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嵌入式 > 嵌入式新闻
[导读]AI技术作为全新的通用型技术,经过近两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迈入全新阶段,正在向各领域渗透融合,而2018年也将成为AI技术在终端侧产业化和商业化落地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越来愈多的“AI”正借助机器人、音箱、汽车等多种形态的“肉身”,从虚拟世界迈进现实世界。

AI技术作为全新的通用型技术,经过近两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迈入全新阶段,正在向各领域渗透融合,而2018年也将成为AI技术在终端侧产业化和商业化落地的重要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越来愈多的“AI”正借助机器人、音箱、汽车等多种形态的“肉身”,从虚拟世界迈进现实世界。

当然,手机作为市场活跃度最高且陪伴用户时间最长的智能终端产品,AI技术对于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将AI芯片引入手机已经成为手机制造商的大潮流,大多数高端智能手机都有AI加速器,内置AI芯片将逐渐由高端市场过渡至中低端市场。在AI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手机的效能以及场景化应用水准都会有较大提升,使得手机能够更加轻松地融入用户生活并带来更多便利。另外,处于风口浪尖的AI,对于智能手机的市场宣传也能够起到相当的助力。因此,AI已然成为各大手机厂商最重要的一颗砝码,无论是对己还是对他。

加码AI 芯片奠基

虽然如今手机市场上的竞争已经逐渐告别了“野蛮”的硬件堆砌,从而转向科技创新和服务提升。但是,硬件作为智能手机的基础,其主导地位着实难以撼动,而处理器更是核心的存在。AI技术落地到手机上,也是最先以AI芯片作为标志的。

以时间为轴,2017年9月,华为和苹果先后推出了搭载AI技术的CPU芯片麒麟970和A11 Bionic。其中,麒麟970是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神经网络单元)的智能手机AI计算平台,通过专NPU来处理海量的AI数据;A11 Bionic则是重新设计了两个杀手锏:神经引擎(Neural Engine)和图形引擎(Graphics Engine)。其中,神经网络引擎就是专为机器学习而开发的AI硬件,它不仅能执行神经网络所需的高速运算,亦能够大幅提升芯片的运算效率,以更少的能耗更快地完成更多任务。

2018年3月,高通则发布了骁龙845处理器。骁龙845属于骁龙第三代AI平台,主要通过Kryo 385定制架构、Adreno 630、Hexagon 685在终端异步运算数据,这部分性能和终端解决方案可以让开发者自由选择,相比骁龙835,骁龙845在AI上的计算能力是骁龙835的三倍,并支持多平台的神经网络系统。

AI技术可以说是赋予了手机简单的灵魂,使其变得智慧化,也就是所谓的“机器学习”能力。

常规的CPU并不适合进行“机器学习”,如果试图实现这个需求,那只会拖慢你的系统运行速度和加快设备能量消耗。而像麒麟970、A11 Bionic以及骁龙845这样的处理器,拥有专门的AI构架,不但不会因为实现“机器学习”拖累系统运行速度,反而能够通过不断对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学习”,使得系统更为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并提升效能。

软硬结合 开启智能生活

究其根本而言,手机与AI技术的结合是服务于用户的。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手机体验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AI技术与手机的结合,恰好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更优秀体验的需求。

得益于AI芯片的支持,包括苹果、三星、华为、小米在内的多家手机厂商已经在系统和应用侧与AI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度的融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iPhone X的Face ID和三星的人工智能平台Bixby,基本涵盖了目前AI技术在手机软硬件结合上的方向。

以苹果为例,因为A11仿生芯片具有神经网络引擎,配合原生感摄像头让iPhone X的Face ID具备了深度智能学习的技能。Face ID在记住用户的面部信息后,会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不断学习记忆,也就是说即便你的面容一点点发生改变,Face ID是可以学习并记录下来,从而使得Face ID解锁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越发灵活。

而苹果iPhone X作为第一部“吃螃蟹”的手机,通过Face ID,无疑在全面屏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得到了用户和市场的认可,更是将AI视觉识别在手机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国内外厂商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Bixby人工智能平台则可以说是AI技术在手机端应用的集大成者,在语音、视觉等多个方面均有着较为不错的表现,并且实现了应用功能的广泛覆盖。Bixby不但支持电话、相册等原生应用,还支持多达上百种第三方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轻松进行多种应用操作,哪怕是给人发红包这种复杂的识别都能够通过语音轻松实现。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手机相机同AI技术的深度融合。

