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联网 > 网络层
[导读] 趋势1 新能源产业步入“而立之年”设备商机尽显 回顾: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后,新能源投资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从用电增速、碳减排承诺、新兴产业规划等多个角度来看,新能源、低碳经济都是电力设备行

    趋势1

    新能源产业步入“而立之年”设备商机尽显


    回顾: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后,新能源投资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从用电增速、碳减排承诺、新兴产业规划等多个角度来看,新能源、低碳经济都是电力设备行业的主要看点。

    中国已向世界作出减排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大量事实表明,电力设备市场已向清洁能源设备制造转型。2009年4月9日,东方电气发布了2008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受电力需求放缓影响,企业2009年下半年新增订单同比大幅下滑,尤其是火电订单大幅萎缩。

    这一情况印证了此前业界的普遍猜测。事实上,上海电气、哈电集团、东方电气这三家国内最大的火电设备制造厂商,2009年的新增订单情况都不容乐观,火电设备市场遇冷。

    观点: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减排目标相当于是降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碳强度,即依赖较少的能源消耗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履行这一承诺,唯有通过降低能耗和使用替代能源两种途径。

    降低能耗主要通过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循环经济等手段来实现。使用替代能源是另一个有效降低碳强度的方式,在清洁煤技术和CCS(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到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成本,风电和核电仍是近十年里最有前途的替代能源。

    展望:如果称新能源产业之前的发展为豆蔻年华,我们可以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后的2010年将进入新能源的而立之年。

    由于火电投资高峰期已过,2010年火电设备产销量将继续出现萎缩。水电设备与电机产品因下游需求增速趋于平稳(5%左右),销量不会出现明显增加。火电设备需求萎缩,为风电、核电等新能源领域的装备发展创造了条件,新能源设备将在2010年内尽显商机。

    风电与核电投资增速有望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较为可观。

    为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我国需大规模发展替代能源产业(主要包括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未来十年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结构占比将大幅上升。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政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新能源相关产业大有可为,将带动相关设备的大发展。

    趋势2

    智能电网建设推进设备加上“智能心”

    回顾:智能化,许给电网一个美好的未来。智能电网已经被多个国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2009年4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总投资高达45亿美元的智能电网计划,奥巴马随后要求美国国会尽快通过相关立法。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从此进入人们视野。根据预计,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5%,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7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8亿吨。其中,风能、太阳能等非水电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将大大提高,而这些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将对传统电网提出挑战,智能电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观点: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和加速了我国机械工业转型的步伐,电气行业也不例外。电气行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目标还包括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而调整电源结构,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智能电网的诞生为调整电源结构指明了新的方向。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后发优势体现在对新技术的应用上。智能电网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加快进入电网建设先进大国的契机,也为我国电力装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机会。

    智能电网对设备要求很高,传统设备无法支撑智能电网。因此,传统电力设备怎样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如何优化升级是目前的重要课题。这将为我们带来无法预计的自主创新空间。

    展望:智能电网建设是未来电网建设的方向。新技术总会带来新的产品需求。在我国,早有设备厂商瞄上了这一未来新兴市场。智能电网的建设带动国内电力设备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

    电力行业主要分为电网端与电源端两部分,2010年电网端的发展重点基于智能电网的加速建设,而电源端的侧重点则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具体来看,高等级的变压器、隔离开关、断路器、电容器、互感器、自控设备,风电整机及相关基础件,核岛、常规岛及配套辅助设备需求量将明显增加。

    2010年将是智能电网研究和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一年,相关工作会出现实质性的进展。从实施阶段来看,初期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特高压建设的推进、用电端采集系统的铺开以及智能化、新能源并网技术的应用、数字化变电站试点的建设。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智能电表生产商和二次设备企业。由于智能电表技术相对成熟,配电网络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将快于输电网络。智能电表生产厂家的业绩会快速增长。

    趋势3

    特高压国标发布电力设备采购量大增


    回顾:2009年1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通过试运行,正式投运。该工程的投运标志着我国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5月份举行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宣布,我国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特高压的总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特高压电网项目将为国内输配电企业的崛起提供难得的机遇。

    2009年12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在京联合召开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暨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新闻发布会,国家标准委发布了15项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国家标准。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而且意味着国内电力设备企业在特高压设备研制方面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观点:我国特高压电网项目的出现对国内输变电制造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受特高压电网项目的拉动,以西电集团、天威集团、特变电工为代表的国内输变电制造企业,依靠自主创新获得的国际先进技术,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正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望大力崛起,向世界最顶尖的输变电制造企业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随着特高压电网的发展,中国输变电制造业的版图将被改变。

    展望:2010年,特高压设备仍值得期待。输变电设备需求较为乐观,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及远距离输配电方面的大力投资,使得特高压输电建设投入加快。受益于特高压输配电方面具有产品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仍可以保持较快和稳定的增长。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的确立为国内的电力设备制造商设立了准入门槛,并提供了技术方向引导。在此技术标准的引导下,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远期规划,在未来15年内,围绕大型水电和煤电基地的开发,以及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国的特高压线路预计将达到10~15条,总投资将高达4000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摘要:群星闪耀,亚洲科技FF盛宴 澳门2024年6月12日 /美通社/ -- 5月25日,第四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BEYOND Expo 2024)以"Embracing the Uncertaintie...

关键字: 创始人 AN STAGE BSP

其中囊括迈阿密站和摩纳哥赛车史上首次双赛 英国伦敦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FE 今天宣布了ABB 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第11赛季的暂定赛历,这将是其历史上首次完成17场比赛,跨越几个大洲在11个...

关键字: 电动 BSP ABB GEN

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才破土动工,供应商已被扒。

关键字: 特斯拉 新能源

北京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6月6日-8日,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举行。论坛以"在变革的时代 塑造行业的未来"为主题,吸引全球行业精英,重点关注新能源、智能...

关键字: 中国汽车 数字化 BSP AN

柏林2024年6月11日 /美通社/ -- 据德国汽车行业协会(VDA)的最新消息,去年德国生产了127万量电动汽车(BEV和PHEV),其中95.5万辆是纯电动汽车。这使得德国成为欧洲生产电动汽车最多的国家。预计今年德...

关键字: 电动汽车 BSP 纯电动汽车 AI

● 博世展示多元创新技术赋能电气化出行,涵盖制动、转向和电驱动等核心部件; ● 围绕本土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氢能技术在车端和家居领域的应用; ● 以循环经济理念开展业务:博世交换件。

关键字: 新能源 智慧出行

6月4日消息,蔚来今天发布了其五月智能驾驶运营报告,显示单月智能驾驶里程已突破1亿公里,而领航辅助系统的总行驶里程接近10亿公里。

关键字: 蔚来 电动车 新能源

6月3日消息,全固态电池,由于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成本等多维优势,被国际普遍认为是下一代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大势,目前各国均加大投入攻关该颠覆性技术。

关键字: 固态电池 新能源

6月4日消息,近日,丰田、马自达和斯巴鲁官宣将联手开发下一代内燃机,然而同为日系品牌的日产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它决定完全停止对汽油和柴油动力的投资。

关键字: 日产 汽车 新能源

作者 Mohamad Ali| IBM咨询首席运营官 北京2024年5月24日 /美通社/ -- 生成式AI的兴起几乎在所有面向上给业务带来改变。根据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最新的年度 CEO 研究,近60%...

关键字: IBM AI BSP 模型
关闭
关闭