一直无法落地,苹果最终被迫开放退货渠道,不免令人唏嘘。


直到2018年3月,中国联通才正式宣布在全国6座城市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办理,也就是手机和手表可以使用同一个手机号码接打电话。但“启动”并不等于“落地”。



有很多用户都反馈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要么是营业厅工作人员说,“会支持,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要么是根本购买的设备不在支持范围内。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块不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就变成了一个“大号手环”。


不过当时曾有中国联通专家称,基于eSIM的一号双终端和一号单终端可穿戴设备累计开通量已经超过1万。这个数字放在消费级市场中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也可见仅有一少部分用户体验到了eSIM带来的便捷。


谷歌虽然在2017年就推出了支持eSIM的Pixel 2系列手机,苹果也在2018年发布了支持eSIM的iPhone Xs系列,但这两款手机的国内版本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SIM卡。


3、eSIM真正的蓝海是物联网,但也是块烫手的山芋


eSIM自身的特性对于用户来说是优势,对于运营商来说却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于消费市场中eSIM的普及短时间内仍然不抱太大希望。


从工信部的批文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eSIM来说,物联网才是他可以放开身段施展拳脚的地方,三大运营商也都在不断加码物联网领域eSIM业务的发展。


目前其实eSIM技术已经成熟,包括标准的制定,测试认证的流程,以及中等规模的商用都已经落地。进入5G+IoT时代,“万物互联”已经成为了各大科技公司发布会上频频喊出的口号和发展终极目标。但这个万物互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就比如最基础的入网,各类终端设备如何接入网络?


因为不是每个终端设备都像手机一样,手机是消费级终端,本身价值含量高,价格也高,成本的限制也会相对较高。


但在物联网领域,低功耗、高能效比的联网能力、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这些才是这个领域里的玩家们关心的重点,而eSIM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些痛点。


试想在自动驾驶领域,汽车一旦卖出去,它所行驶的区域就是存在无限可能的,它的网络状况也可能会随时改变,eSIM就可以省去人工更换SIM卡的痛苦,而可以灵活的根据所在地点切换网络,实现稳定的网络接入。


一般来说,eSIM会用于车辆的前装T-box,提供导航、紧急呼叫、OTA下载等功能。随着5G的快速铺开,V2X车路协同等应用对于网络连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未来的汽车想象成一个“四个轮子的手机”。



而面向更加广阔的智慧城市,物联网的终端设备数量可以是“百亿级”的,可能今后有许多设备,都有接入网络并且进行大量数据传输的需求,但是给每个设备插一个SIM卡,其成本之高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eSIM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能源管理、资产追踪、远程维护、远程控制方面,都有不小的发挥空间。


比如目前无人机市场发展非常迅速,而随着5G的到来,摄像头像素的不断提高,无人机的数据传输需求也都水涨船高,而无人机的工作环境也比手机要严苛许多。eSIM无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重要资产的追踪管理,关键设备的远程维护等领域,高性能网络通信与成本、能耗兼顾的要求,是传统SIM卡无法满足的,这些都是eSIM应用的重要物联网领域。


尤其是批量维护成本降低对于企业用户来讲吸引力很高,在不同业务地区他们可以批量为设备设置不同的运营商套餐,并且如果出现了在经济上更划算的选择,他们也可以更加灵活的调整策略。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其电子锁就使用了eSIM技术,据了解其规模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共享单车管理者可以远程对于资产进行追踪,还可以实现锁定、改写数据等操作,比较便捷。



有分析机构预测,5G时代,大约有500亿台设备会接入互联网。


当然,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之所以仍然是蓝海,就是因为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攻克的难题。


除了芯片或者设备自身,其实eSIM生态系统的建立是非常复杂的。比如云平台的建设和对接投资大、设备测试复杂、客户认知度较低都是业内普遍存在的困难,并且许多eSIM客户的体量也比较小。