同样以三星Bixby为例,手机相机同Bixby做了深入的结合,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够为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实时提供相关信息,实现实时翻译、检测识别等功能。例如,想找一家餐厅,只需要打开相机或者调用一张图片,通过Bixby即可找到你想要的信息。

除了三星Bixby,华为最新的P20 Pro上也有着类似的AI技术应用。

专家表示,未来的软件侧都会有所改变,传统软件都是实现专一型功能,而未来这些软件会系统地集成在一起,并配合网络和云端计算,综合地迈过AI技术来进行操控。所以,这实际上也是对芯片厂商和手机厂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外手机厂商正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重新定义着用户同智能手机的沟通方式,也让用户开始体验到AI技术对生活边界的扩展,真正开启智能生活的序幕。

警惕过度营销 落地为王

AI技术与手机的融合确实对用户的智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仍需警惕AI是否沦为营销的手段?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出货量为14.72亿部,同比下滑约1%,其中第四季度中国、美国等市场均出现下滑。虽然下滑幅度不多,但却说明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同质化,市场、销量开始出现了增长瓶颈。

很多手机厂商为了激活市场,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趋势,在手机产品中增加了AI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AI作为一个噱头,仅仅强调AI的拍照性能提示、后台管理优化、增加了语音助手等等,但在真正核心硬件、操作系统、算法等方面,却没有AI的痕迹。 有专家对《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理解部分手机厂商的营销用意,但不希望以“AI”进行过度炒作,而且未来最能体现AI技术含量的载体可能还是手机。如果真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就需要手机厂商不固守陈规,深耕AI落地于手机的技术研发,真正地将AI当成战略来执行。

AI技术创新,正在让手机领域的传统生态发生全新的变化。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芯片上植入AI,还是在系统和应用层面引入AI元素,智能手机都在朝着“越来越懂你”的方向不断演进。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May 31, 2024 ----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受到供应商减产影响,自2023年第四季起涌进的大容量订单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加上其它终端产品欲凭借建置低价库存的采购策略而扩大订单,同时,AI服务器...

关键字: AI 服务器 SSD

【2024 年 5月 31 日,中国上海讯】近期,不论是高阶电竞或是AI应用的发展,对于系统运算能力和性能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对电源的高转换效率与散热已成为未来市场的刚性需求。全球散热及电源解决方案品牌酷冷至尊(上...

关键字: 功率电源 半导体 AI

● Arm® 终端计算子系统(CSS)作为新的计算解决方案,结合了Armv9架构的优势,以及基于三纳米工艺节点,经过验证和证实为生产就绪的新Arm CPU和GPU实现,可赋能芯片合作伙伴快速创新,并加快产品上市进程。 ●...

关键字: AI 人工智能

高性能存储最远可以出现在什么地方?对于铠侠而言,从遥远的太空,到身边的手机、家电,几乎所有智能化设备与存储息息相关,特别随着各行各业对存储需求不断增多,存储容量和性能变得更为重要。

关键字: 存储 物联网 人工智能

5月31日消息,据媒体报道,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正计划对公司进行重大重组,旨在将OpenAI转型为一家营利性企业。

关键字: 奥特曼 AI

科技体验中心由英特尔中国与金隅环贸合作打造,提供了一站式的展示、体验和交流平台。中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全面展示了英特尔推动计算创新的历史以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中心还通过一个个模拟实际场景的应用,呈现英特尔推动...

关键字: 计算 数字化 AI

5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近日宣布,将在半导体、先进电子零部件、蓄电池、机床及工业机器人、飞机零部件等五大关键产业领域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以遏制技术外泄风险。

关键字: 半导体 传感器 人工智能 电动汽车

5月28日,中国信通院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4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407.1万部,同比增长28.8%,其中,5G手机 2023.2万部,同比增长52.2%,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4.1%。

关键字: 智能手机 出货量

May 29, 2024 ----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受惠于AI 服务器自二月起扩大采用Enterprise SSD,大容量订单开始涌现,以及PC、智能手机客户为因应价格上涨,持续提高库存水位,带动2...

关键字: AI 服务器 NAND Flash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