有业内人士称,RSP要对运营商的码号资源、运营商的密钥进行安全存储和管理,并且位于云端。因此对于运营商来讲,建设这样的平台,其投资是非常大,是需要时间的。



另一方面,设备制造商在处理物联网产品的业务时,需要经过绘制PCB板、硬件打板、测试电气信号、内部软件测试等多重工序。最后还要跟平台进行对接,这些测试中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影响产品的落地。


最后,很多设备制造商,尤其是一些物联网公司对eSIM产品接触其实并不多,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不是非常了解。并且他们的重心多在应用场景上,而对于“连接”这部分,可能不会投入过多的研发资源。


4、三大运营商主导,芯片厂商争相切蛋糕


尽管有着一系列难题需要解决,但不管是三大运营商,还是eSIM芯片厂商,都已经看准了这块即将出炉的大蛋糕。


前文曾提到到,eSIM的核心是引入远程SIM配置(RSP)平台,有业内人士认为,RSP的引入将重构整个产业生态链。因为过去运营商掌控着SIM卡的定制和发行,而现在一些终端客户可以简化与运营商对接的流程,甚至直接找到芯片厂商。


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其实是一个多方博弈,寻找利益平衡点的过程。


从产业的上中下游来看,上游主要是CA认证机构、eSIM芯片厂商和终端芯片厂商,中游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SIM终端和模组厂商,而下游主要是企业用户和消费者。


▲资料来源:《中国联通 eSIM 产业合作白皮书》


整体来看,三大运营商仍然是物联网eSIM业务开展的核心,因为物联网终端如果要使用运营商蜂窝网络,就必须进行空中写卡,对SIM卡数据进行配置。而运营商是否会允许数据的下方写入,还是自己说了算。



从2016年开始,三大运营商就开始陆续部署eSIM后台,也就是RSP平台,并且目前三大运营商的eSIM平台都已经搭建完成。


在模组厂商方面,现在已经有不少厂商推出了内置eSIM的物联网模组,包括很多NB-IoT、2G、4G模组。eSIM的集成对于这些模组厂商的下游OEM客户来说是非常便利的。


他们不需要再购买插拔式SIM卡并一一插入终端进行测试,而是只需要调用运营商写卡平台的API接口,发起写卡请求,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设备的入网,提升了时效,降低了成本。


甚至如果再往前一步,在终端设备芯片中直接集成eSIM,流程还会进一步简化,终端OEM厂商可以直接采购支持eSIM的终端芯片。


目前高通、苹果、华为海思、联发科等主流移动芯片厂商都已经实现了对于eSIM功能的支持。



虽然运营商的核心利益并没有改变,但是eSIM的模式改变了终端形态、生产流程,同时对于成本、效率都带来了显著提升。


在硬件层面,最核心的玩家要数eSIM芯片厂商。根据ABI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英飞凌eSIM产品出货量暂居全球首位,其业务负责人称,现在主流车厂的车机出厂一般都预置了英飞凌的eSIM解决方案。


要知道,目前在eSIM物联网领域,汽车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出货量


其实在SIM芯片领域,英飞凌已经有着20多年的业务布局历史,他们从2008年开始,在汽车上部署嵌入式车规级SIM卡,也就是今天的我们所说的eSIM。


今年2020年7月,英飞凌推出了OPTIGA Connect eSIM解决方案,分为面向消费市场的OC1110芯片和面向物联网市场的OC2321芯片。



据称,该eSIM模块大小可以做到1.29×1.27mm,大约是普通SIM卡三十分之一的大小,可以支持全球640个移动网络的连接,并且支持SA/NAS 5G网络,能够覆盖200多个国家。


国内这边,紫光同芯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一直以安全芯片为主要业务,就在上周,他们中标了中国移动7000万颗eSIM晶圆订单,其中包括4000万颗消费级eSIM晶圆和3000万颗工业级eSIM晶圆。



在eSIM领域,有一个趋势比较明显,就是玩家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绝对的泾渭分明,运营商跨界造芯在这个圈子里也时有发生。


2018年5月,中国移动发布了国内首款eSIM芯片,宣布提供“芯片+eSIM+连接服务”的一条龙解决方案。去年11月他们又发布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eSIM芯片CC191A。



目前,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物联网公司已商用多种尺寸的贴片式eSIM产品,其中尺寸为2mm×2mm的eSIM据称其出货量已经达到了百万级别。


在运营商失去了对eSIM定制和发行的掌控之后,虽然核心利益仍然没有被动摇,但他们也在不断向eSIM产业链上游逐渐切入。


GSMA曾经发布了一篇名为《eSIM在中国:未来之路》的报告,其中就提到,随着物联网大连接时代全面到来,中国将成为全球eSIM推动的中坚力量。



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基带芯片厂商、模组厂商、终端厂商也都在打破原有壁垒,加速eSIM在中国市场的部署和加速应用。


可见,在中国eSIM物联网这片蓝海市场中,不确定性还很多,但是机遇也很多。


当然,除了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等参与者的努力,信通院以及相关部门也在制定eSIM相关的国内标准,为eSIM在国内的发展铺平道路。



5、结语:eSIM或成“万物互联”时代终极加速剂

eSIM高集成度、灵活程度,低成本、环节复杂度的特性,可以说完美契合了物联网时代各类终端产品的需求。


诚然,eSIM短时间内在消费市场还掀不起什么风浪,但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都有大量的eSIM潜在需求。根据Counterpoint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eSIM设备出货量将达到20亿台。


这样一个数字已经远超目前智能手机的年出货量,这样的市场规模,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可小觑。


从长期来看,虽然eSIM至少五到十年内仍然不会取代SIM卡,但eSIM在消费类电子设备市场中也具有很高的增长潜力,未来很多终端厂商都需要eSIM来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更多特性和卖点。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没人可以对eSIM说不。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21ic获得授权后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以更低的功耗和成本在各种应用中高效地实现更高质量的音频流

关键字: 低功耗蓝牙 解码器 物联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逐渐被智能化、网络化所渗透。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作为一项将传统物品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技术,正在引领着一个全新的技术革命。从家用电器到工业制造...

关键字: 物联网 互联网 IoT

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Quectel Wireless Solutions与罗德与施瓦茨成功验证了Quectel创新的5G eCall模块,该模块是汽车模块AG56xN系列的一部分。测试中使用了R&S CMX5...

关键字: 物联网 无线通信 蜂窝网络

支持CSA倡议表明,Nordic Semiconductor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开发符合物联网设备安全规范的物联网产品所需的安全功能。

关键字: 物联网 无线

在现实条件下,通过 sub-GHz Wi-Fi HaLow 信号远程视频通话距离达传统 Wi-Fi 的 十倍以上

关键字: Wi-Fi 物联网

在无线通信领域,无线收发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实现无线信号发送和接收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物联网、远程控制等多个领域。本文将详细探讨无线收发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主要类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

关键字: 无线通信 无线收发器 物联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工业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物联网(IIoT)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通过实现设备、系统和服务的互联互通,为工业生产带来前所...

关键字: 物联网 工业领域 智能化

物联网控制模块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在现代科技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详细探讨物联网控制模块的定义、功能、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展望其在未来物联网产业中的广阔前景...

关键字: 物联网 控制模块 嵌入式系统

【2024年3月13日,德国慕尼黑讯】2023年9月15日,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管理委员会经监事会批准,决定通过证券交易所回购多达...

关键字: 功率系统 物联网 半导体

【2024年3月12日,德国慕尼黑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代码:IFX / OTCQX代码:IFNNY)第24届年度股东大会于近日结束。整个会议在线上举行,并通过公司网站公开播...

关键字: 功率系统 物联网 半导体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